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TlVZoT 发表于 2009-2-21 23:32:05

一上高楼万里愁

  如果客厅中放一把明清太师椅,就会多出一个层面,感觉上就会有时空差异。北京的闹市之中,如果有轨电车隆隆驰过,我们的思维就会跳跃——“时见疏星渡汉河,流年暗中偷换。”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文。当然,如果有轨电车已经绝迹,就不用重建了,否则又一笔很大的开支。
  楼群建筑也一样。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不可能造它一个维也纳森林。但有时一缕阳光、一片绿草、一树幽花,就会带来无限温馨。建筑本身也一样,就像罗浮宫前的那座小金字塔。罗浮宫历史悠久,里面有很多宝藏,但罗浮宫本身与周围建筑没有什么区别,与欧洲的许多古建筑也没有什么区别——总之,是没有自己的特色。但门前加了那座小金字塔后,罗浮宫便焕然一新,立刻有了自己的特色。小金字塔是几何造型的现代建筑,但因为是古代的文明,在时空上将罗浮宫这座博物馆往前延伸,延伸。
  我们这里太狠,开发起来斩尽杀绝的做派,不放过一片空地。但对一个城市来说,割断历史便是阉割自己。城市的建设远不是盖大楼。城市的建设是文化的延续,也是老房子的延续,至少是一部分老房子的延续。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即便不能是每幢房屋都有故事,但每条街道都应该有一段历史。巴黎是这样,伦敦是这样,连纽约都恨不能这样。北京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太农民了。有的朋友见到不顺眼的人和事便愤然道:“农民,简直是农民。”真是这样吗?我以为不是。古镇同里应该是广义上的农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通汽车。但走进同里,就会有一种安静下来的感觉。当然,这是因为有水的缘故,同里是江南水乡,平静的水自然会让人平静下来。但这里的建筑很和谐,也有助于医治现代人的狂躁。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建筑的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意境。今天,本来应该是以这些古镇的建筑风格去影响城市的建筑风貌,至少从美学上去影响。但恰恰相反,城里那种狂热肆虐到了乡村,而且演变成一种疯狂。从苏州城里到同里,一个半小时的汽车路程,沿途大片的工地首尾相衔,看不见城市,也看不见乡村,一路的白色垃圾。放眼望去,满目创痍,真是“一上高楼万里愁”。
  我们今天仍然匪气未脱,崇尚“大块吃肉,大块喝酒”,崇尚天天过年,日日新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就反复吟唱“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群众对我拥护又欢迎”。但直到今天,各种饭局上,大家仍然以讲黄段子为美谈。我不相信,一个以讲黄段子为荣的地方,会盖出很漂亮的楼房。
  当然,最重要的是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规划应该接受司法审查,看其是否能够征用。正当程序的要害就是司法审查。
  我们的每次“革命”,我们的每次经济增长或跃进,都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多于财富的增长,财富的破坏伴随财富的增加,而且非要到事后才大梦初醒。我不相信虎狼之药,也不谈什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只希望同志们少贪些,希望他们自己住上豪宅后也给我们发个房产证。法治需要基本的共识,而在财产方面的基本共识是大众与掌握财富者的共识或默契:大众不打权贵财产的主意,不试图用非正常手段转移富人的财产,而富人则善待大众,巧取而不豪夺,不再全国上下地折腾我们,大家好好过日子。
  只要有这点共识,房地产业就会健康地发展,我们的城市建筑就会越来越美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上高楼万里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