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条幼小生命烤问农村教育
12月2日凌晨,陕西定边县堆子梁镇中学发生特大煤气中毒事件,该校小学四年级一女生宿舍12名女生集体中毒。截至目前,有11人死亡,1人仍在抢救当中,死亡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只有11岁。事发后,遇难者家属各获赔偿20万元,当事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6人已被当地公安机关控制,当地检察机关亦提前介入侦查。11个如花生命,只因在寒冷的冬夜用炭炉取暖,突遭意外中毒,就这么离开了人世间。在本该快乐学习的年代,在本该追逐梦想的季节,她们还来不及展开关于未来的畅想,世界已对他们关上了最后一扇门窗。他们未能与父母作最后的告别,更听不见亲人泣血的呼喊,便永远地沉睡在梦中,只留下冰冷而幼小的尸体,成为这个冬季给公众的又一次巨大伤痛,让每一位善良的人们难以自持。
撇开孩子们取暖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或经验的欠缺,这一巨大悲剧发生的直接诱因,很大程度上缘于过于简陋的取暖设备——在城市已不多见的炭炉。在西北边远的山区学校,要对付寒冷的冬天,如何取暖已是孩子们每天必须面对的困难。是的,他们无法像许多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空调和暖气的温暖,甚至电热器也只是奢侈品,只有年复一年地使用炭炉,以简易而陈旧的设备来对抗严寒。尽管他们或许知道其中暗藏的危险,却往往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更是一种让人们揪心的疼痛,疼痛于尽人皆知却又未见解决的现实困境: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教学环境的低劣,安全管理的漏洞,甚至生命教育的缺失……笔者并非在做过度的阐释,而是基于对11个逝去的生命的敬畏和对农村教育的忧思。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已经喊了好多年。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在近些年已有很大的改善,但在不少地方尤其是边远山区,教育资源依然存在短缺的现象,甚至连最基本的校舍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今年11月2日新华社就曾报道,在甘肃省陇南市大山深处,一些偏僻乡村的教学点教室门窗不全、桌椅残缺,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瑟瑟寒风中苦读。孩子们冻得发红的脸颊,那微微发肿似乎快要生疮的小手,老师疲惫的身影,令人扼腕心酸。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一些不可预知的艰难和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一旦发生,就可能变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事实上,早在2001年,国家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随后在2002年,学校建设的新投入开始由乡镇为主转为县财政为主,但以县级财政为主的体制,并不等同于有了县级财政的保障。实践中,在很多地区,政府并没有为单个学校明确制订财政预算制度,资金拨付时断时续。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无”校舍(无规范设计、无规范施工监理、无规范竣工验收)的改扩建如何能落实到位?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特别是安全的饮食、住宿等等,又如何能得到保障?堆子梁镇中学11条鲜活的生命的骤然死亡,即是最让人泣血的一记生命警钟,时时在敲痛每个人的心。
如今,11个孩子的死,再次积淀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让人不忍心面对的底色,给这个冬季添加了一份沉重的哀伤。在辽阔的边远农村,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太需要坚实的呵护与关爱。今天,一些政府部门对这些地区教育投资的亏欠,能否及时地弥补?国家为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而投入的巨额资金,可否给他们应有的倾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