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ELISH 发表于 2009-10-17 20:01:34

“闹访”之痛与市长信箱的“答非所问”



  东方法眼a>特约评论员 南连伟


  长期以来,信访制度在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绝大多数上访者有着合理合法诉求之外,也确有极少数人借“上访”之名无休止地提出无理要求,以闹事制造“压力”要挟地方政府;而一些地方为了“息事宁人”,一味迁就、退让,甚至置国家法律法规a>于不顾,无条件满足恶意“闹访”者的漫天要价,造成信访工作严重扭曲变形,陷入“该解决的不解决,不该解决的乱解决”之怪圈。(《半月谈》第19期))


  毋庸置疑,信访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热点,也是让很多地方政府极为头痛的尴尬。信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旨在维权,亦在监督。信访的存在使得公民在遭遇现实难题特别是公权力侵害时,除了通过正常的行政程序或者法律程序寻求救济之外,多了一条争取公平的特殊渠道。该渠道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打破了公权力的正常“出牌套路”,它的存在有历史原因,但随着国家法治的进步与依法治国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存在的利弊在未来必将成为讨论的内容。但是,从目前我们的法治发展程度来看,信访这条特殊渠道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正面意义,最起码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一些地方政府失去了寻求公权力救济的阶梯性这块“遮羞布”,让公权力的滥用少了一层屏障,多了一丝忌惮。这是信访之所以令很多地方政府颇为头痛的根源所在。


  此外,《半月谈》刊载的这篇文章分析了信访之所以为地方政府头痛的另一个原因——“闹访”现象的存在,也就是一些非为寻求正义而为寻求不正当利益的“信访专业户”的存在。“闹访”的存在是现实,但“闹访者”只是“信访大军”中的一小撮也是现实。我们不能因为这一小撮“闹访者”的存在就将大量的信访者定性为无理取闹与讹诈,对于“闹访”现象的关注无疑将会促使一些具有适用针对性的特殊措施出现,但对于“闹访者”实施的特殊措施切忌被一些地方政府扩张适用。“闹访”的存在是值得关注的,但我们关注的重心不是如何解决这一小撮“闹访”的问题,而是如何解决大量正常上访的问题。并且二者从原因上来看虽然有不同点,但亦有共同之处,文章中也有分析,那就是群众利益诉求渠道还不畅通、解决信访问题的机制、形式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南京市长信箱答非所问的报道适时地印证了上述原因存在的真实性与严重性。


  日前,南京某位市民就南京长江大桥北桥以东浦珠路居民没有过江公交难题向南京副市长陆冰信箱提出了自己建议,但令该市民意外的是相关部门一直“置之不理”,始终不予答复。9月30日,该市民以“有些部门对市长信箱多次批转交办信件置之不理的行为,政府有考核督促机制吗?”为题再次发信到南京代市长季建业信箱,并就居民过江难的问题提出建议,南京市政共用局终于开始回复,但内容却答非所问,回答的是另一市民关于城东公交线路优化的问题。该市民气愤之余便将信箱内容公布上网,引来众网友的热议。(中国江苏网10月14日)


  市长信箱、市长电话、市长上网与网友聊天等等一系列领导亲民措施的高调出现在前段时间曾经是一股浪潮,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一条条“光明大道”,也为信访问题的解决起码表明了一个很好的态度。但是,镁光灯与舆论褒扬过去之后,我们的上述利益诉求渠道有多少还是畅通的?市长信箱答非所问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大量所谓“市长信箱”、“市长电话”的存在是否只是一场“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闹访”的存在必然会延续下去,信访亦将仍然为很多地方政府所头痛。


  如何将曾经开通但如今已经淤塞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重新疏通,是比如何处理“闹访者”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闹访”之痛与市长信箱的“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