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两女生自杀曝“寄养一族” 亲生父母难逃制裁
昨天有媒体报道温州乐清虹桥两名高中女生相继在家服农药自杀,另有两名有自杀倾向的女生被及时制止的事件。谈到自杀的原因,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谈及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自杀的两名女生和被制止的曾有自杀倾向的两名女生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她们都是被寄养的孩子。
这起事件的发生使当地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青少年群体——“寄养一族”浮出水面。昨天,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寄养成了当地公开的秘密
说到寄养,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就是超生。
据新华社报道,温州是浙江省的超生“重灾区”,该市总人口约占浙江省的六分之一,而违法生育人数却占全省总数的1/2左右,其中乐清又是温州的超生重灾区。截至目前,对超生征收的社会抚养费最高的个案就在乐清。
“我们这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41岁的温州商人老林说。老林已有一女,前不久又新添了一子。
“不是我的观念陈旧,风气就是这样。不生个儿子,别人会瞧不起你。”老林说:“温州人讲面子,有些人宁愿罚钱,也不能丢了这个面子。”
老林告诉记者,这种风气在温州下属的几个县市更是严重,像他这样岁数的人中,超生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是三胎四胎。“如果生的是男孩,大部分人会选择罚款。不过如果是女孩,有些人就会将孩子送到别人家里寄养。不过为了不‘亏待’女儿,一般会选择那些条件尚可的家庭,每个月则支付一定的费用。”
老林的邻居夫妻就曾带过一个女孩。“女孩的亲生父亲是公职人员,如果被查到超生的话,工作就会丢。她们就将女孩寄养在我邻居家里,等女孩四五岁后,才被父母接回家。这种事情在我们这里挺多,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没有数据,是因为没法浮出水面
由于没有权威部门对此现象进行过调查,到底有多少的数量,谁也不知道。
乐清虹桥中学分校校长陈士闪说,两名女生服毒自杀后,他们也才发现学校里有着这样一群有寄养背景的特殊的孩子,“不过如果她们自己不说,我们也不会去调查,也没法调查。”
昨天,记者来到乐清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局,试图寻找此类数据,但也被告之:“我们没有此类统计数据。”
乐清民政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手上有被收养孩子的人数统计,但没有寄养孩子的统计。
之所以没有数据,是因为寄养在当地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法浮出水面的秘密。
据乐清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局一名副局长介绍,温州民营经济发达,很多人忙于经商,的确会有很多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超生后被寄养的孩子确实有。”这位副局长说,这种现象主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生的是女孩,父母想要男孩,不想要女孩;第二种,父母是公职人员,不得不将超生的孩子寄养他人家中,以逃避处罚。“这两种情况一旦被查到,计生部门会从重处罚。”
“不过80后年轻人很少会超生,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中有这种风气。”这位副局长说,这些人超生的孩子目前大多正值青春期,因此一旦引导不好,很容易出类似的问题。
追究亲生父母责任的难度很大
两名女生服毒自杀,她们的亲生父母除了受良心上的谴责外,计生部门会不会追究其超生的责任?
“难度很大。”乐清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的副局长介绍说,查超生,他们一般的做法是接到群众举报后进行立案调查。如果本人不承认,还需要取证,甚至还要请有关部门做DNA鉴定来判断。
“像这两名女孩的情况,再去查他们的亲生父母是谁,操作难度非常大。如果对方不承认,女孩已被火化,用DNA鉴定的方式也已无法确定。”
浙江省内有关部门:应追究亲生父母的法律责任
昨天,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浙江省里有关部门。
“两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就这样凋零,令人痛心,此事件更是凸显了如今我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柏荣说:“当地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风气,这需要政府部门下力气去扭转,听之任之,这是政府部门责任感的缺失。学校存在着这么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学校对此进行特殊的教育,而不是直到出了事情还懵懵懂懂,这是学校责任感的缺失。”
“对这几名女孩的亲生父母来说,他们更是缺失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感,生而不养是不负责任,生而不教也是不负责任。”王柏荣建议,这些女孩的亲生父母不仅应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当地相关部门更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处李亚平副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经济保障度、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重男轻女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不管如何,作为孩子的亲生父母,将孩子抚养成人是自然法则,更是法律法则。为了生男孩,将女孩交由他人抚养,甚至故意遗弃,这样的行为不仅要受《计划生育条例》的处罚,情节恶劣的,更是会构成遗弃罪,受到法律的制裁。
有谁注意到那些女孩的眼泪
记者在采访此事时,当地许多人都对寄养女孩一事有所耳闻,也知道这样的事情“上不得台面”,但所有人都对此漠然视之,因为“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于是,在集体选择性的失明中,一个特殊群体——“寄养一族”,就这样沉在了水面下,成为当地一个公开的却不能说的秘密。
在这秘密的背后,他们的亲生父母,成功地逃避了计生处罚,如愿得到了梦寐的男孩。她们的养父养母,多了一个女儿之余,说不定还能得到某些来自亲生父母经济上的接济。而当地的有关部门,也很欣喜地看到,他们的计划生育工作,纸面上的成绩很灿烂。皆大欢喜啊!
然而,这份欢喜的背后,有谁注意到了,那些寄养女孩半夜醒来的满眶眼泪。
种子在心里埋下后,终归要发芽的。长期的心理阴影,如果没有很好的宣泄途径,也许会扭曲成致命的毒药,导致悲剧的产生。
但这样的悲剧,实在不应该产生。因为我们有计划生育政策,有各种法律法规对一个孩子应有权利的保障。只是,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这样的政策,似乎被人为地忘记了。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真正将政策执行到位,因为只有这样,每个孩子享受亲情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