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294|回复: 0

七○年代末独生子女离婚特点分析

[复制链接]
chzdwpua 发表于 2009-5-5 13: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以下简称“独一代”)已步入适婚年龄,南长法院受理的37件离婚诉讼中,当事人为“独一代”的共12件,占到离婚诉讼的32.4%,其中婚期最长的为6年零9个月,最短的仅4个月。  S; t( O$ w% W' z2 d

6 t6 q6 h8 X: d- `" D% g' [4 l- Q! J( V
  “独一代”由于生活在不同于父辈的环境中,呈现出独具时代性的离婚新特点:2 N$ m/ k4 B3 H5 {6 M0 P

6 o+ ]" l) Z$ M- a# u2 m' H7 h0 A; X- ]1 o
  一、父母参与程度大。离婚诉讼开庭时,父母双方陪同并全程参与的并不鲜见。“独一代”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弱,对于父母过多地依赖。而父母对于子女普遍纵容和娇惯,对子女的“依赖”理解为“信任”,乐此不疲地挺身而出。
% W, [% n; T" v9 d# \3 {3 S, M* V3 ~. o/ Z  @1 C
5 t& b6 H( N4 w6 s
  二、离婚态度上干脆。“独一代”由于共同生活的时间不长,离婚时没有太多经济和孩子抚养问题上的纠葛。开庭时,双方情绪平静,处事理智,态度干脆,和以前离婚时为房产、孩子等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甚至相互辱骂、大打出手的现象大相径庭。
' ?( ?6 A4 m7 Q5 V: o1 P. T" [7 @* P0 n& x3 Y

) b: N& D$ d9 d  三、“闪离”现象频发。婚期普遍不长,最短的仅4个月,还未举行婚礼。“独一代”由于自小生活在6+1的家庭环境中,习惯了备受宠爱和呵护,形成小家庭后不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出现家庭矛盾时,依然负气地选择逃避,一“离”了事。: R2 ~' \- d1 g- e* j

1 m6 b5 _+ l" i, x' t9 S+ N) [3 P
  四、离婚原因单一。离婚的原因也从以前的赌博、吸毒等恶习或婚外恋、经济等多元因素趋向单纯的“性格不和”。“独一代”不再将婚姻视为一成不变的人生安排,离或不离只遵从内心感受,甚至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只因为“没感觉”了。
  T  a% B& F. \7 ?) D# Q3 {4 o: w. T6 X) l& U* v" Y

( N$ _& l- y% K4 |6 O: \/ p6 A' ?  分析其成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 K) h1 D8 q( c0 _
& ]' G* e# n/ K! x
: E& U3 E  a# j+ @7 t  一、自理能力和受挫承受力弱。“独一代”在6+1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习惯于被人照顾,为人处事上更多地从自身考虑。在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父母对“独一代”的学习要求严苛,而放松了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独一代”自组家庭后,家务事的重压、夫妻相处容忍度的欠缺、父母对于小夫妻生活的过多参与和干涉、“独一代”担当和处理问题能力的不足等都成为离婚的潜在隐患。
2 @6 I+ @5 D- u
8 X' w7 S8 z$ b7 g+ U1 c3 X! ^$ s' O
  二、舆论环境及社会干预对婚姻控制力的弱化。传统舆论对于离婚负面影响的过多渲染,随着时代的变迁被逐渐削弱,不再将其“妖魔化”和“标签化”。法律制度的修改及家族、亲友、街坊乡邻等社会关系的淡化,使得离婚变得越来越私人化。“独一代”自小生活在“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被动摇的环境中,与生俱来地将离婚视为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丝毫没有父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烙印。
( T1 f5 ~" F- k; E2 @. K9 n' P! B8 l

& f2 B4 Q2 J4 H, R( C  三、对婚姻认识的不成熟及对婚姻质量要求过高的冲突。“独一代”在婚姻生活中,一旦为生活琐事所累,夫妻之间偶有争执和纷争,一概片面地认为“没有感情了”。“独一代”又是感情至上主义者,对婚姻的情感期待高,都期待在婚姻中获得情感慰藉和补偿。“独一代”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生活历练少,心智和年龄不相适应。对婚姻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自省精神,一味地要求对方付出,感情丰富有余而理性不足。
1 \* u3 W' x. l) e( d7 ^8 p( h
! B% ~; J7 F$ y; m0 i8 u
  四、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对婚姻稳定性的冲击。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生活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巨变必然影响到“独一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独一代”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生存环境是前所未有的,“独一代”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疲于生存和发展,无暇经营婚姻。经济的困扰、人口的流动、竞争的压力等都考验着少不经事的“独一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F, I0 }, p; q5 C8 V# ^* P$ E* i

$ E3 x" i2 D1 U. I- I4 E7 B- x) `+ K+ _, y
  对策:
/ D. x! |# w# b% h1 Q- V) v, o/ U

) W7 `, y9 b3 x3 w& q" O  一、“独一代”应加强学习,了解维系幸福婚姻的知识。“独一代”婚后应多阅读相关的报纸杂志,提高理论认识水平,适时调整心态,遇事学会换位思考,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逞一时之快而伤害对方的自尊。不断探索适合夫妻双方的相处之道,经常性沟通和交流,相互欣赏、相互珍惜。6 A) H3 }- {) v% x& J6 t% B+ v
! i- T5 Y" O0 j) n6 J" w( s
5 C* R* Q3 S  j, d1 c# P) _
  二、“独一代”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子女在心理上真正成熟。“独一代”的父母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宠爱有加,习惯于大包大揽。“独一代”独立性差,没有责任感和担当能力与父母的培养方式大有关系。父母应及时转变观念,凡事让其锤炼和体验,将成长的机会还给心理上还未断奶的子女。6 T& e# |- |' z& |' u

# `. a2 }! i5 L- u
# b9 S! S# Z# `$ x- t0 G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制宣传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担当起宣传教育的职能。通过宣传,积极引导“独一代”正确认识和对待婚姻,确立婚姻神圣的观念,增强“独一代”的家庭责任感,促使夫妻双方形成共同为创造一个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努力的意识。; t3 P1 A- K: L* K  }/ ?0 `

; b) H5 ~6 r$ L5 c
) x+ o7 k9 W/ x  四、建立婚姻家庭关系调解组织,避免因意气用事而导致的婚姻解体。很多“独一代”还很孩子气,遇事冲动、任性,因为偶尔激化的矛盾而情绪化地离婚。若组织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的专家建立专门的调解机构,疏导、化解“独一代”的婚姻烦恼,增加缓冲和冷静的过程,很多“离”了的婚是可以逆转的。
( k5 O" l4 r% U! ^3 M5 r
$ f* o4 w4 F. Z# \# ~) P6 I9 G
( F/ t; s! g) S2 ^  B" l  五、社会联动,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的作用。办好市民学校,定期举行婚姻、家庭和法律等知识讲座。针对 “独一代”生活自理能力的严重不足,社居委可以开展生活技能培训,引导 “独一代”学习家政。通过社区自愿者、社工人员等为居民提供婚姻、家庭、理财、计生、法律等咨询服务,服务前移,将夫妻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6-26 14:41 , Processed in 0.0731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