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rhr 发表于 2009-12-14 08:42:07

“新工荒”倒逼分配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地区“用工荒”的背后正凸显出劳动关系“三个矛盾”:产业升级与劳动力素质不相适应,企业习惯性的“困境裁员”与劳动力日益强烈的“稳定”诉求难以契合,徘徊不前的工资待遇与高企的生活成本无法匹配。
  “结构性”用工荒叠加“惩罚性”用工荒
这次“用工荒”的结构性特点十分突出: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中相对较多,而在较高端的服务业中则较少,一线技术工人相对紧缺,而办公室人员、研发人员等则较为丰富。
上海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处长赵建德表示,目前长三角地区电子机械、纺织、制鞋、箱包等传统制造领域,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显得很突出。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越南具体分析说,由于上半年订单大量萎缩,各企业的工人人数锐减,现在订单回暖,各企业竞相争取工人,因此形成缺工的现象。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亢越认为,目前的企业用工荒的出现与去年底形势严峻时的裁员有关,“原有的劳务输出地,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下就业机会增多,不少去年底流失的工人已在当地就业,不愿再回到苏州。”这样看来,近期部分制造业面临的用工荒带有裁员后的“惩罚性”。
浙江当地基层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认为,从这次用工荒的成因和最近赴内地招工情况看,由于此时出外打工意愿已经降到最低,明年春节前浙江制造企业用工紧张局面很难缓解。赵建德认为,通过此轮金融危机,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正在增强,已经回乡的大量农民工已在当地找到工作,并将带动更多农民工留下就业,对长三角城市来说,年前看不到大量农民工输入、补充的可能性。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一些中小企业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和低廉的劳动力,例如温州的服装和制鞋企业订单工期短、利润薄,长期以来企业只有延长员工的劳动时间,增加员工的劳动强度,加上工资上涨有限,很多工人已经不愿到服装和鞋厂工作。此次“用工荒”更是释放了一个信号:部分地区对外来人员的就业吸引力正在减弱。
受访专家认为,这种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现象,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更不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较之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收入转移支付等财富再分配,“初次分配”无疑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即使有后续的再分配调节,也很难矫正到位。要解决部分地区的“用工荒”,关键还是要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所得,才能招得到人、留得住人。
  产业升级与劳动力素质不适应
本刊记者采访中发现,“有效劳动力”的供给不足也是造成用工荒的直接原因。随着长三角制造业的升级,原有的劳动力知识、技能水平已呈现出“短腿”。
上海瑞侃电缆附件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士介绍,目前,公司产品近年来升级换代很快,近期业务也开始复苏,各事业部开始计划招募员工。不过,却碰到了“招工难”,主要是一时招不到公司要求的合适人才,造成岗位一时空缺,“同样的技术工人,放在前几年还能要,但现在就不符合要求了。”
赵建德认为,部分企业的“用工荒”,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不是企业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有合适能力、水平的人”。据他观察,这类结构性用工荒,在长三角产业升级显著的区域特别显著。
与此同时,企业短期“困境裁员”与劳动力“长期求稳”难以契合。在经济外向型程度较高的上海闵行区,去年裁员较多的企业,目前甚至面临着员工“长久流失”的危险。
闵行区外来人员管理所副所长蒋卫介绍,目前企业招聘企稳,但应聘人数却持续下滑。今年1~6月,共有单位用工登记1161家次,发布岗位1722个,接待农民工求职登记2264人;但7~9月,单位用工登记696家次,发布岗位1051个,接待农民工求职登记只有599人。
同时,农民工输入地对当地劳动力的“拉动力”也明显增强。亢越说,金融危机后,各地政府把返乡就业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出台鼓励创业和农民工培训优惠政策,去年年底流失的许多人员已在当地就业,不愿再回到城市。□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叶锋叶超屈凌燕
观察:
劳资矛盾忧患
抓住重新审视劳资格局,消除劳资矛盾隐患,调整劳工政策的机会。>>详细报道
· 国企不稳定事件之因
· 工人抗争遭遇体制性迟钝
强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访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
在多元化争议处理机制中,调解处于“第一道防线”的基础性地位。>>详细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工荒”倒逼分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