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sstbw 发表于 2009-6-30 20:39:07

权利时代呼唤“维稳”新思维

编者按 2009年,如何遏制重大群体性事件多发之势,成为各级政府在社会领域面临的最大考验。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正从经济层面向社会层面延伸、发展。高失业率导致的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的个人生存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易发性;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的影响,在广度上已波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所出现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问题不断拉低着社会问题的“燃点”;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征地拆迁等攸关普通百姓切身利益领域政策的密集变化,不断敲击着公民社会公正这根敏感的神经。种种迹象表明,维稳的形势相当严峻,维稳的任务相当艰巨。如何消解深层次矛盾纠纷,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治理智慧的一大考验。

不容否认的是,维稳工作在当前矛盾凸显期正挣扎在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的张力之中:政府在多重压力之下大力维护以“零非访”等为指标的“稳定”,而民众在权利救济极度困难时不得不以种种非常规方式“冲出重围”。在此种情势中,一方面,稳定变得脆弱,维稳压力日增,政府公民关系紧张;另一方面,面对社会敏感点越来越多、社会“燃点”越来越低、动辄出现群体性事件的现实,政府对稳定问题似乎也越来越焦虑。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权利时代。顺应时代要求维稳,当有科学稳定观。科学维稳,需要改变哪些思维定式?亟待破除哪些体制弊端?以社会稳定为目标的治理过程、治理方式应有哪些根本变革?
维稳体制机制遭遇尴尬
——权利时代呼唤“维稳”新思维之一

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近年来我国从上到下对社会稳定高度关注,地方政府及各部门为了维稳花了大心思、付出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确保了诸多敏感期的社会平安稳定。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虽然地方找到了多种有利于维稳工作推进的“抓手”,获得了相当突出的“稳控”工作成效,但非正常上访仍出现了令人尴尬的高压后的“强劲反弹”。地方维稳工作在控制集体访、非正常访数量的压力机制下,正出现异化倾向。
>>详细内容

寻求维护稳定的大智慧
——权利时代呼唤“维稳”新思维之二
半月谈记者: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有哪些表现形态,社会稳定处于何种状态?

单光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现有的群体性事件蔓延,大多呈现为三种形态:其一是无诉求、无组织、多带有情绪宣泄的集体行为;其二是有明确诉求目的、组织化程度稍高一些的集体行动,事件因其持续时间较长、组织化程度较高,已见“社会运动”端倪;其三是有的事件起初是诉求、目标明晰的集体行动,随着其他人裹挟进去,又演变为没有目的仅是发泄愤恨情绪的集体行为,整个事件表现为两种形态的混合体。


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诉求者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二是网上群体性事件初现端倪,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成为网络新闻炒作的焦点。群体性事件的升级、演化,不是因为老百姓的诉求多了,而是由于一些干部的责任心少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利益不是与群众、而是与投资者和官场联系在一起。看到了这一点,就更容易掌握群体性事件蔓延的症结。
>>详细内容

3000封来信汇聚民意:
维护公民权利,夯实稳定之基
——权利时代呼唤“维稳”新思维之三

读者来信是半月谈与广大群众联系最广泛的形式,从中可以最直接地感受读者的喜怒哀乐,感受社会民众的心理脉动。近年来,半月谈读者来信室综合分析大量读者来信反映的情况后发现,维权诉求类读者来信所占比例居高不下,每年3000封左右的总量可占全部来信的40%-50%。这种状况表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更好地维护公民权利,才能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详细内容

维稳创举弹拨善治之音
——权利时代呼唤“维稳”新思维之四

在权利时代,政府如何从源头减少矛盾、矛盾发生后如何及时化解、在群体性事件形成后如何及时有效应对?许多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创造了许多有益于维护民众权益、有益于减少行政资源浪费的维稳新举,本刊为读者梳理出五方面,以资参考借鉴。
>>详细内容

延伸阅读:
·
透视“非正常息访”之乱

·
中央要求透明应对涉法信访 对缠访缠诉公开听证

·中央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势
相应作出新的部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权利时代呼唤“维稳”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