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MFxUKV 发表于 2009-4-16 17:49:28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微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十四至十八周岁的人的行为触犯了国家刑法的犯罪行为。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呈低龄化、暴力化、严重化的倾向,杀人、抢劫、伤害、吸毒案件比往年逐步增加。造成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加的原因,既有未成年人自身特殊的原因,同时也有社会因素。


  一、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因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少年时期是一个极为其重要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加速,特别是性的发育逐渐成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把握不住,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认知能力低 受暗示性强 由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辩不清是非,对道德法纪的认识欠缺,所以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暗示,或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感染,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中影视、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对孩子的潜意识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2、情绪不稳定 易受情景感染 未成年人的腺体发育还未成熟,表现为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力欠缺。因此,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结果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但当他们冷静下来,一般也感到后悔和恐惧。这一重要的情感特点就决定了他们违法犯罪的盲目性、偶发性和残暴性。


  3、缺乏独立评价能力 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 未成年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品质和行为,思想简单,行为盲目,因而喜欢模仿他人。未成年人最容易模仿的是他人表面的外部举动,常常错误地把那些格调不高、轻浮浪荡的举动视为潇洒有风度。


  4、好奇心强 喜欢寻求刺激 少年时期的人心理上探求能力和好奇心也加速发展,因而他们好动、好问、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想去试一试,有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作出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甚至产生犯罪的动机。


  5、精力过剩 缺乏支配力 少年迅速的生理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体力活动量,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少年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


  由于未成年人具有以上这些自身特点,因此,他们一旦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向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不良影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未成年人受不同环境影响会形成不同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其中家庭、学校及社会传媒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十四至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的思想仍比较朴素单纯,世界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对善恶、美丑、是非尚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只凭自己喜欢不喜欢、同伴说好与坏作出评价。如果未成年人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中,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极易导致认知情感障碍,心理失衡和对外界事物评价及自我行为的偏差,从而形成畸形人格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不良社会因素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高消费的社会现象刺激了未成年人的金钱欲望。他们根本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如何,为了满足非分的欲望,便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兴起的游戏机、扑克机、老虎机等等,将那些无心上学的“双差生”和流失生吸引过去,他们大把大把地扔钱,一旦欠债多了,便步入盗窃、抢夺、抢劫的犯罪道路。


  2、黄色、暴力音像、书刊、网络的腐蚀、教唆 近些年来,描写色情、凶杀、黑社会、武侠等内容的音像、书刊充斥文化市场这些对好奇心强、分辩能力差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精神鸦片,中毒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大有人在。另外,未成年人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极大的使用群体,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自制力较弱的未成年人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而刻意去寻找一些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未成年人90%以上有性犯罪动机或行为。电脑网络到处都充满新鲜事物,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导致许多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电脑世界的随意性、隐匿性比现实世界更自由更易于交流沟通,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网络侵略等网络伴生品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与威胁。


  3、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因而,家庭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犯罪的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着密切关系。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加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的性格;望子成龙的心态,迫使孩子从小就承受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幼小心灵扭曲变形;家庭暴力的影响,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逆反的种子和实施暴力犯罪的祸根;不稳定的家庭则导致孩子从小失去家庭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易误入歧途。种种不当的家庭教育引发的后果是孩子自卑心理强烈,对自己、对生活缺乏自信,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其性格集自卑、孤僻、冷漠于一体。这种病太心理,很容易激发他们采取荒唐的做法,并在他们心灵种下反社会的强烈意识。


  4、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一些学校忽视理想信念、勤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区分好学生与差生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而不是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全面素质,结果伤害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差等生”,使他们走上旷课、逃学、失学、被学校开除的道路,为犯罪埋下伏笔。再如受社会不良风气地影响,学生拉帮结派,不少同学a>挨打或被同学a>欺侮,但未引起学校重视,致使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助长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某省少管所的调查表明,少年犯在学校时就是备受冷落的“双差生”。强奸犯谢某说:“如果学校早一点教一些法律知识,让我早知道干啥是违法的,我也许就不会成为今天这样。”可见,重智育、轻德育的后果是多么严重。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0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教育计划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结合学校计划,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该法第16条第一款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所以,教育部门、家庭乃至全社会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做好未成年人工作,同心协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