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fosgc 发表于 2009-5-10 21:18:28

电视互动游戏──圈钱新招数?

  □本报记者 陶恩晋

  核心提示

  眼下,电视互动类节目呈现两大特色:一是电视卖药的多;另一个是电视有奖互动游戏多。这种互动游戏动不动就送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等价值不菲的奖品,以此来吸引观众拨打电话或是发送短信,那么这种游戏背后的操作是否透明,谁来监督这种活动的公正性?带着疑问,记者亲身体验,试图揭开电视互动游戏中“快来打电话吧”背后的秘密。

  
http://www.dffy.com/upfile/20070713195552-0.jpg


  一个会议引出的疑问STRONG>

  7月11日,记者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一个消息:7月5日下午,国家信息产业部清算司、电信管理局、国家监察局在北京召集四大电信运营商开会,重点讨论如何加强对通过电视等媒体开展的互动有奖答题类电信增值业务的管理,消息称,会议决定将对国内的电视互动游戏节目进行全面规范。

  三个管理机关为何突然决定对电视互动游戏“严加管理”,日渐增多的所谓电视互动游戏存在哪些问题?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一个观众的亲身经历STRONG>

  因为每天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奖品丰富”的互动游戏,难保一些观众不动心。2007年7月8日下午5时左右,某台少儿频道正在放“找不同”互动游戏,荧幕上出现两张基本相同的卡通图片,要求小朋友找出两张图片中不同的地方,奖品是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的、价格相当昂贵的玩具。如果找到不同的地方,拨打某声讯电话,就“有可能”获得这些玩具,而且是“先到先得噢”!是不是“找不同”很难呢?当然不是,这些“不同之处”非常明显,因此,更容易引起小朋友们的参与。

  记者在南京师范大学龙江幼儿园与一群家长聊天时得知,有好几个年幼的孩子都曾经拨打过这个电话,但没有一个拿到那“丰厚的奖品”。

  这类游戏不仅面对年幼的小孩子,在很多电视台,类似的互动游戏更多是针对成人的,所不同的是“奖品”更加丰厚,动辄上万。

  近来,这一类游戏开始产生各类“变种”,打开电视,就可以在众多的电视台看到不同的互动游戏,俨然引起一场“夺宝大战”。

  每次电视互动游戏究竟有多少人打进电话,每次电视互动游戏的奖品是否真实送出?电视互动游戏没有规范性的约束机制?极不透明的操作是否侵害了众多消费者的利益?

  采访中,一位参加过电视互动游戏的观众龚小姐对记者说:“这种游戏非常不规范。”

  在“互动游戏”攻势下,从不参加此类活动的龚小姐也忍不住心动了一次。她按电视台“××撞大运”游戏中屏幕下方的提示,发了一条短信参加游戏,很快她就接到来自1862的一条短信:“感谢您使用北京××公司的娱乐信息业务,服务代码9500,信息费2.00元/次,由中国移动代收,客服电话010-846××××2。中国移动。”

  此后,龚小姐以为只要等待,看节目结束时能否“撞上大运”就行了,没想到,这“大运”可不是这么容易撞到的。接下来,龚小姐的手机成了个人热线,不断接到来自9500×××的短信。

  “您于11:45参加游戏获得了200元话费的奖励!回复9362马上夺取!同时您还可回复9361依靠自己的实力赢取更多惊喜时尚大奖!2元/条。”

  “您抽到了200元话费!手机尾号××××竟然和您同时选中,系统对谁都是公平的,建议用猜拳决定。回复9363同意,一方放弃奖品将自动属于对手。”

  “您的对手在您之前已经选择了开始,我们的平台将自动对胜负进行判断,请在1分钟内作出您的选择:936J剪,936Q锤,936K包,2元/条。”

  “您所发送的代码错了哦!要参加24小时刺激争夺大奖请回复9361。要为自己手机赢取话费请回复9362回复2元/条。”

  此后,手机一度安静,但过了差不多10分钟后,龚小姐的手机又开始接到短信。

  “恭喜今日参加××撞大运的朋友,你们获得了赢取话费活动的会员资格!回复9362到9500×××领取50-200元话费!本条免费。”

  此后,前面上演的一幕又开始了周而复始。

  “您抽到了200元话费!手机尾号××××竟然和您同时选中,系统对谁都是公平的,建议用猜拳决定。回复9363同意,一方放弃奖品将自动属于对手。”

  ……

  最后,龚小姐只好关闭手机“不玩儿了”。

  一个精心设置的局STRONG>

  记者在网上搜寻时发现,上当受骗的远不止龚小姐一个。一些观众将电视互动游戏称作是电视台为圈钱而设的“局”。观众黎先生称,他曾经参加过某地卫视一个《唐伯虎点秋香》的互动游戏,只要找出“秋香”的代码,并把正确的答案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指定的号码,就可以获得笔记本电脑等大奖。

  黎先生说,他本来也不相信这类游戏,可是看到节目主持人反复称该活动经过公证处公证,短信又只有2元一条,并且不包月,觉得花钱不多,奖品又的确丰厚,就试了一次。

  “但我很快就发现,这2元一条的短信得不断地发,终于累计分数快达到兑奖分数线时,发现即使我答对了,对方也显示我是错的,然后扣除分数,这样我就永远也达不到可以兑奖的分数。”

  黎先生说:“找个秋香,我就花了200多块。”这还不算多的,黎先生说,他后来上网发现,还有花了几千块都“打了水漂”的。至于打声讯电话参与游戏的,常常是电话打不进去,话费毫不留情地以每分钟2元计算着。

  黎先生不解地问:“你们搞法律的帮我看看,这种算不算欺诈?”

  一次离奇的记者亲历STRONG>

  黎先生打开电视机,没换几个台,就看到一个电视互动游戏,黎先生激动地拿起自己的手机请记者拨打电视屏幕下方的提示电话。“我几百都花了,也不在乎这一点,你尽管打。”

  电视中,主持人正出着简单得离奇的题目,要求观众进行抢答,“答对即有可能获得数码相机、手机等丰厚奖品”,屏幕下方显示每分钟信息费为2元。

  记者拨打电话后听到电话那头是冗长的游戏介绍,时间差不多有两三分钟——也就是说,“八字还没一撇”呢,就花了好几块钱了。

  终于接到参与号码后,电话那头提示正在连接直播现场,接着就是一段漫长的等待音乐,差不多过了有5分钟,电话那头才传来人的声音:“因参与人数太多,您抢线失败,请继续拨打电话。”记者挂断电话后,黎先生查看了手机上的通话时间为7分54秒。

  离奇的是,这厢记者电话怎么也打不进,原因是“参与的人数太多”。那厢电视里主持人却一再表示没有电话打进来。

  电视上不断显示奖品送出,得到奖品的都是一串串手机号码,这些号码中间几个数字无一例外地由××××表示。这些奖品的发放真实吗?记者想问个究竟,却发现除了狂扣电话费的声讯电话外,节目中始终没有其他电话号码或其他联系方式。



  一个业内人士揭出的内幕STRONG>

  徐州的陈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些节目都不是电视台来制作的。徐先生说:“这些节目过去都是由广告公司,现在都是由一些电信增值服务商(下称SP商)来做的。说白了,我算是最早的一批做电视互动游戏的,不过太早了,当时还没形成市场,那时候只能在一些地级市的电视台做,节目辐射范围小,收益不太好,我就收手了。”

  陈先生说:“这类节目很多都是录播的,这在业内大家都知道。所以你看,中央电视台的资深主持人都有口误的时候,可是咱们的游戏主持人基本上没有口误,现场也没有突发情况。”

  至于消费者有没有可能得奖,陈先生笑了:“你想想,录播的节目,观众能打进电话吗?打不进电话,哪儿还谈得上什么得奖!节目中打进去的电话我们叫做诱导电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托儿,主要是诱导观众打电话的。至少我所知道的是这样。”

  是不是有例外,真的打得进电话,答对了还发奖品?

  陈先生的答复令人吃惊:“当然有了!这些都很容易做到的,比如你在南京打进一个电话,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获得了三等奖,奖品是什么当然是我说了算。比如说是一桶色拉油,但我可以通知你这桶色拉油在北京,必须三天内本人带身份证明来取,过期作弃权处理。你会为一桶色拉油来趟北京?结果我还是什么奖品都不用发。”

  陈先生说:“如果SP商成心不发奖品,他总有办法。电视上奖品不停地发出去,电话也就不停地打进来,这些电话才是节目制作方自己的‘奖品’。”

  一个法律空白点STRONG>

  那么,电视互动游戏是否有欺诈嫌疑呢?广电总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称,他们曾接到很多起这类投诉,但这位工作人员称,这一类的节目没有经过广电的审批,广电只能进行监控以及引导。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曾对类似情况发布消费提醒,称许多竞猜节目已演变为具有博彩性质的活动,组织方按照自定程序、规则抽取中奖者,由于每次竞猜的获奖人数是固定的,因此发短信的人越多,中奖的概率也就越低。

  江苏唯衡律师a>事务所的一位律师a>称,这些电视互动游戏是否构成消费欺诈,主要看其游戏规则是否合法,以及节目开始前有无明示游戏规则,包括是“录播”还是“直播”,都应明示。现在对参与电视互动游戏产生的一些疑问,因为取证比较难,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行业规范,因而可以视为一个法律空白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视互动游戏──圈钱新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