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RZhCUxn 发表于 2009-6-17 11:43:14

建设小区式居住环境 加快新农村前进步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作出新部署,发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改革就是探索,如何找到切合实际的路径是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当下在农村建设小区式居住环境是富民兴村的重要措施,应该能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引掣。


  
http://www.dffy.com/upfile/20081227162041-0.jpg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检索

  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兴旺,粮食生产得到有效保障。现代农机具的广泛使用,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以工资性收入改善了生活。电话、有线电视等公共文化设施普遍建立,农村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以小康路建设、河塘整治为代表的硬件建设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教育的普及、服务的强化,农村民主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较好地贯彻落实。当前农村正行进在从温饱到小康的路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新农村建设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完全满足需要,且管理不到位,功能有欠缺,对新农村建设缺少足够的环境保障。二是县域经济不发达、财政供给严重不足,新农村建设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三是观念陈旧,文化滞后,新农村建设缺少足够的智力引导。四是农村主导产业不成规模、不上档次,对农业的拉动作用不强。五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较为突出,新农村建设缺少市场化机制。

  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表明新农村建设还刚刚起步,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不能小进则满,解鞍卸甲,必须再积再厉,加倍努力,把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二、当前农村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在原有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新的矛盾和纠纷突然出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形势逼人。

  一是农村土地矛盾空前激烈。粮补、免税费、劳动强度减弱等因素使得农业收入增加,调动了农民种地积极性,变过地弃地为求地甚至争地。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岗失业农民工返乡务农空前增多,给土地新增了劳动力,土地承担起更多的供给。对于这些重新回来求地养家的“负心汉”,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不愿意分出或者让出部分土地的,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合理分配好土地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农村扩大生产困难重重。因市场意识、经营能力、资本积累等要素的严重不足,农村产业化建设进展缓慢。许多地方提倡的“农户 合作社 企业”、“农户 协会 市场”等发展模式往往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设计。现在村集体积累薄弱,甚至是负债,村集体的组织调控能力有限,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以户为单位独立进行,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产业化难以实现。在现有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养殖业风险增加,通过副业实现产业化也存在困难。农业产业化的低水平,造成农业产出率低,收益有限,缺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是农村民主自治软弱乏力。许多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文化素质还是软肋。民主自治实践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公益意识、全局观念淡化,权利本位主义占领主要思想阵地。因村公共积累的贫乏,公共事务缺少资金保障而难以开展,甚至连村组干部的工资都难以保障,导致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接受监督的主动性不强,不但贻误公共事务,还拉大干群间距离,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村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性消弱,许多公益性事务无法完成,民主自治有名无实,形成生产不能有组织化保障而走上产业化道路,生活因相互分割独立而致富困难的困顿局面。

  三、当前新农村建设措施利弊分析

  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对农业免除税费,同时发放种食补贴,这些惠农支农政策是必要的,实现了设计的目的,但是现行落实的制度存在以偏盖全、程序烦琐、成本较高的不足。补贴仅以田亩数为标准,不论是否种粮均享补贴,不完全符合鼓励种粮的初衷,因为很多田不是在种粮,造成补贴目的的落空。以打入存折直接发放虽然有效防止基层干部的克扣和贪污,但农田数量、农作物种类、农户承包情况等信息还是要基层干部填写上报,然后再由上直接发放,作为直接受益人的农户没有具体参加,农户对自己的补贴标准和数额仍然无法充分知晓,还是难以避免寻私舞弊行为的发生,而且增加了发放程序上的成本。对于补贴,农民争相接受,但对“一事一议”、“两劳”筹资、水费等公益性义务是视而不见,支持的少,拒绝的多,增加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给农村管理建设带来阻力。

  科技下乡、产业扶贫、牵手接对等帮扶措施,在设计上不无道理,实践上也给农民带去很多实惠,但在普遍性、长效性上还显不足,对于大多数农民往往也是杯水车薪,农村的经济结构、管理模式解决不了合作化、产业化问题,一时培植的种养殖业、加工业,都因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而不能有效抵抗市场抗风险,一时扶持的项目今年能生存,明年或许就消失。科技尽管下乡,但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可供发挥的产业。一时的资助只是临时解渴,解决不了长期的发展问题。没有长期效应固定和维护的措施不能充分保障农村的持久发展。

  现在进行农村通路、通水、通有线电视等惠民工程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体现长期性甚至永久性,但是因农村的分散居住,这些基础施建设成本大,不但浪费国家财力,也因资金缺口而造成建设上的低标准甚至差质量,继而在管理养护的缺失下而提前夭折。

  四、小区式居住的优势及其实现

  (一)小区式居住的优势概括

  实行小区式居住就是对全村居民的住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集中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建成集中的居住小区。小区居住有几个方面的优势:1、减少宅基地上浪费,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土地生产力;2、利于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减少成本;3、便于管理,有利于安全文明整洁环境的打造,有利于民主自治的实现;4、方便集体性建设,增加农村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强化农村组织化程度,给农业合作化、产业化创造空间。

  (二)小区式居住的价值分析

  也许有人说,小区模式虽然优势很多,但成本过高,实际无法实现,只能是理想。

  诚然,现时建设很困难,但困难不是停步的理由。通过价值分析,我们宁愿负重走这条路,如此收益才最大。

  首先,我们可以解放更多的土地,把零星的土地集中连片为整,利于水系配套建设,地表平整改造,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生产力,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据八滩镇农经中心统计,该镇东进、岔河、裕民等村在2007年利用国家投资平整农田,净增耕地达到原有基数的三分之一强。

  其次,利用土地调整和增加的机会,可以重新分配土地承包,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争地问题。随着土地的增值,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土地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原先弃地外出务工的农民主张耕种的愿望更强烈,土地矛盾纠纷将成为影响农村及至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增加调整土地能灵活地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既不挫伤现有种地农民的积极性,也不让任何一个农民成为无地无业的流民,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007年,八滩镇岔河村积极利用土地平整增加面积的机会,及时召开村民大会,民主议定调整土地,全村所有在籍农民均分得应得的土地,多年的矛盾积蓄全部化解。现在全村再也没有土地争议。



  再次,集中居住能减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路不必修得七弯八拐而又漫长,水电同样不需要铺设得零星杂乱,节约的财富自不待言。八滩镇新街村利用原有新港镇政府居址基础优势,积极建设中心村,通过沿街建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登台阶,上水平,一举成为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夜晚亮化、排污净化、水电网络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成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还有,小区式居住可以减少社会管理支付的代价。环境可以塑造人。村民集中居住,便于相互学习教育监督,利于提升文化水平和文明层次,民主自治能基本实现,基层民主政权会更加巩固,农村的发展稳定更有保障。

  最后,集中居住可以实现国家各种帮助支持性投入更有效利用。现时,国家各项帮助支持性投入不少,单纯粮食补贴就很多,加上其他扶贫性投入,数字是庞大的,但补贴对新农村建设并没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只要粮食价格有保证,即使没有补贴,粮食种植还有保障。如果把这部分钱用在小区建设上就能起到更大作用,更会爱到农民的欢迎。不可否认,现实中有许多帮助的物资和资金不是被白白的浪费,如许多体育器材;就是无谓的消耗了,如一些解困金成了下酒菜。

  从表面上看,小区建设是消费性建设,不是发展性的,对农村建设不具有造血性功能,但从实质上看,小区建设具有战略性创造功能。土地增加成片为土地流转提供可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为产业化奠定基础。集中居住,可以创造村内工商服务岗位,可以通过基层党支部村委会的有力组织将富余劳动力外送打工,或联合创业,以工资收入或非农业收入发展经济,富裕生活。小区建设形成的集中居住不会减缓发展的速度,相反,会因环境的改善而加快发展。

  通过利害比较分析,应该说小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体现前瞻性和长远性。通过小区建设,可以把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农庄,提前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

  (三)小区式居住的路径选择

  在建设的措施上,可以选择国家支持、社会帮助、个人出力的方法募足建设资金。资金是关键,也是难点,国家在有限的财力中应尽可能考虑照顾。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选择农村小区建设为重点,以此带动内需,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双赢”。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面前,各类企业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公益资助更多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村民也应承担起建设家园的责任,服从规划,主动适居。对于损失,应遵循适当补偿规则,形成以小换大,以近求远的科学意识,主动担当建设的主角。

  市场化运作也是解决资金难题的重要措施。可以通招商引资、给予利润等措施鼓励有实力的客商或者本村村民参与小区开发式建设,利用个别人的富余资金完成小区建设的成本投资。八滩镇八滩村在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方法引进两位本地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建设“天泉”、“瑞荣”两座现代化农民居住小区。小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经济适用,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吸引许多农民迁居,改变了农民传统居住习惯,有力地推农村居住现代化。

  在建设步骤上,首先应科学规划,保证小区功能完备、空间优越、环境宜人,体现针对性,具有长期性。其次,要开展宣传发动,尽可能把全村思想统一到一起。要公布方案,集思广益,把全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先完成路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动员和奖励农户建房迁居。今年,八滩镇新街村继续加大中心村建设力度,将一条废沟平整改造成一条水泥路,路两侧配套建设水电设施,然后以成本价格提供给村民使用,得到全体村民的充分肯定。

  在推进措施上,应加强因势利导,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教育和吸引农民自觉加入小区式居住环境中。不宜搞一刀切,强行性推进。要认真对待拆迁损失大户迁居帮助工作,可以支持他们放缓迁居的步伐,尽可能减小损失。通过小区居住的优势吸引他们主动迁居,创造补偿条件,通过给予必要的补偿支持加速他们迁居的完成。八滩镇河岸村充分利用S327征地拆迁的机会,对几户楼房户进行迁居,使他们成为村集中居住区的新成员,提前实现该目标户集中居住规划。

  在建设保障上,要突出国家现有各项支农措施的作用。国家应集中各项惠农支农措施主攻农村小区建设,创造强大合力。水利部门加大农村土地改造投入,农业部门将农业补贴集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文化广电部门将因集中居住而节约下来的资金用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层次,各种帮扶性资金集中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当然所有这些措施都应由政府统一领导,配套进行,如此可提高效率,创造更大价值。

  实行小区式居住,目光远大,任务艰巨,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上的万里长征。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这项工程的作用和意义,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设小区式居住环境 加快新农村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