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霉m 发表于 2010-3-21 20:51:09

解读“韩峰落马”拒绝“剑走偏峰”

因涉嫌受贿,“香艳日记门”主角、广西烟草专卖局卷烟销售管理处原处长韩峰已被逮捕,案件在进一步侦查中。对于韩峰落马,媒体从各种不同角度作出解读。绝大多数解读是理性的,反思是有价值的,但少数解读角度“剑走偏锋”,透露出令人不安的信息,其中是非亟待廓清。
比如,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举报人揭露腐败,选择网上发帖而不是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出有关部门出现信任危机。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很有迷惑性。下面从三个命题出发,论证其错误,探究错误根源。
命题一:反腐败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职能作用,也需要全民积极参与。
反腐败,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单纯依靠职能部门,反腐败不可能取得成功。每个可能发生腐败的人都有专人盯着,这么反腐,效果肯定好,却因成本太大注定永远无法实现。依靠群众,是多年反腐败工作的经验总结。据统计,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线索,80%来自群众举报。
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全民参与相结合,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反腐模式。腐败能否得到遏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参与的程度,决定于想要腐败的人身后有多少双警惕的眼睛。
命题二:网上发帖是公民举报的一种特殊方式。
举报的途径很多,网上发帖是其中的一种。和书面举报、电话举报相比,这种新兴的方式由于具有公开的属性,网民群情激奋更容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问题可以较快解决。不过,一旦帖子内容失实,也容易对他人权利造成损害。各种举报方式各有特点,并无优劣之分,选择哪一种,多凭举报人个人喜好。对此,有关部门没有选择权,它所能做的,就是从各种渠道的举报中甄别和发现线索,追查腐败。
对举报人来说,网络是他举报的渠道;而对检察机关来说,网络是它获取举报线索的阵地。通过网络揭露和发现犯罪,二者的共同目标通过网络这一特殊载体实现。
命题三:网上发帖,恰恰说明对有关部门抱有希望,而不是所谓“信任危机”。
网上发个帖子,哪怕顶的人再多,只要职能部门“按兵不动”,事件就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一个人,如果他确信他所反映的问题不会得到回应,他恐怕也就不会劳神费力上网发帖了。发帖,说明他对有关部门关注他的举报,是抱有希望的。有关部门的及时回应,也会进一步强化人们这种信心,并实现良性互动。“香艳日记门”,之前的安徽省砀山县母子状告房产局长,还有更远一点的周久耕事件,在一系列热点网络事件中,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有关部门反应迅速介入及时,赢得社会普遍赞誉。
随着网络的普及,更因为网络举报的高效,可以预见,会有更多人以网上发帖的方式举报。应对这种趋势,有关部门应及早作出调整,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及时从中发现腐败线索并查处。
通过上面三个命题,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贪官倒下,网络举报威力初显,是举报人(发帖者)和有关部门通力配合的结果。而上述观点之所以错误,就在于它将公民网上发帖和职能部门查处腐败这两种互相配合的“合力”对立起来,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如此观察和认识问题,难说理性,对有关部门是一种不公允的苛责。
我们更愿意将苛责理解为反腐败的紧迫感使然。不过,哪怕这种苛责是善意的,它将公民举报和有关部门职能对立,人为渲染对有关部门的所谓“信任危机”,对于反腐败工作,仍是十分有害的。反腐败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而良好舆论氛围最基本要素之一就是:理性。(李曙明)
·广西“局长日记”当事人韩峰被批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韩峰落马”拒绝“剑走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