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aZiVNG 发表于 2009-3-8 08:26:21

学费:公开的勒索?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高额的学费又如一块巨石压到家长身上。为了下一代,家长们义无反顾地涌向学校的大门,竞相把自己送到人类工程师面前,让他们任意“宰割”。拿上一张溥溥的集资收据,把愤恨洒满学校,把无奈带回家中。
  据统计,城市中的工薪阶层,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父母供养一个孩子读书,需耗去一家全年的积蓄,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全年的收入,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外,都被教育公然地没收了,家庭不能进行其他任何消费。这对于孩子是个幸运的事,但对于父母则是一个悲哀,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全部的收获只能供养孩子读书,自己什么也没有。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应该享有很多的权利,只因教育而望洋兴叹。相对于城市普通居民,许多农民更显得势单力溥,文化的贫乏,收入的有限,高额的的学费剥夺了他们的一切,包括正常的生活消费,甚至为了生存,只好让孩子失学就业。
  百处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民族兴亡,国家命运,是实现富国强民的必要条件,是知识强国,人才a>兴国的基础和前提。因重视教育而走上强国路的例子不胜杖举,日本堪称典范。战后的日本积贫积弱,处于崩溃的边缘,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仍然坚持教育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a>,从而使科技为日本的复兴插上了翅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举成为世界强国。
  在发展教育的方法上,各国大体一致,政府承担承办职责。政府运用税收手段向公众募集资金兴办学校等教育载体,培养师资力量,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个人不能完成,只能由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完成,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服务者,也有义务建设好教育事业,所以,政府必须兴建教育载体,创造教育条件,完善教育设施,让公众享受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角色发生了错位,从承办人转变为管理者,由运动员转变成指挥员,自己不再负责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而是由学校独自承担,甚至让私人以经营方式组织实施,自己作壁上观。政府教育产业化思维使教育成为市场里的产业,成为学生的消费,成为商人谋利的手段,学费被包装成“教育集资”,变成天文数字,穷人的孩子读不了好书,甚至读不了书,富人的子弟无才也能上名校、拿学位,享受充分的就业,公众天然的平等受教育权被无情地破坏和剥夺,社会应有分配正义被人为地破坏了。
  也许有人说,这言过其实,学校那么多,穷人怎么没有就学机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学校变成三六九等,好的学校拥有好的教师、好的设施,也就成了求学的理想场所,生源充足,财源滚滚;差的学校,待遇低、条件差,名师外流,成为学子最后的,也是无奈的选择,如此,名校好上加好,差校一退再退。名校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取得丰厚的利润,随心所欲地提高学费标准,而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却只能心甘情愿地接受。选择好的学校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一点的教育是人本能的一种选择,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有望子成龙,追求卓越的天性,整个社会都支持这各风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愿意接受不公正的代价。有两条通往山顶的路,一条是荆棘密布,杂草丛生,一条是石头铺就,两侧铁索护身,无论有钱的人还是无钱的人都要选择第二条路,尽管第二条路要收费。而且,残酷的生活竞争也迫使家长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以便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金钱的多少成为享受优劣教育的标准,全社会的平等教育权被破坏,一部分人因贫困失去了升学的机会,一部分人因师资的不足而中途辍学,一部分家庭因支付高额的学费而徒有四壁。因失学的增多,许多学校在竞争中自然而然地消失,还有一些学校也只能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甚至名存实亡。所以说,现在适学学校并不多,公众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完全地享受。
  发展教育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要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政府要恢复承办者的身份,主动负起责任来,认真建设教育事业。对于发展教育所需的成本,政府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公众多交税收,加以解决,不能以市场法则来调节,产业化政策背离了教育公益事业的本质,应该坚决叫停。不要以民办学校的方式收取高额的学费,更不能通过增强学费增加财政收入,不要使劲地掏家长的腰包,给他们一点钱,享受一下人的生活,要均衡地发展教育事业,造就一个就近入学机制,不让择校现象成为一种教育疾病,使穷人的孩子与富人的孩子一样接受知识的洗礼,为我们的民族贡献一份力量。
  希望集资办学早一在消失,高额的学费尽快回落,青青校园永远充满快乐的笑声和读书声。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法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费:公开的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