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白菜根 发表于 2009-5-31 17:50:38

新北川诞生记

  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在5月12日的大地震中遭受了重创,但仅仅11天后,损失了约五分之一机关干部的北川县行政系统,在安县安昌镇临时建立的办公点迅速重新运作。行政系统的恢复运转,意味着北川县抖落了尘土又坚强地站了起来。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家园遭毁、亲人离散的县级行政区,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坚毅地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5月23日,四川北川县漩坪乡小学四年级学生孙勇(化名)的家长在听说灾区群众安置点“帐篷学校”开课的消息后,便毫不犹豫来到报名点为孙勇报了名。这让孙勇的心情好了点。地震发生以来,孙勇在父亲面前第一次露出了一个浅浅的笑容。


  走进设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西南角空地上的“帐篷学校”,孙勇发现,所有上课的老师都是陌生的面孔,但每一个老师又都像久别的亲人那样,细心地和同学a>们交流。几堂课下来,孙勇也开始变得话多起来,没有进“帐篷学校”以前,失去了好几个亲人的孙勇一直不说话。那时,孙勇的父亲看在眼里,心里直流血,担心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没想到,这么快孩子们就可以上课了。现在好了,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因地震带来的心理恐慌。”孙勇的家长十分感慨地说。


  但他还不知道的是,仅仅11天,除了孩子们重新走上课堂,北川县的行政系统也在短时间内恢复运作,一个曾被大地震肆虐过的新北川县,在人们坚强的目光中站了起来。


  孩子们重新走上课堂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和孙勇的家长一样,在带着孩子走进“帐篷学校”以前,很多家长都不知道怎样抚慰孩子们遭受重创的心灵。


  这个重担落在了四川绵阳市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外国语学校)校长唐江林的身上,他现在的另一个身份便是九洲“帐篷学校”小学部的校长,每天负责带领外国语学校的64名教职员工,为600多名临时学生上课。


  5月23日,在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外临时搭建的简易办公室里,唐江林接受了《法制周报》记者的采访。


  唐江林说,由于安置在九洲体育馆的群众中,有很多是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从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有关部门在体育馆的一块空地上搭建了一个大帐篷,并按照学生原来的学历情况分别编成一至六年级和初、高中各年级。


  唐江林负责的小学部23日统计的学生人数为675人。由于每天都有学生随其家长返乡,因此,帐篷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并不总是固定,“不断地有学生走,新的学生也会陆续进来。”唐江林说。


  记者来到帐篷学校采访时,学生们已经进入到帐篷学校预定课程的第二阶段,即由心理调适向文化学习过度的阶段。唐江林介绍道,帐篷学校建立起来后,学校与北川县教育局方面的工作人员一道,按照因人因时而设的原则制订了课程表,并按照三个阶段逐步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第一阶段主要是心理调整阶段。”唐江林说,“这一阶段,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心理教育专家为孩子们上课,通过文化艺术活动,让孩子们逐渐愉快起来。”


  心理调整阶段在持续两天后已于5月22日结束,23日开始,进入到由心理调适向文化学习转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增加了防疫知识等课程,“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知识的传授,全部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相关知识。”唐江林说。


  唐江林说,现在为孩子们上课的全部是外国语学校的教师,自己学校的学生则临时放假,“学生们来自不同的乡镇,不同的学校,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可能都不一样,但此时此刻,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不管时间长短,我们都将负责教好这批学生。”


  当天下午2时许,记者在“帐篷学校”小学部教室看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不少艺术家还在讲台前表演了趣味纷呈的节目。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体育局组织的部分文体名星如孙敏、马薇、陈龙灿等,分别通过说相声、演唱和一些体育活动,来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11天后的返乡之旅


  2008年5月23日下午4时许,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广播里不停地播送着一条通知:“北川县擂鼓镇的群众请注意,请整理好您的行李,准备返乡。”


  在这条广播通知里,工作人员提醒群众,该镇返乡的最后时间是24日中午12时。


  同样的广播通知在绵阳市另一个灾区群众安置点——南河体育中心同时响起。


  当天下午,南河体育中心在2个小时内共发出20辆返乡大巴,每车坐35人,约有700人踏上返乡之旅。在九洲体育中心,截至记者离开时止,有4辆大巴车先后开往北川。


  这是一次让人伤感的返乡之旅。很多人失去了家人,无数群众就连家的影子都已经找不到,他们这次回去,将住进市建设局、规划局和房管局等部门共同建设的救助点里,在救助点里开始新的生活,重建家园。


  成千上万人在一起的集体生活,让这些平时很少出远门的村民们,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异样感受。在厚重的消毒水气味里,白天互相安慰,晚上独自流泪。擂鼓镇陈山村村民李明丁一听说可以回家了,非常快速地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招呼和自己在一起的家人,飞快地跑到停在九洲体育馆外面的返乡大巴上,坐在靠窗边的一个位子上,眼睛紧紧地盯着窗外。


  除了挂念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村民们还牵挂着地里的庄稼。61岁的陈山村2组村民陈言芬说,家中的房子当时就倒了,但一亩多的庄稼还没有毁掉,他得快些回去看看,面里种了当归等药材和洋芋。“能够收获就好了,那样,我们就能少给政府添点麻烦!”


  陈山村5组村民何雪莲早在几天前,就悄悄地回了一趟家,看到种树苗和小麦的四分多庄稼地还在。但当她听说政府可能要将这块地铲出来用于搭建帐篷安置更多的群众时,她当即表示全力支持政府的行动,让出这块地来。


  九洲体育馆救灾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陆续有各乡镇的受灾群众返乡,他们回去之后都将暂时住进政府设立的救助点内,以便开始生产自救。预计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临时安置在九洲体育馆的受灾群众都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据当地媒体报道,截至5月24日,当地政府已在北川擂鼓镇和安县(与北川紧邻)设立四个救助站,安置15000余名受灾群众。同时,进入救助站的群众都领到了崭新的棉被、毛毯和生活用品,吃住都有保障。


  北川“心脏”开始发出强音5月23日,是北川县行政系统临时办公点的首个工作日,这个刚刚在5月22日挂牌的临时办公点的首个工作日,向外界传出的信号,被称为是新“心脏”发出的最强音:北川不死,北川还活着!


  从无数的报道中人们已经知道,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北川县的地质结构遭受了严重创伤,以致于有关部门在寻找新的办公地点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邻县,在安县一个叫安昌镇的地方,北川羌族自治县临时办公点相关职能部门一应俱全,5月23日,这些职能部门按照正规的工作程序开始对外办公。


  在失踪人员登记处,工作人员正在接待群众,逐一将失踪人员的信息分类整理,近700名群众的登记信息被录入。




  公安局临时办公窗口,不少群众正在咨询有关补办身份证或办理临时身份证明文件的事项。很多群众的身份证、存折、银行卡在地震中被埋,他们担心自己银行卡内的钱可能被人取走,因此,要求公安部门尽快给其补办身份证。但由于管理户口资料的电脑被埋在废墟中,在临时办公点无法取得相应信息,民警建议相关群众前往九洲体育馆和绵阳新益大厦办理相关业务。


  记者了解到,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事故发生后,约有五分之一的北川县干部死亡和失踪,在1900余名机关干部中,超过400人无法再回到昔日的工作岗位上。为了支持机关恢复工作,民政局原副局长刘文安等老干部主动来到民政局设在临时办公点的工作窗口协助工作。刘文安告诉记者,5月23日上午,已接待了300多名群众的咨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受灾群众和外地回家的人联系当地政府,由当地政府结合实际进行安置和生产自救。”


  “就像战场上重新吹响了冲锋号一样,政府临时办公点的运作,标志着北川县行政系统的自身运作功能正在恢复。”受灾群众李自强对记者说,“我们将记住5月2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它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北川还行!我们还行!”


  白天忙事晚上流泪


  在九洲体育馆灾区群众安置点,记者巧遇北川漩坪小学校长孙义云。见到他时,他正在一边打电话,一边在一张“绵阳市5.12地震灾害遇难老师家属基本情况登记表”上将了解到的情况逐一登记上去。


  孙义云的声音十分宏亮。电话那头是一个遇难老师的父亲,孙义云逐一把对方的姓名、现在住址等信息,写到登记表上。在九洲体育馆内的临时办公地点,来自各乡镇学校的校长被统一召集到一起,按照教育局的安排,从事各种善后工作和学生管理。


  和所有正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一样,孙义云一丝不苟地处理着公务,脸上经常挂满笑容地面对前来咨询的受灾家长。


  没有人知道,一到晚上,孙义云经常会泪流满面。地震中,他一共失去了7个亲人。“那一天,我父亲、姐姐,姐姐的两个女儿,以及姐姐5个月大的孙女、妹妹、妹夫都被埋了,连影子都找不到。”说到这里,孙义云强咬着嘴唇,眼眶中闪动着泪光。


  孙义云的老家在北川县杜家坝村。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孙义云父亲的家和孙义云姐姐家、妹妹家都紧邻着,住在都坝河的下游靠山脚下的一块地方,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


  5月10日上午,孙义云从漩坪小学回到家里,帮父亲干活,11日回到学校。地震发生时,孙义云所在的学校没有人员伤亡,但随后地震灾情逐日严重,437个学生和几十名教师、家属被困4天4夜,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已是16日下午了。


  在这4天里,孙义云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县城的家早已垮塌,妻子被埋3小时后奇迹般从废墟中爬了出来。他更不知道的是,自己在杜家坝的老家,此刻已被巨大的山体滑坡所掩埋,没有了踪影。


  回到杜家坝村时,孙义云举目所见,除了黄土和泥石流外,已经看不到昔日熟悉的那个山村了。“整整两个生产队(指村民小组),全部被山顶上滑下的巨大山体掩埋了,一户人家都找不着。”孙义云说,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家也在山体滑坡的过程中,被冲走了。


  已经成为孤儿的杨萍(孙义云妹妹孙义琼的女儿),一直跟着舅舅孙义云在九洲体育馆灾区群众安置点生活。丧失亲人的巨大痛苦,让这个年仅14岁的初二学生不愿意与人交往。记者试图与杨萍交流时,被孙义云告知,杨萍已于先天上午被其哥哥带到成都去了,“她太痛苦了,让她到成都去散散心。”


  “白天忙于工作不去想,一到晚上,就没法控制住。”孙义云说,“一家7口,就这么说没就没了……”


  记者无法知道,目前在九洲体育馆工作的那些看上去很坚强的工作人员,有多少人在无人处暗暗流泪?他们白天在紧张地工作着,履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而到了晚上,当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猛然袭来时,他们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


  5月23日晚上,与孙义云有着同样经历的北川县委办主任马云告诉记者,尽管自己的小家庭完整,但大家庭却失去了7个亲人,自己也是从泥板下爬出来的幸存者,“和那些遇难者相比,自己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心情虽然沉重,但工作还是要干。”


  “在县城,要找一个完整的家庭似乎变得很难,”当地媒体记者在报道中这样写道,“很多人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女、兄妹……”


  从北川县政府临时办公点传出的消息表明,全县1900多干部除去已经遇难的400余人外,都在爬出废墟的第一时间回到了工作岗位,“他们已经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连续奋战200余个小时,用他们的不屈斗志和实际行动激励着人们,告慰逝者!”记者在采访时,深深地体会到了北川人民坚毅、不屈的性格,震后的他们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勇敢和与灾害作斗争的决心。


  温家宝总理在5月22日再次视察北川时,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是对生者的激励,也是对逝者的告慰。


  现在,孩子们开始重新走上课堂,社会秩序良好,受灾群众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乡,更为重要的是,北川县行政系统已经恢复,灾后的新北川县虽步履蹒跚,但人们有理由相信,承受过巨大灾难的北川人民,一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家园破碎、亲人离散的悲痛中走出来,重建自己美丽的新北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北川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