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奶妈”难过法律坎
【编者按】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和服务,这似乎符合市场规律。由此应运而生的扬州“奶妈”公司面临的广阔市场前景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现象的出现乃至迅速壮大顺应了现实的需求。然而,虽然“奶妈”公司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却令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看待。
前段时间,扬州邦邦家政公司推出的“奶妈”服务闹得沸沸扬扬。近日,该公司又有新举动,先是与北京蓓蕾母婴家政公司联手开拓北京市场,又外派“奶妈”到苏州无锡市场帮人哺乳婴儿,同时加盟该公司的本地和外地奶妈人数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个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新兴服务项目,法学专家对其存在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奶妈”服务并非法律盲点
在这一事件中,邦邦家政公司负责人一直以“法未明令禁止即可为”的法理为自己的经营行为寻找依据。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开展此业务前,曾对法律条文作过仔细“研究”,法律上对这一块没有任何限制。
扬州市工商局工商管理咨询处相关负责人姜先生也表示:“目前在家政服务经营范围内,没有奶妈服务这一项,但法律也没有任何法律条款加以禁止。我们能做的只是核准家政服务的执照,如果他申请奶妈公司,肯定不批。但是,奶妈服务到底属不属于家政范畴,大家也是争论不休。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好说。”
那么该服务是否为法律盲点?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张理教授认为,完全针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法律条文可能没有,但是,通过法律行为的分解,可以从现行法中找到该服务不合法的依据。另外,“法未明令禁止即可为”的法理适用必须是以不侵犯他人或社会利益为前提的。“奶妈”服务社会影响面较大,而且涉及婴儿食品,显然不能单纯适用该法理。
“奶妈”服务应依法叫停
张理教授认为,该服务最大的问题在于卫生保障的隐患。与一般的家政服务不同,“奶妈”服务不仅提供类似保育的服务,而且提供母乳这一产品。根据卫生部22000年关于“人体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资源,不能作为商品进行生产经营”的批复,可以认为母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资源。如果该食品资源属于自采自用,在法律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邦邦家政公司所做的“奶妈”服务,已经是有组织地对“母乳”这一稀缺资源进行采集、分配,从而使其商品化。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七条规定,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该法中的食品包括食品资源)。从母乳属于体液这一医学特性的角度,该食品缺乏一种常规的质量标准。
此外,张教授认为,由于这一食品的获取依赖特定的人体,哺乳期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这一时期“母乳”提供者的健康状态是动态的,不能做到时时监控。也不排除“奶妈”或服务机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使用一些激素进行催奶或隐瞒哺乳期间的疾病和服用的药物。在这种食品无法得到卫生状况的保障时,不应该推出市场。而“奶妈”服务去掉了产品,还能卖什么?因此产品没有合法性依据时,提供产品的服务当然也没有存在的法律空间。张教授呼吁工商部门和卫生部门应该依法对这种服务叫停。
需求不是规避法律的挡箭牌
人体器官、组织、血液、精子等物能否再利用,一直是长久以来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医学的角度,人体的这些组成部分对于人类是有一定好处的。例如器官移植、失血病人的输血,可以起到救治生命的作用。母乳,由于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对婴儿有好处,从理论上讲可以为人类造福。但是,抛开伦理道德问题不谈,从制度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这类人体器官或与人体密不可分之物的采集、分离、制备等环节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生命。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刘晓梅认为,幼儿喂他人的乳汁则要防止交叉感染,因为有些疾病会有“窗口期”,在这段时期即使经过再详细的检查,也无法在临床上得到确诊。这种隐患一旦存在,将来很可能会形成种种纠纷。
河南“艾滋病村”事件的出现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警示。因此涉及人体组成部分的再利用,必须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和把关机构。
我国目前对于器官移植、血液制品、精子利用等有明文规定和严厉的把关机构,而母乳属于特殊组织,算体液的一种,能否纳入现行法对该类物的规制范围还存在争议。但是,母乳不同于毛发这类可再生物,它是用于食用的,而且食用者是婴儿这一特殊群体,一旦发生问题,社会危害性很大。从这一角度,“母乳”服务的叫停对某些特殊情况来讲可能是遗憾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讲,却是更安全的。
相关链接:
美国一公司公开卖人奶
据媒体报道,美国加利弗尼亚州的博拉达生物科学公司从今年9月起正式向市场投放母乳产品。
母乳两步变为商品。第一步是在医院布点采集。在美国不同城市,处于哺乳期的母亲将自己的乳汁捐献给当地医院,医院将这些母乳冷藏并运送到博拉达公司的中央处理库进行消毒然后出售。公司与这些医院签署协议,建立母乳采集站。而医院负责检查自愿献奶者的健康状态,挑选健康的“母亲”和运送母乳。
第二步,公司根据院方提供的母乳数量支付佣金,并且统一组织推广活动。博拉达公司已具备每年向10万名住院婴儿“喂奶”两个月的条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