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之子 发表于 2010-3-20 22:05:03

23岁“被”副局不是真正的爱护与培养



  最近网上热议山东泰安市新提拔6名副局级干部,这7人中,有6名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最年轻的只有23岁。很多网友称他们为“官二代”,认为他们的当选一定是暗箱操作的结果,又以某人的文凭学历属于函授作为他们才华不足的证据。其实,“官二代”不意味着必然是纨绔子弟,从中国历史上看,子承父业青出于蓝的典故很多,即使是“官二代”,也不应一概否定,否则便是另一种形式的“唯成分论”。笔者只是从干部成长的规律来看,23岁即“被”副局,很不利于其个体的发展,并不是对年轻干部的真正爱护和培养。


  
http://www.dffy.com/upfile/20100302140624-0.jpg



  首先,缺乏历练是从政的大忌。从政之人要禁得起风雨,面对记者的采访,王然以一句“可笑”暴露了自己的青涩。假如我们把采访看成一种面试,王然肯定是不及格。须知老百姓可能不都是对的,但即便如此,你也必须对其引起重视,假如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就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幼稚”!年轻有为固然好,但厚积薄发才是正道。以王然、刘婷婷的履历看,工作(委实谈不上“从政”)时间极短,所接触的业务又是最基础的事务性工作,是每一个公务员必须适应的工作,好比想学英语总要认得26个字母,离四级六级还差得很远;又如懵懂小儿可以背诵通篇《长恨歌》,但真正能为之流泪的只有体会过深刻感情的人,这就是历练的重要性。也许有领导要说提拔后的履职也是一种历练——很好,笔者建议这样的领导坐一坐这样的车——司机昨天领照,今天将以120公里的时速冲上上高速公路。我想没有哪个领导愿意用生命作陪练。那么老百姓又可以给23岁的副局长们当从政陪练吗?


  其次,干部任用上不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干部任用上有一个比较流行说法叫“使用是最好的锻炼”,话虽不错,但是如果这种“锻炼”是在对干部能力“说不清”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进行的,就令人难以信服了。干部培养上的“摸着石头过河”好处在于无过就是功,有过也无祸——“摸”就是“试”,“试”就要允许出错嘛!眼下干部“呛水”只有两个途径:或者因为经济问题“挂”了,或者因为重大事故被“办”了,然而这两种情况比中彩的概率还要低许多,所以王然们顺利通过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但是面对风云变幻的政局,王然们是否真的能运筹帷幄,那可就不是几张考试卷就可以检测出来的了。


  第三,不是所有的年轻干部都具备当领导的潜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是好猫”的前提是要会抓老鼠,而不是仅有个猫的皮囊。从事公务员最基本的事务性工作,相当于猫会吃饭,能走路,不意味着就会抓老鼠,否则每个年度考核为“称职”的公务员都可以身居高位了。公务员只是个身份,不能因为这个身份就认定其一定能堪大任。王然们通过了招录考试甚至司法考试a>,姑且认定公选考试也不存在违规操作,那就可以认定他们具备掌控大局的能力吗?那和纸上谈兵的赵括有什么区别呢?战场是生死攸关瞬息万变的,当家也少不了鸡零狗碎柴米油盐,一屋不扫便要扫天下,岂不是太过草率和浮躁了吗?


  第四,片面追求低龄化是干部任用上“指标综合症”的反映。年轻是优势,但这种优势是体现在青年干部成熟期长、能力提升空间大、可塑性强等方面,总之这种优势的发挥是在“将来”,而不是“现在”。一个副科级职务对于基层来说,应该属于成熟型干部胜任的职务范围,要么能力超群,要么业绩突出,至少也要具有相当的“官德”,这些都是需要长期考验才可下结论的,绝不是限定多少年龄以下、考到多少分之上就可以判断出的。眼下一些领导迷恋数字,患有严重的“指标综合症”,急功近利,贪多求快,不仅对GDP,就是提拔干部也要用数字等硬杠杠来衡量,少不得拔苗助长欲速不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干部一过35岁,或者一过40岁就开始混日子的原因之一。这种机械片面追求“年轻化”的做法,不仅让大部分基层干部过早丧失前进动力,也让年轻干部心态躁动不安,最终导致踏实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又怎么能出成绩呢?


  已经有人说对23岁副局长的质疑是出于“嫉妒”了,犹如有人反对“仇富”一样。但是如果有这么多人“仇富”,富人的日子好过吗?同理,这么广泛而强烈的“嫉妒”相伴,王然们恐怕在将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取得更突出的业绩才能再上新台阶。也许到那时候,到那时孩子们也许就明白了历练的重要,明白了当初的一步登天绝不是真正的爱护和培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3岁“被”副局不是真正的爱护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