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whUlB 发表于 2009-2-11 10:18:38

西部开发与外贸出口结构的优化

  一、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现状
    1.基本确立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构成。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发达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了该类产品世界市场价格持续走低,限制了我国该类产品出口的增长。同时,国内由于高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导致对能源需求的上升,形成能源供应的相对短缺,因此也不可能大量出口此类产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技术建立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可供出口的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长,有能力改变过去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
    2.制成品出口附加值低。虽然我国目前已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但总体而言,仍以纺织品、服装、鞋类及初级机电产品等低技术密集度产品为主。
    3.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的高速增长,是80年代带动发达国家整体出口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1995年主要发达国家出口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7%,而我国仅为32%,落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15年。
    4.出口产品的迂回度低,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度不高。出口商品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外溢功能可用“带动度”来衡量,即某商品的出口增长引起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与该商品出口增加值的比率。目前我国主要的纺织品、服装、鞋类产品的带动度只有2.4,而高级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带动度是3.89。
    5.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仍然呈垂直型分工。我国产业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只是分工的主要领域从加工初级产品与制成品转化为从事制成品的低级与高级加工。在国际贸易中,向美国、日本和欧盟出口大量低级制成品,进口大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业设备。
    6.贸易构成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近。从比较优势角度出发选择出口商品,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形成了与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雷同的贸易结构,使我国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面临更大的挑战。例如我国出口美国纺织品,受到了来自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1998年墨西哥在美国纺织品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我国。
    二、西部开发的主要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在能源、矿产、生物、土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全国已探明的140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煤炭储藏量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铂、钯、铣、铱、钉、硒、铸型粘土、重晶石等探明储藏量均占全国第一位。西部广大的草地、森林也为发展农、林、畜、牧产业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可能。
    2.劳动力优势和市场潜力。目前,西部地区人口2.87亿,占全国的22.1%,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同时,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欲都很强,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3.旅游资源优势。自新石器时代,西部地区先后出现大溪、大墩子——礼州、马家窑、马丁、齐家、仰韶等文化,沿革至今,积淀下渊博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轩辕皇帝到是十三代帝都西安,从古丝绸之路到藏传佛教胜地布达拉宫,从得天独厚的秀美山川、绮丽风光到多民族聚居的民族风情、文化习俗,西部地区蕴藏着无穷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4.基础工业与科研优势。建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投资建立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基地。陕西、四川、重庆、贵州等是我国“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机械、电子等行业都拥有较雄厚的基础。西部地区现有44个大中城市,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8年高新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达548.34亿元,占全国的12.7%。西安是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全国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拥有高等院校40多所,各类研究及技术创新机构4000多个,专业技术员约40万人;重庆、成都、兰州等大城市的科技实力也颇为雄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5.地缘优势。西部地区与原苏联、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接壤,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而且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某些邻国居民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甚至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共同点,有利于减少贸易中的市场进入障碍。
    6.政策优势。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减免税赋、优惠信贷和投资倾斜等的优惠政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999年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当前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意见》提出了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6条具体意见,鼓励外商进行投资,对限制类和限定外商股权比例项目的设立条件和市场开放程度,可比东部地区适当放宽;鼓励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的项目视同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同样的待遇。国家税务总局已从2000年1月1日起,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3年内,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国家加大对西部铁路、林业、农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也为西部开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7.后发优势。东部开放的成功为西部开发提供了经验,东部开放的外部规模效应也将波及西部,加之“入世”后西部在吸收外部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更加便利,使西部较之东部具有后发优势。
    三、西部开发对外贸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
    1.初级产品出口上升。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产品主要是满足本地区居民的消费。西部开发初期,在发挥资源优势以及倾斜政策扶持下,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以及某些资源产业,必然导致西部地区初级产品出口量增加,从而使全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农牧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回升,并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对总体出口贸易构成产生回拉效应,但幅度不会太大。因为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低,特别是资源产品价格偏低,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2.工业制成品维持现状。从短期考察,西部在工业制成品生产方面的技术尚不成熟,产品由于成本较高或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西部工业制成品出口近期不会有较大改观,对我国整个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影响不大。
    3.高新技术产品后来居上。西部地区的科研优势,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由于具有附加值高、发展速度快等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的不断涌现,必然会使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量增加。
    西部开发对我国出口结构的上述影响会使某些人得出出口结构退化或降级的结论,这主要产生于对贸易结构升级与贸易结构优化二者理解上的偏差。
    贸易结构升级与贸易结构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贸易出口结构升级的传统衡量标准是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当代则采用更能精确反映产业水平的方法,即用不同生产要素在贸易商品中的比例来衡量,如知识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在出口商品中的比例。某国贸易结构水平的升级通常表现为,伴随该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产业升级,从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依次为主导的升级过程。不同贸易结构能够体现各国的产业特征及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地位,但以结构水平高低来评判结构的优劣是不确切的。贸易结构升级是贸易结构优化的要求,但并非其全部内涵。贸易结构优化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能够体现和发挥本国现有的国际竞争优势,即贸易结构体现了在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基础上,按比较优势组合商品构成比例,是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反映,是国家宏观贸易利益极大化的最佳组合。(2)能为国内潜在的、动态的比较优势的建立创造有利的空间,为未来优势的发挥提供时机。因此,依据比较优势的组合不可能是最佳组合,立足于国家整体和长期效益极大化的组合才是最优选择。(3)能提供随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有效机制等。譬如,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盲目提升贸易结构,造成新的优势尚未建立,却丧失了原有优势,最终导致出口大幅下降引发国际收支危机,这一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此,竞争优势源于比较优势并高于比较优势,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又必须注重培育竞争优势,从发展的角度扩大选择商品的范围,为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创造条件,才能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当然,在建立竞争优势的同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部充裕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仍是其比较优势所在,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限制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升级。
    四、西部开发与外贸出口结构优化的协调
    在西部开发中,如何充分利用西部自身优势,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是新形势下我国外贸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而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因势利导开发西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政策导向应立足地区优势,依据市场需求,注重以市场推动的自成长型内源开发替代传统国家推动的外源型开发,结合国家外贸、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引导区域发展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目标,以符合国家长期的、总体的效益目标。具体应包括:
    1.实现自然优势与科技优势完美结合。虽然利用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其获取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且西部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但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跌,与制成品之间交换差价的逐步拉大,已明显削弱了该类产品出口增长对贸易发展的贡献率,而且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和技术落后的产业布局也不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因此,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也要从以资源为导向转为以市场为导向。西部开发应转变“立足资源搞开发”的传统观念,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立足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分工合作重新定位,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创新与改良,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升级,丰富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并适当延长产业链,对资源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化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基础工业总体相对落后,工业发展缺乏后劲,而西部开发正是强化基础工业的契机,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也将为我国发展制造业和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奠定物质基础。
    2.发展特色经济,开辟特色市场。不同的自然条件与多民族聚居使得西部具备发展特色经济的独特优势。因势利导,重点培育地区竞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应是理想的选择。譬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保护项目,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又如,利用西部地区居民与周边国家在某些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共同点,减少市场进入费用,降低商品总成本,用特色产品优势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再如,重视旅游业的“连带效应”和“波及效应”,利用西部独特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把西部的一些大中型城市如西安,昆明等,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性旅游大都市,使旅游业成为西部开发的支柱产业,从而提高服务贸易在外贸出口结构中的比重。
    3.重点发展适宜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提高西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应不失时机地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并从财政、税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予以扶持,以提高高新技术对西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以及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同时,对于高新技术投资的产业方向和地区分布的选择应科学评估、统一规划,应侧重发展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科技产业,使西部独特的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竞争优势。
    4.外引内联,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应继续扩大吸引外资规模,重点鼓励外商投资于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既可缓解该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又可为我国发展重化产品出口基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内在要求,在产业西进已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消除地方保护篱笆,从思想观念、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基础建设等方面促进资源大转换,劳动力、人才大流动,生产要素大重组,商品大流通。应支持东部地区成熟产业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转换,以期利用西部现有优势,降低制成品成本,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写作年份】2002【学科类别】国际法->国际经济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部开发与外贸出口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