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科学打假
私人科学打假的权利属于学术批评权,但其来源并非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批评权,这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其对象针对的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私人科学打假的权利来源于言论自由。据维基词典的解释,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自由,它包括创作和发布各种各样的演讲、谈话或者通过媒体发布各种富有表现力的资讯。言论自由包括传播和评论的权利,其评论权中包括学术批评权,学术批评的形式中包括科学打假。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中可以包括对政府、个人和社会的批评权。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一般来说,作为言论自由权的批评权所指向的对象,首先是针对政府。媒体自由是表达自由的一部分,是民主社会实行法治的基础。美国开国元老,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汤姆斯·杰费逊有过一句颇为经典的名言:“如果由我来决定,有政府(原文为广义的包括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在内的广义政府----引者注)而没有报纸,或者有报纸而无政府,我不会任何迟疑的选择后者。” (《杰斐逊集》(下)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325))
但言论自由中评论和批评的对象并不限于政府,也可以针对社会和个人。由于政府掌握国家权力,对其批评存在很多的难度,也很容易以法律的名义(如在法律上对非法言论的扩大化)侵犯言论自由,所以我们通常重视监督批评政府的言论自由,却忽略了针对社会和个人的言论自由。这一点,法国政治学者托克维尔早就看到了,他指出:“人们对于自由地发表言论有所疑虑,可能不是因为害怕政府的惩罚,而是由于社会的压力。当一个人表达了一个不受欢迎的意见,他或她可能要面对其他社群的蔑视,或甚至遭受猛烈的反应。这种类型的言论自由的压制比政府的压制更难预防。”
同时,言论自由不应当有形式上的限制。普通公民的言论自由用聚会与对话的形式表达,还是借助媒体进行表达不应当有区别。表达自由是现代社会一项基本权利。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它媒介。”一个社会要被视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就应该对公开发表的思想言论有高度保护,无论其媒体是报纸、杂志、书籍、手册、电影、电视,或是最新近的网络。网络,这是当代最迅速、最有效的传播媒介。
私人科学打假,是行使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重要形式,在其批评的具体个案中,认定“假”或“伪” 的时候是否准确这是可以争论的问题;民间打假是否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采纳,只能由法律规定有权确认的主体的确认而最后发生法律效力,但这不是对真理的最后裁决,不能排斥公民发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成果的批评权。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才能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真金不怕火炼,只有敢于接受批评的真理才会更加完善。认为科学打假只能是政府机关或者国家设立的学术机构的行为,而“私人”没有这项权利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在学术批评的问题上,官方与民间、公设机构与私人机构是平等的。
也就是说,在不存在侮辱、诽谤、泄露国家秘密等与学术批评行为无关的违法行为的前提下,对科学打假这一学术批评行为的质疑只能针对这种批评和打假行为中的具体内容是否正确,而不能质疑有没有学术批评这种权利。“在各种言论自由发表的地方,人们会更乐于思考,思力会更敏捷,因而更容易发现新的真理。” (论言论自由,《青年论坛a>》1986年7月号和9月号)同时,由于言论自由不应当有形式上的歧视,在打假的过程中,是否通过媒体、选择哪种媒体,这是发表言论者的自由,通过目前最有传播效率的网络打假,这是表达言论自由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其实,通过学术批评的形式揭发伪科学,与官方查处相比,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学术是一种事实上的权力,在有时候,它与行政权力相结合、与不正当的学术势力相结合,还可能成为一种学术霸权。这时来自私人或者民间的学术批评可以较多地免受学术以外的因素的影响,因而更显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说,甚大的一个中文媒体世界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学术批评媒体,只有那么几张从事学术打假的老面孔,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学术批评还不够充分;而包括科学打假在内的学术批评和学术自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