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共和国的民主前景何在:简析Cass Sunstein的Republic.com
一九六五年前后出生的我们这一代,在那既无畏又无谓的年轻岁月里,有幸经历了八○年代末期九○年代初期台湾社会初获解放的众声喧哗,可是,在校园和社会运动影像的强烈程度远高于析理对话的声量,但在当年时空脉络下却又似乎不得不然的宿命里,对于民主社会里的健全对话机制如何建立这个议题多所迷惑的人,恐怕仍然不在少数。九○年代初期之后,许多见证甚至亲身参与台湾那段政治和社会狂飙期的朋友,虽然缘于各种不同理由纷纷远渡重洋或各奔前程东西,但有不少人却是和我一样,带着重重疑惑和憧憬负笈异国求学,开始另一段人生历程,去观察、体验和反省民主宪政、族群关系、历史与两岸、多元化与社会变迁、科技与文明冲击等交缠复杂的议题。岁月流转后的今天,蓦然惊觉自己迈入了另一个世纪,世界的面貌也因为网络科技和生物科技等重大进展而逐渐出现变化,然而,因网络科技而起的传播革命,却似乎没有对台湾社会的对话机制转型和言论市场走向,发挥充分的正面影响----政治言论依旧诉诸激情,传播讯息者也依旧弄不清事实和评论应该区隔的逻辑,更有甚者,传统主流媒体之弱智一日甚于一日,却不知反省,阅听者若非沉迷于言论市场上自己所偏好的意识型态和政治立场,便是没有足够资源进行体制性的媒体监督工程。回顾台湾的言论自由发展史,眼前景象不免令人觉到有些许泄气,而在微感无力的虚空里,我过去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求学时受教的老师Cass Sunstein所写的 Republic.c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这本小书,即使不尽然贴近台湾社会的发展脉络,但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不少思考线索。
网际网络是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科技进展之一﹐几乎已是普获共识的看法。此一科技进展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见的互动可能性与信息取得窗口﹐因而独特到令人难以忽视的地步;可是﹐大幅提高个人贯彻自主意志的可能性﹐让我们可以如愿选择自己想要阅读观览的信息﹐拒却我们不愿接收的讯息﹐更是网络不凡之处。不过﹐当许多人正为网际网络所发挥的个人化(individualization)功能称颂不已﹐电子商务经营者也为如何善用网际网络科技的客制化(customization)潜力努力以赴时﹐美国著名的宪法和行政法学者﹐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Cass Sunstein在思索衡量此一新兴传播科技对当代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时﹐却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网际网络的个人化和客制化特色﹐会斲伤美国的言论自由传统﹐也不见得对民主共和国的健全运作有正面助益。
Cass Sunstein是个早慧且著作质量均丰的法律学者﹐不到中年便已经被公认为美国法学界最重要的宪法学者之一﹐也是国会山庄各种重要法案听证会上的学者专家常客。在向来以跨科际教学和研究见长的芝加哥大学法学院﹐Sunstein的研究成果几乎是无懈可击﹐过去十年来所出版的著作﹐例如After the Rights Revolution: Reconceiving the Regulatory St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The Partial Constit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Democracy and the Problem of Free Speech (Free Press, 1993)、Legal Reasoning and Political Conflic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Free Markets and Social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Clones and Clones: 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Human Cloning (with Martha Nussbaum, W.W. Norton, 1998); One Case at a Time: Judicial Minimalism on the Supreme Cou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The Cost of Rights: Why Liberty Depends on Taxes (with Stephen Holmes; W.W. Norton, 1999)、Behavior Law and Economics (edi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Designing Democracy: What Constitutions D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The Vote: Bush, Gore, and the Supreme Court ( with Richard Epste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等书籍﹐都引发许多后续的讨论﹐可见其重要性之一斑﹐遑论其在各种法学期刊上所发表的品质数量均惊人的论文。Sunstein在芝大法学院所开授的法理学、宪法、行政法、环境法等领域的课程﹐总是最受欢迎的几门课﹐其教学深度和广度兼顾的特色﹐甚至面对教学工作时既严肃又严格的专业态度﹐都是学生深爱的理由。
正因为Sunstein对于宪法理论有相当深刻的反省﹐同时在慎辩熟虑的民主型态(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上﹐也是个具有开创性视野的学者﹐所以在衡量网际网络这类新兴科技对民主和言论自由带来的影响时﹐也就格外谨慎。Sunstein在Republic.com这本仅有两百多页的小书里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既直接又明白:到底网际网络的个人化特质对于民主而言是好是坏?这对共和国来说是否健康?对于网际网络的意义又是如何?Susntein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答案﹐则是偏近于负面的答案。而Sunstein答案之所以如此负面﹐跟Sunstein所抱持的民主宪政观和言论自由观﹐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Sunstein在这本书里指出﹐当网际网络这个世界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以自主选择我们所要接收的信息、任意拒却我们不希望接收的信息时﹐无论是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女性主义者或者种族主义者等等﹐都可以基于自己的选择﹐活在一个可以针对信息进行完整的系统性过滤的世界里﹐选择只接收合乎他们自己观点、甚或不断强化这些观点的信息﹐这样的世界很快会因为网络科技的进展而充分实现。Sunstein认为﹐这是一个人人可以为自己量身设计自己的报纸的世界﹐在这个新闻管道转化成Sunstein所称的Daily Me的世界里﹐我们的所接收到的新闻报导﹐我们所认知到的事实﹐极可能都只是经由特定观点过滤后的版本﹐我们甚至会让自己不暴露在得以充分接受各种不同信息和意见的环境里﹐这样的世界﹐即使仍然呈现出新闻、信息或意见管道「多元」的表象﹐但是﹐在这个表象背后﹐却是互不沟通和自行窄化的「多元」﹐和过去至今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或互动关系中便不时会接收到各种信息和意见(例如每天翻阅浏览一般报纸时不免会接收到许多种类的讯息、走过街角时可能遇到有人散发传单或者高谈阔论)的世界相较之下﹐显然有极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和意见管道相对窄化的世界。这个趋势﹐不但将导致整个社会欠缺对话和讨论的结果﹐还可能会让人们偏执地耽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懒于思索或形成新的想法或观念﹐这种现象对于民主社会的未来﹐将是极为严酷的考验。其之所以严酷﹐乃是在于原先民主社会所仰赖的透过充分对话和讨论﹐针对公共议题进行彻底辩论的机制﹐在这个世界里已经遭到架空﹐大家已经逐渐失去「互相说服和改错」的机会。
其次﹐Susntein进一步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我们长期生活在这个透过新闻、信息和意见管道的窄化而强化个人观点的世界里时﹐沟通交往的对象便极容易限于所持观点意见和自己相似的人﹐透过这种沟通交往模式﹐甚至会进一步强化自己未能察觉的偏见﹐集体形成极端的立场﹐让社会上普遍出现所谓的「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社会对立出现。究诸实际﹐此种群体极化的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抱持仇恨特定族群立场的群体(hate group)身上﹐同时也出现在其它比较能够为社会所接纳的诸如堕胎或同性恋人权等议题的讨论中﹐这种现象从英文网络世界针对上述议题所设立的网站数量和内容来看﹐便不难窥知。换言之﹐群体极化的现象﹐已经逐渐普遍化﹐此一现象的普遍性﹐也为民主的未来带来不少疑虑:当我们懒于接收不同信息和意见、懒于对话时﹐当我们逐渐聚集成群、出现群体极化的明显倾向时﹐当我们逐渐失去互相说服和改错的能力时﹐慎辩熟虑的民主生活﹐自然也就难以实现﹐美国宪法史上著名的大法官Louis Brandeis说过的「疏懒的人民是自由最大的敌人」(The greatest menace to freedom is an inert people.)这句话﹐或许便有其值得省思再三的价值了。
在Sunstein的理论架构中﹐Sunstein认为单纯以「市场」的角度切入﹐理解网际网络对言论自由的面貌所造成的冲击﹐会有盲点出现。他认为观念或政策主张并不是像其它一般商品一样﹐纯粹以私人的购买和消费为最根本的诉求﹐在民主社会里﹐信息、意见和讨论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藉由彼此之间的沟通对话和教育启发﹐寻得事实和真理﹐进而形成较佳的公共政策。因此﹐面对一般市场上的商品﹐政府固然应该尽量采取放任竞争的立场﹐但是﹐对于信息和意见这种对民主共和国的公共议题和未来走向具有牵引作用的「商品」时﹐政府是否应该一成不变地抱持不予干涉的态度﹐就有相当大的斟酌空间了。
换言之﹐就他自己所观察到的网际网络现象来说﹐Sunstein认为政府的确有介入的必要﹐以维护共和国的民主程序与秩序。Sunstein针对上述现象引发的流弊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则包括补助以鼓励背景纷歧的公民进行深度辩论为宗旨的网站﹐甚至要求网站----尤其是意见立场高度明显的网站----必须负担连结到抱持不同意见立场网站的义务。当然﹐诸如此类的补助措施和强制手段﹐在民主宪政国家里﹐大多需要透过立法机制予以实现﹐而此种规范模式的提出﹐则无异于过去适用在传统广电媒体上的平等报导原则(fairness doctrine)﹐在网络时代里获得复辟的机会。简言之﹐面对社会共同经验的连系力日趋薄弱的网络时代﹐Susntein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相当强烈的对策----透过政府管制手段﹐让我们获得生活在更为多样的意见和信息环境里的机会。
不过﹐此种被Sunstein视为矫正网络共和国偏锋的规范模式﹐一旦实现﹐是否会引发更多可行性的争议﹐甚至涉及「政府补助特定言论」、「强制人民发表非自愿性言论」或「强制人民以积极行动默认立场不同的言论」的违宪辩论﹐却都值得思索再三。毕竟﹐目前网络上常见的各种过滤工具﹐固然具有限制效果﹐但是﹐强制连结或接收和自己立场截然不同的意见﹐又何尝不是种限制效果极强的手段;而且﹐如何判断哪些信息和意见应该获得补助、哪些应该获得强制连结的地位﹐都将是具有争议性且极端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可以想见的是﹐Sunstein这种看来管制意味浓厚的主张﹐将会成为不少紧守网络自由放任传统者斥为保守反动、一致起而攻之的对象。
在一片不是歌颂网络、就是将网络污名化的声音中﹐Sunstein这本被称为美国第二代网络法学论述代表作之一的小书,的确是个力求衡平但却相当能够引人反省的声音﹐即使书中有不少重复出现的类似论述﹐却仍然值得一读。Sunstein在这本书里处处显现出其对民主共和国未来的深度辩论和思考日趋浅薄的忧心﹐提出网络科技激化意见立场的窄化和极端化趋势﹐对社会共识的凝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这些论述都有Sunstein向来优美流畅的文字和绵密严谨的析论做为最终支撑点﹐更增加其可读性。
然而﹐退一步想想﹐或许我们也不尽然应该全盘接受Sunstein的主张:面对网络世纪的来临﹐面对近年来网络所引发的种种争议﹐我们固然不该过度天真乐观地将网络上所出现的大量信息﹐当做言论天地因之史无前例地开阔无边、以及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充分实现的证明﹐然而﹐Sunstein的观察心得﹐可能也有过度悲观而过早触及政府管制必要性之嫌。或许﹐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环绕在我们周围----不管是在网络上﹐或者是在网络外的实体世界里----的芸芸众生﹐是否具有足够的民主素养﹐得以认知到公共论坛和公共议题的重要性。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透过某种教育机制强化社会大众对公共议题的认知和关切﹐应该是首要问题﹐否则再多的政府管制措施都是无的之矢;如果﹐某个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人性的疏懒----因为对公共领域欠缺兴趣和关怀﹐因而懒于甚至拒绝接收不同于己的信息和意见----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集体性的疏懒﹐当是我们最重要的共同议题。当这类集体疏懒获得系统性的纾解时﹐只要现实世界的信息和意见流通管道不受到系统性的过滤或扭曲﹐日常生活依旧身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交错地带的我们﹐仍然可以从现实世界里获得暴露在多样信息意见下的机会﹐不会狭隘地受限于网络所传达的讯息或意见。同样地﹐关切公共议题的我们在流连网络时所抱持的开放态度和好奇心﹐也应该会自然引导我们不断增加浏览网络时和他类信息和意见偶然相遇的机率。在这样的思考下﹐将自己的网页链接到意见立场有异的同校两位法学教授Richard Epstein和Catharine McKinnon,以实际行动表达其在本书中所持立场的Sunstein,针对变化快速的网际网络世界,提出如何就言论流通方式进行管制、以维护民主共和国言论自由传统的建议﹐可能就不免失之过度焦虑和急躁了。
最后,回归到我们身处的台湾社会,Sunstein的原始论点还是深具启发意义的:既然在信息社会里,任何媒体都扮演信息中介者和过滤者的角色,而媒体所呈现的内容,多少都是经过筛选和过滤的产物,那么,在一个媒体不但弱智、而且似乎永远不愿诚实承认自己的结构底层强烈受制于特定政治思维或意识型态左右的社会里,身为民主社会中信息接收者的我们,应该戒慎恐惧的根本课题,恐怕正是究竟哪些「人」利用怎样的「机制」,在进行内容筛选和呈现的工作,这些人与机制,是否透明且适任?即使不上网络,当我们阖上报纸或关掉电视叹息之际,或许该平心静气地想想:在台湾社会里,除了不少平面媒体的版面配置和新闻处理伎俩经常出现令人质疑之处外,许多教人搞不清究竟是政论抑或八卦的对谈或叩应节目,所选择的议题和议题讨论方向的设定,有无可能也正是在特定偏好或意识型态无形框架下,朝朝Sunstein所担忧的信息窄化和意见区隔对立化方向步步沉沦,导致原本已经不甚坚固的社会共识基础更加薄弱而不堪一击?甚至,在声讨政治对手激化统独、省籍和两岸对立的同时,我们----都是身为台湾社会一份子的我们----到底有没有仔细思索过最擅长激化台湾社会对立情绪的催化剂,究竟从何而来?或许,除非我们诚实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尝试以去激情化的方式互动说理,尝试以诚恳方式互相说服与改错,否则,Sunstein透过这本书提出的哲理与见解,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过于遥不可及。
———————————————————————————————————————
作者为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J.S.D., March 1997),哈佛大學法學碩士(LL.M., June 1994),現任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写作年份】2002
【学科类别】法学理论->法理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