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评估框架”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2008年12月15日,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治理评估框架”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俞可平教授在致辞中提出,建构中国治理评估框架必须注意以下主要原则:第一,既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同时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治理评估经验。中国
的治理评估框架,应当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国的治理特色。同时也应当反映人类共同的规律和价值如民主、自由、稳定、公正、高效等。第二,应当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既突出政府治理的重点,又兼及治理的基本内容。第三,必须具有简便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数据材料容易获得,评估活动也切实可行。第四,必须实现主观与客观、现状与前景的有机结合。中国治理评估框架的重点领域,必须体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应该着重关注的领域包括:科学发展、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和生态文明等等。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增科研究员对课题研究过程、课题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指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战略策略,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中国的治理改革方向,是建构中国治理评估框架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中国的治理评估框架,必须充分地反映中国政府实现上述目标的程度。中国治理评估框架应当包括12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民主治理的基础,公民参与程度愈高,民主治理的程度也就愈高。衡量中国公民参与状况最重要的环节有两个,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2、人权与公民权。直接反映中国人权和公民权状况的重要领域是: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妇女、儿童、贫困居民等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对少数派和不同意见者的保护和宽容、公民和官员的人权意识、公民合法的游行示威、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公民的维权,以及对公民的法律救助等。3、党内民主。决定党内民主的主要变量有:党内选举、决策和监督法规、各级党委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党委推荐和任用干部的民主程度、党代会的作用、党委的决策和议事程序、党内的权力监督、党务公开的程度、党代表的直接选举,以及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情况。4、法治。法治与民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不可分;法治也是民主治理的基础,没有法治就没有善治。5、合法性。合法性即政府权威和政治秩序自觉被公民认可和接受的程度。它既是政府治理的民意基础,也是民主治理的直接后果。6、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公正不只是合理的财富分配,还包括机会的均等,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司法等各个方面。7、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是民主治理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国是一个正处于重大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稳定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维护社会稳定是中国政府的核心价值之一。8、政务公开。政治透明既直接关系到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也直接关系到政府官员的廉洁和政治腐败的状况,对民主治理极其重要。9、行政效益。行政效益包括行政效率和行政效能两个方面,它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治理绩效。10、政府责任。政府责任是政府机关对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它包括政府依法主动尽职和及时对公民的请求做出负责的反应。11、公共服务。现代民主治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不断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12、廉洁。腐败不仅大大增加交易成本,而且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遏制严重的腐败是中国政府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在介绍中国治理评估框架主要内容之后,何增科研究员受权正式发布了该框架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从整体上看,“中国治理评估框架”既立足于中国30年来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实际,也充分吸收了国际其他国家的有益研究成果,对重点领域的关注,以及12个方面衡量标准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和学者希望这一框架能够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实践发挥实质性的影响。 (陈家刚 刘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