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dabk 发表于 2009-2-2 22:35:11

浅谈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鉴定结论是刑事、民事、行政诉讼证据中证据的一种,其证明力要高于其他一般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的证明力,是非常重要的定案依据。但司法鉴定活动由于缺乏规范,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了司法鉴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文拟从以下一则典型案例谈起:一九九八年江北检察院办理的袁某某故意伤害“致受害人盛某某左眼视网膜全脱离,成为事实上的盲目”一案。一九九七年由受害人盛所在单位委托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医院对其左眼进行鉴定,结论为重伤。我院办案人员在审查中发现第一次鉴定没有考虑盛左眼曾有视网膜脱离史,无法证明其视网膜脱落与外力有直接因果关系,就申请进行重新鉴定。九八年三月,我院提请市院刑技处进行重新鉴定,结论为:“外伤同本次视网膜脱落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属轻伤”。受害人盛某某不服,申请复议,于同年六月委托李惠利医院对其左眼损伤情况进行重新鉴定,结论为:“盛的视网膜脱离是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外力起次要作用”。盛又不服,再次要求重新鉴定。同年十一月盛私自委托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新鉴定,结论为:“外伤同视网膜脱落有直接关系”。但该鉴定因违反程序上的管辖规定,于九九年三月被依法撤销。同一待证事实鉴出多门,鉴定结论之间的矛盾不仅无法排除,而且越发复杂。直至二000年三月,在多方努力、协调下,该案以第一次鉴定结论为依据才得以解决。
    以上这个案例反映出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运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司法鉴定权混乱
    目前拥有鉴定权的机构主要有五类:一是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各自设立的鉴定机构;二是科研机构、政法院校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三是卫生行政部门等设立的鉴定机构;四是部分医科大学设立的鉴定机构;五是根据刑诉法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这些享有鉴定权的机构既多又杂,多系统多层次设置,管理隶属关系不顺。加上对司法鉴定机构的授权、人才技术设备的要求,资信程度考核等缺乏统一的规定和管理。客观上造成主体的良莠不分、参差不齐,引发鉴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甚至个别鉴定机构与当事人相互串通,从事“暗箱操作”和“幕后交易”。
    二,鉴定效力不明确
    2000年8月司法部颁布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同一地区同一专业司法鉴定机构的数量。而对鉴定结论的效力却没有规定。那么,如果他们的鉴定结论不一致的话,那么由谁来做权威的鉴定呢?在案例中办案人员发现被害人盛左眼曾有视网膜脱离史这个事实,因涉及到伤害行为是否与盛左眼失明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提请重新鉴定的理由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但受鉴机构市二院、市刑技处和李惠利医院(虽然是省政府指定的医院,但从设备、技术和人员素质上来看还是在一个档次)属同一层次的鉴定机构,其所做的鉴定可以说是在同一层次上的重复鉴定,相互间缺乏权威的说服力,而且即使将李惠利医院作为上一级鉴定机关看待,其所作的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也因缺乏法律的认同而无法得到加强。因而后两次鉴定虽然有了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却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其证明力得不到承认。
    三,鉴定程序不够规范
    1,鉴定的委托、立案、鉴定人的资格的规定不够规范。
    我国法律仅就公诉案件规定了侦查、审判机构必要时可委托鉴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对其他各方面问题未做明确规定。有关的司法解释性文件中只有《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对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机构、鉴定内容、鉴定人的资格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他类的鉴定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均无规范性规定。
    2,实施鉴定中程序不够规范。
    在上述列举的伤害案件中的伤害程度的鉴定,常涉及到旧病、旧伤以及损伤的性质、原因、致伤物的特征、致伤方式、致伤环境等问题,需要鉴定人员去现场、走访证人、询问有关当事人、检查受伤人、检验致伤物等相关物证,医院的医生很难有专业工作能力和充裕时间从事上述工作,致使案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证据的真实性、公正性得不到证实。案例中正是因为鉴定人忽略了对被鉴定人的旧伤的考虑,没有询问当事人旧病、旧伤情况并加以记录(使得无法判定当事人是否有意隐瞒伤情),加上重新鉴定的结论不能被法律有效的“认定”,才产生了“鉴定结论”有待于再鉴定的怪现象。而重新鉴定申请权的无限制行使,更导致同一问题反复鉴定,同一待证事实出现多份鉴定。这种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结果导致鉴定结论相互矛盾冲突,诉讼久拖不决,既影响诉讼的公正性也增加当事人的经济负担。
    3,鉴定文书不够规范
    严谨的鉴定文书不但为认定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为鉴定工作提供了操作步骤和指南,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案例中的伤害鉴定文书是统一的格式,其中有一项“旧病、旧伤情况”必须由鉴定人填写的话,这个简单的案子也不会拖了两年之久了。另外,在办案中还碰到一些不规范的用语如:“部分性防卫能力”、“与打击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轻伤偏重”、“重伤偏轻”等用语,易引起歧议,使办案人员在司法实践中对如何定罪量刑难以把握。
    针对司法鉴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建立“集中管理、市场为主、专门辅助”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鉴定工作混乱无序的局面。
    “集中管理”,就是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司法鉴定工作的管理机构,行使管理、指导、监督的职能,在全国建立以司法行政系统为管理主体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体系,实现司法鉴定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市场为主”,是指政法、公安、医学等高等院校、省级以上政府指定的医院、行业鉴定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部门组建的为社会服务的各种司法鉴定机构。这些机构经过审核合格后,作为从事鉴定工作的主要机构,既可以在刑事诉讼中接受委托,组织鉴定人员进行司法鉴定,也可以在经济、行政、民事等诉讼案件和仲裁、公证、调解等非诉讼案件中开展鉴定服务。“专门辅助”,则是对现行政法系统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改革。其中公、检、安全机关基于各自履行职责所设置的内部鉴定机构仍然有保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中需要通过鉴定的专门性问题是大量的,而且公安机关已建立起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大量雄厚的刑事技术鉴定队伍。但改革后应主要服务于各机关履行职权,完成各机关在不同司法环节的任务,不能从事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起辅助作用;法院基于其独特的地位,随着审判模式的改革,已不再承担收集证据和举证的责任,且“自审自 鉴”有损司法公正.其所属的鉴定机关必须与法院脱钩;
    2,规范鉴定程序制度和鉴定效力
    一是将鉴定机构按资金,人员的资格和条件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一级鉴定机关出具的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大于低一级鉴定机关出具的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二是要划分鉴定管辖范围,一般鉴定由初级鉴定部门承担,技术性强、难度大的鉴定 由中级或高级鉴定部门承担。三是禁止重复鉴定,限制重新鉴定的次数。明确规定委托人已委托一家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不能同时委托同一层次的其他鉴定机构进行同类的鉴定,受托机构的鉴定报告中必须注明:“如有证据证明本鉴定结论是重复鉴定(当事人就同一待证事实委托同层次多家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行为),本鉴定结论的阐述视为无效”。重新鉴定必须有新的事实和理由。从平衡保护双方当事人权利和诉讼效率两方面考虑,参照我国审判制度上实行的“二审终审制”,拟以两次为宜。重新鉴定机构在权威性上应高于原鉴定机构,重新鉴定机构一般应为上一级司法鉴定机构。四是受理、操作规范化,受理的检材要合法取得,要得到案件当事人的认可,对鉴定的目的、和要求要明确,鉴定操作流程要符合技术要领,建议鉴定必须二人以上:一人鉴定,另一人复核。鉴定书也要规范,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各类鉴定文本。鉴定人要明确标明身份、签名盖章,鉴定单位要盖章,一般鉴定实行个人负责制,复杂、疑难鉴定应当实行会办制。
    3,建立错鉴追究制
    从科学的角度讲,正确的鉴定结论只有一个,同一案件出现不同的鉴定结论,只能证明鉴定过程中鉴定人主观、客观方面发生了偏差。对错鉴不妨借鉴司法机关实行的错案追究制建立错鉴追究制。办错案要赔偿,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鉴定错误也应当赔偿,追究鉴定人的责任。案件当事人因错鉴造成的损失可以向鉴定机构要求赔偿,鉴定机构拒不赔偿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请求赔偿的诉讼。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鉴定结论的合法性,科学性,准确性。
                        
                                               
                                               
                                                  【写作年份】2002
                                               
                                               
                                                  【学科类别】刑法->司法鉴定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