gbjpsul 发表于 2009-3-6 21:38:59

观点:谨防反腐陷入“技术化迷途”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3/06/xinsrc_0720306060917828325066.jpg



2009年2月13日,“便衣纪检”孙立站在泗洪县的大街上。他的身份和任务都被要求保密。郭铁流 摄
·
江苏泗洪招68名“便衣纪检” 名字用编号替代
[
网友看法
]
一个被称作“隐性监督”的制度,在江苏泗洪县推行了半年多。去年7月,泗洪县纪委公开招募了68名“特别监督员”,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随时向纪委举报。泗洪纪委称此举是为扩大群众监督路径。当地官员称被许多双眼睛盯着“如履薄冰”。而当地纪委官员认为,“如履薄冰”恰恰是隐性监督的成果(《新京报》3月5日)。
花了那么多精力,制订了那么多制度,民众的呼声和社会的期待如此强烈,但反腐问题却仍像个社会疖子,难以拔除。这不由得让我们承认,在当前的制度结构和条件基础下,反腐实在是难上加难的问题。相比之下,其他方面的社会难题,只要民众的呼声比较强烈,政府部门下定决心,一般都能又快又好地得到解决。可见,对于反腐难题,不能轻敌,不能简化处理,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多思考基础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多考虑制度结构上影响反腐效率的问题。而如果陷入技术反腐的泥淖,缺乏基础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任何反腐小伎俩在贪腐高手面前,都将显得微不足道。
老实说,和很多人一样,我并不相信真正的贪官会因这68位“便衣纪检”而觉得“如履薄冰”。相反,贪官的应对方法会使贪腐问题更加隐性化。当人们轻易认为此举取得成效,以为贪官因此而罢手时,对官员的反腐警惕性也在降低,反腐力度反而可能下降。与此同时,如果对反腐技术过于迷恋,不仅可能会让人们失去对反腐战略的关注,也会降低人们对反复基础制度建设的重视力度。因此,无论是怎样突发奇想的反腐妙招,都不足以为赖,也不足以为信,倒是更有必要更多考虑反腐妙招可能带来的情况变化和负面效应。
反腐需要技术,需要一切可用的技术,但要警惕陷入技术化迷途,要拒绝反腐技术化的简单思路。还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得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战术,要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予以足够关注。比如对于“便衣纪检”所举报的情况,究竟是作为调查证据还是作为举报材料呢?如是前者,那得追问这是否有法律依据;如是后者,那我倒更希望人人都成为“便衣纪检”。因为隐性监督不能仅仅依靠某群人,他们掌握的信息毕竟有限;更何况,目前也不可能建立一支庞大、专门的“便衣纪检”队伍。既然如此,何不打一场反贪腐的人民战争,让所有公民都成为官员的监督者?这其实就回归到了一个常识,那就是要以法律法规等保障公民的监督权、举报权,疏通维权通道,避免权力滥用,杜绝官官相护,保障举报者权益。如果基础反腐制度真正建设好了,还用担心没人有效监督官员?
“便衣纪检”很有必要,但不该是几十个人,而应让每个公民都成为“便衣纪检”。无论尝试怎样的反腐新技术、新思路,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基础反腐制度来起作用。因此,反腐不拒绝技术,但以战略战术带动技术,以基础性制度建设生成恰当的反腐技术,才是更为科学与合理的选择。(杨绍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点:谨防反腐陷入“技术化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