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11-6-17 21:07:07

法眼看唐诗——重读《唐诗三百首》10:忆山阴崔少府、西山寻隐者不遇

仰望明月遥寄相思,这是中国古文学中最常见的情境之一。但凡仰望过明月的人应该都知道,事实上我们无法用肉眼从月亮中得到比“玉兔”或环形山更多的信息。那么,为什么要望月?
斯以为,以意境论,古人如王昌龄者,为我们营造了太多关于明月的意境,几乎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望月而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惯式;以科学论,明月皎洁,给人纯净的美感,在夜晚的凉意之下,人们较容易沉淀浮躁,还原内心的原貌,相思之情更易凸显而给人较深的烙印。
今夜,我欲望月而不可得。绵绵细雨,时歌时诉,月不可得也。今夜之月,即丘为诗中之隐者。欲求而不遇。
所求者为月否?否。所求者何也?恰在欲说而不说之间。言者尚不自知。故而求月。
世所当坚持者,皆简明无须再论。但世所能坚持者,常寡。常自问,何故?何以简单明了之道,常倾覆于无形?人之故也。确言之,众人之故也。一人之坚持,难敌众口之铄金,一人之坚持,难敌众人之无视。则,或不坚持,或对众人无视。而后者,谈何容易!故不坚持为常有,坚持为异类。
若为异类,且无视众人罢!直上三十里,何必待之子?兰之幽香,纵千里亦可闻也。
何况,在2007级同学行将毕业离校的日子里,在与他们共饮之后裹挟着微醺的酒意的时刻,我大可合拢帘窗,不问窗外是否有月在演漾了罢!

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20521/16/64321855201205211621231666608005346_018.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眼看唐诗——重读《唐诗三百首》10:忆山阴崔少府、西山寻隐者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