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满足自己而想让自己成为别人;几乎所有的强者都不守职业的本分而试图抢占他人的领地;几乎所有的强势群体都没有了善良的本真却变得嚣张而怪异;一切正在变得似是而非。富士康案就给了我们这般的思考和启迪。" P5 t8 I: Q* l3 P1 S2 |& C
% {& t) s- H l$ ~- E) Y# o! ^0 z
* Q! F1 s p$ s: x 从媒体炒作富士康案的第一时间开始笔者一直在关注事件的发展和舆论的导向。几日来,事件情节可谓曲折离奇,参与者可谓广泛而强烈,评论炒作可谓深刻而详尽。然至今我还有些迷迷糊糊,我不知道富士康案谁在审判?不知道富士康案在审判谁?不知道谁正从富士康案中攫取利益?不知道谁在富士康案中丧失了权利?有太多的不明白,我这里做个简单剖析。2 ] T4 k5 P$ X7 `3 L$ q, J- `
4 Q$ b' ?. K" C# [! R
# H, t2 f7 j& k3 m Z. M4 C2 p 从“恐吓”记者的“3000万”突变成“一元钱”的“面子官司”,富士康走得镇静而从容,一招一式间都渗透出这位大财团的浩然霸气。很明显,作为诉讼原告的富士康不论这场官司将走向何方,他们都已经收回了诉讼成本,而且正在回收或放大他们的广告效应和预期利益。应该说富士康已经是这一事件的大赢家了,因为任何一个广告都不可能让富士康如此这般的在瞬间放大和被关注,最起码我在此之前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富士康。论实质,这是富士康一个绝佳的广告策划。深圳中院只是他们用以演绎广告的一个平台,被诉记者和《第一财经日报》报社只是他们用来演绎广告的两个角色,媒体和我们每一个介入或者关注这个事件的个体都是他们手中的棋子。“音大无声,谋大无形”;富士康站在财富的顶端嘲弄了我们所有人的智慧,富士康立在社会的极端恐吓着广大民众连同敢说话的每个人,富士康还未坐上原告席就审判着我们这个社会的理性连同我们的法庭。非常伤心,目今所有善良和不善良的人或媒体却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法院及司法体制,仍在不遗余力的替富士康扩大效应。看来富士康这步棋很有学问啊。
0 d7 K/ h" h! Z& }, T7 ^% ^& F: m8 A! q- Y2 @. j
, [ ?, C3 _% s) Q; y 从“3000万”到“一元钱”,看得出媒体和舆论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穷不言富,贱不趋贵”是从我们祖先骨子里透出的气节,可惜到了我们这代人手里已经所剩无几了。“穷不言富”很多人或媒体还能做到,见了富人气短没有勇气说话的太多;而“贱不趋贵”就显得寥寥无人了。富士康案只是一个案件,要不是富士康是“富士康”,相信不会有这么多人和媒体参与;正因为“富士康”的名头和财富才使得太多人投入了强烈的感情让舆论如潮般汹涌。来了就来了。在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充分说话的权利;媒体已经占据了话语霸权;没有力量能够干涉。问题是舆论却把矛头悍然指向了法院和司法,及尽剖析批评之能事,对审判来了一个淋漓尽致地“审判”;而面对富士康被诉的记者却沉默寡言,难道这就是舆论的正义和媒体的气节?7 Y# M$ v3 d! s. }8 S+ J! p' H
, h0 p* j" C- h! p, I `
$ F, I) e$ I3 h6 @' y! | 富士康案发展到今天,富士康在攫取利益的最大化;舆论在抢占绝对的话语权领地,连同审判权也开始包囊在内;他们从这场风波中取得了“双赢”;而被他们用以垫背的法院和司法却为之伤痕累累。也许这就是现实,也许这就是中国现代司法的宿命,我无力判断也不想预言;只是深感审判被“审判”的阵阵苦楚,确为正义被戏弄而忧思。
' v$ ]( x8 r. n6 l7 {# @$ s* J
0 Q9 h: V% f+ _7 `& _% R0 k
0 j& w- @' e9 @ J- ?+ c$ Z+ A 人民法院作为宪法确认的唯一的国家审判机关其权威性应当得到坚决维护,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应当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和静态,对司法的评价和个案的炒作应当有一个必要限度。诉讼的性质决定了司法活动的动态发展,站在任何一个点上品评司法行为的得失都是片面;只有在一个诉讼过程完结之后才能够评价某个司法行为的正义与否。即使某些司法行为有些偏差,法律也规定在程序之内的救济手段,不要总是把问题强拉到程序之外而变成极端。
1 g- P' _6 O! Q, V6 ~1 ~- g
/ p3 I7 o1 b \) h' J) c' j6 w) l7 e0 V! X w
富士康案的演绎还在进行,导演者正在窃喜这弥天广告的威力,跟随者依然在跟着盲目的感觉行走,利益的重组和权力的划分就是在这样的洋洋洒洒中实现的。打破社会正义最后一道屏障肯定有人从中受益,但这受益的绝对不会是广大民众,我们必须保持最后的清醒。因此,我要呼吁,舆论审判请慢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