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应对群体事件少数地方长进不大 考试没合格
进入5月迄今,我国一些地方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各地处置手段不一,社会反应不一。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指出,从去年开始,尤其瓮安事件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在基层具体执政行为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多个部门直接培训县级干部,对维护稳定、做好群众工作也出台多项新政策。从中央精神及当前形势的要求看,中央衡量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就是其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有关专家分析道,从今年一些地方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情况看,各地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有亮点,而个别地方仍然没有吸取教训,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说考试没合格”,中国社科院群体性事件研究专家单光鼐说。
群体事件应对有明显进步
据分析,今年四五月份以来,我国涉及多方面的群体性事件令人关注。比如在互联网上,人们集中关注的包括女服务员
邓玉娇刺死官员事件
、
罗彩霞事件
、
杭州飙车撞人事件
,等等,其中多数事件得到合理解决,社会反应良好。
长期关注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单光鼐研究员分析,从去年开始,我国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表现在:
多数事件都能较快平息事态、恢复秩序。他认为,群体事件常以体制外的“街头行动”向社会宣示诉求,以争取问题的解决。现阶段群体事件的组织化程度很低,集体行动往往自发、盲目。事发当地的政府在中央的督导、省市政府的主导下,能将混乱尽快消除,且阻止其蔓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继而采取多种措施化解矛盾。
层级较高的省市领导应对突发事件频频露出“亮点”。如去年至今,上海发生了群众反对磁悬浮扩建的“散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针对群众反对磁悬浮散步作出“冷处理、徐图之、慎用警”的指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迅即与出租司机直接面对面对话;瓮安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及时赶赴一线,按程序果断地免去该县四位主要负责人的职务,迅速平息事态等,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肯定。这些省市高层领导冷静、理性、平和处置群体事件,为全国各地处理类似事件作出了榜样,他们开明、亲民的形象亦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赞誉。
新的治理路径已具雏形。归纳起来是,其一,亲临现场。地方政府负责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其二,就事论事。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其三,信息公开。及时公布真实信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其四,反思、问责。首先查找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的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迅速启动问责程序,罢免失职、渎职官员。其五,慎用警力。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同时,如发生了打砸抢烧,就要果断处置肇事者。
媒体迅速参与舆论监督。主流媒体以“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等办法,争取主动权,抢占话语权,抢占道德制高点,主动设置话题。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newscenter/news_xy.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