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11-5-5 21:49:26

法眼看唐诗——重读《唐诗三百首》05:梦李白二首

李白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李白无疑是中国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命运亦中国文人命运类型中最典型的一种。老杜的命运其实也不好,但其与李白之间的忘年交,阔别十余载后为其担忧的迫切心情,令人敬佩和艳羡。中国自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但能够践行这一信念的人却并不多。李杜皆文人,而非武将。李青莲能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杜子美能够为李白鸣不平和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谓文人之中的“士”。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表达,我觉得李杜之间的这种“情谊”,其实包含着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李白是清白的。杜甫持有这个判断,并且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仅此而已。所谓惺惺相惜,总在其次,也可以说成没有。对于一个老杜可以掌握情况的平常人,我相信他也一样会坚持相同的判断并为其鸣不平。
所以,此二诗固然记述了老杜对知交的友谊和担忧,但更是记录了一个有知识之人的“见地”和坚持自己观点的“脾气”。见地,有的人很多,在今天这样一个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尤其不会少。但,老杜的脾气,却很鲜见了。如果说有,恐怕也要被今人视为“勇气”或“魄力”了。于是,某些“知识”并非在课堂传授,某些观点只在暗地表达,偏偏要把大多数有知识的人都知道的事情,说得那么明白或直白或坦白,实在是个“另类”甚或“愤青”。李白不就是被处理了一下嘛,你老杜干嘛没完没了的一直说个没完?他第二年不是就被赦免了嘛!你老杜不知情,消息落后(某些消息不是你老杜这个等级能够知晓的,纯属密电告知),聒噪得很!小心皇帝爷改天不高兴要你的项上人头!
从秦始皇最愚蠢的决定之一——焚书坑儒开始,中国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不时上演。始皇帝真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显然,在唐代,在李杜那里,坚持正义的声音没有哑声。是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最聪明、最有学识的人开始噤若寒蝉,我相信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历史命题研究一番。
知者不言。如果是明哲保身,还可以理解。但很多时候,“保身”是谈不上的罢!为何依旧噤若寒蝉,抖如筛糠?惯性使然?奴性使然?清军入关后,为同化汉人强制汉人长辫,至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复须强制汉人割辫了。影视里被割辫子的人痛哭流涕、高呼对不起祖宗的场面,犹在眼前……
文人岂可相轻?相轻时便缺少对知识的尊重。文人岂可不相重?不相重即使自己为轻。文人又岂可不相救?不相救即为埋葬自己铺路。文人更岂可不言明?不言明即助纣为虐和欺世盗名!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什么时候清风只是清风了,文人才复为文人,知者才复为知者,而百姓也才成其为百姓罢!

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20521/16/64321855201205211621231666608005346_013.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眼看唐诗——重读《唐诗三百首》05:梦李白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