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442|回复: 0

邱兴华特大杀人案受害群体生存状态

[复制链接]
gLGyFTdi 发表于 2009-5-18 12: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种关怀,可以持续两年甚至更长时间。5 s0 e6 e+ f, m
( o& L0 |% }( j- C
  这是本报跨度两年关注的重**制事件,历经对政府救助的期盼与失望后,邱兴华特大杀人案受害人家属开始变得焦虑、激愤,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9个受害者家庭中,尹行巧和陈洪巧改嫁了,韩明凤和韩传鹏依然靠自己艰难支撑着生活。" d* |. }* t2 |0 [, W

1 g7 N- g1 B3 c5 t+ D  改嫁STRONG>; |$ ^6 H) b7 L& r0 B( m+ }
: }9 e5 a9 ]9 l& p; q
  自从丈夫吴大地遇害后,陈洪巧没有回凤凰山下的老家,仍然带着女儿在汉中租种四亩地。4 N( c. {7 Y, _

" V3 A+ u# o7 V# `. h/ k1 n  直到2007年12月底,陈洪巧才决定改嫁。对方是邻村一个老实农民,43岁,身体结实,家里有四间房,但有两位老人要赡养,还有个残疾儿子和智障弟弟。
- H5 I# K3 \4 ]* f* k- s1 J: ^: X1 p
  陈洪巧考虑到,在汉中是租别人地种,孤儿寡母三人都没户口、没房子,女儿上学没有着落,“无论怎样,算是有个遮风挡雨的家!”
; [  ?; G1 Q2 S  z5 n' [+ c
3 ]7 e- |- ]5 e! w$ y7 v% w& S, D. C& w  T  2007年10月初,在北京一处工地帮人看自行车的儿子吴兆福回家了,17岁的他晒得黝黑,400元钱一个月的工资,吴兆福都要省吃俭用寄回来补贴家用。儿子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问,“爸爸在哪里?我要去看他?”听了这句话,一家人又哭作一团。
! ^; O) E" D% x5 h6 I8 t. Y8 X( ^6 M* E$ V: C1 N% _
  # J- G; F: ^  o/ D( G

' ^  Q/ }7 V5 r4 i: z& k( D1 \, T8 r: r' U3 }
/ K0 ^" F1 v3 _2 Z6 B) A, o+ ]5 @7 f; W
  (生活还得继续,吴大地的妻子陈洪巧扛着锄头下地). m( P, z$ X, j( E; e% Z; v
. N+ G( E% k6 t3 k6 B2 h, V2 _
  吴兆福回家的第二天就去了铁瓦殿山脚,但村民们说那里已经没有人敢上山了,到处是荒草,没有人带路,吴兆福只好朝山上的父亲磕了三个头,泪流满面地回家了。
4 \, ]; a, n* Q/ ~2 R/ S
' S9 A9 a" s0 h- V; q* ~  2007年7月初,《法制周报》报道了陈洪巧一家的困难后,汉阴县民政部门送来了1300多元的社会救助款,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因陈洪巧一家搬出了汉阴县长年在汉中租地种,所以没有享受到低保。
" ?; }- ?2 ?' C5 P& c' k0 x) f
" I4 ^! O; B( I  w  女儿吴兆琴很懂事,学习更加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让陈洪巧既欣慰又担忧,她愁的是女儿明年就念初三了,到时考上高中没钱上学。为省2元钱的搭餐费,每天中午,吴兆琴都要骑自行车从学校赶回家吃饭。" c0 H( U& Y  K' ^
/ t) r; h0 y* y" G0 o; P
  7月中旬,长沙一家修理店的赵先生通过《法制周报》了解到吴兆福的情况后,表示愿意帮助他,免费接他来学摩托车修理,每月给予一定补助。吴兆福从北京回家后,与赵先生取得了联系。但半个月后,他与老乡一起走上了去广州一家家具厂打工的路。他说,父亲不在了,自己应该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
2 d5 K2 ]0 T! q0 }* g+ j
( j7 E' W& B* {  下半年,陈洪巧家里收了4000多斤稻谷,除了留500斤口粮,剩下的全卖了,3000元钱要留作一年的家用。让陈洪巧发愁的是,2006年为给丈夫办丧事把耕牛卖了,现在犁田费由60元一亩涨到了70元,种子、肥料、水费、电费也都在涨。2 t3 r: J  Y- c$ Z
# z  R* u  M6 C+ u7 ^, \% c
  “儿子跟我打电话时总说那边很好,只是有点累,搬东西的体力活,每天要从上午八点干到晚上九十点。”陈洪巧在电话里哽咽着告诉《法制周报》记者,其实,吴兆福跟妹妹在电话里说他很痛苦,两个月才发一次的工资还没有着落。, f1 w2 V+ z0 l3 V

! e  s: `& B3 G, w7 T1 y2 O5 @  希望STRONG>$ i& P, u  J0 N
8 c( L8 F) g" B, s3 d, j7 s# \
  2007年11月,熊万成的妻子尹行巧也改嫁了,对方是本镇一个32岁的单身汉陈金根。她仍然居住在汉阴县平梁镇西岭村前夫留下的老房子里。
2 D* X" N1 J8 Q' |- [& ^0 I1 R
* }! P9 i0 O( A) E  2007年7月,《法制周报》报道尹行巧和9岁的儿子生活困顿和危房问题后,汉阴县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拨款4000元用于尹行巧家的危房改造,其后村里还为她家新盖了厨房和猪圈,帮助她恢复生产。尹行巧和儿子熊伟堂每月30元的低保救助金也已到位,考虑到实际困难,平梁镇政府还免掉了熊伟堂上学的课本费和学杂费。
' r# p  I1 a( y* F( B7 W% y4 Y5 B6 G/ s9 ?( `
  12月24日,记者联系尹行巧时,丈夫陈金根正外出参加村里修路,“总算有了个新的依靠,地有人种了,农闲时他还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尹行巧的生活里有了新的希望。0 z+ @( N9 H: J( C9 y& p! y

) S6 L) V# w2 R# x. K, W  等待STRONG>
2 a' s  T  V/ ?5 \3 L8 s" P$ h& |( e5 A) Z9 J) B; r. k: E
  与陈洪巧和尹行巧不一样的是,韩明凤仍然生活在无奈的等待与彷徨之中。2007年7月初,记者辗转联系到她时,她正在山西太原一家煤矿打工帮人做饭。7月16日,她赶在丈夫的忌日回家拜祭。
: Z' q0 _* r2 ?' B' L
+ V' p* u- s% }- Q4 T" C2 `  现在,她仍然租住在汉中,租种了丈夫生前耕种过的两亩多地,这是她所有的生活来源。9岁的女儿罗品英到天黑不敢独自进屋,经常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哭着找她要爸爸、要哥哥,韩明凤有时会狠狠地对她说:“你爸不会回来了,爸爸没了,哥哥也没了!”0 A4 z4 d+ F- \1 G; j
$ d2 `+ l, w% Z; g9 M1 H. f' B
  她也去找了村里、镇上,找了民政局,希望给予救助,而得到的答复大多是“去找邱兴华!” “政府没有义务救助!”& O, I# `( m, s8 _+ N# S4 e

/ K' C+ W: e& M2 `' N5 j3 L  2007年3月29日,西安市铁一中全校捐助的4020元善款,分为三份分别给受害人熊万成、罗朝兴和吴大地的子女上学,每人1340元,罗朝兴与韩明凤的女儿罗品英的1340元救助款至今没有收到。“我去找了汉阴县民政局两次,他们没有告诉我有这笔捐助款,也没有给我。”韩明凤说。4 p4 I# T6 E0 c. F& x, O

3 N# ]& |2 h6 o$ w* Y  12月25日,记者联系到韩明凤时,谈及丈夫罗朝兴,她又潸然泪下,但韩明凤还是暗下决心,无论生活有多难都要把女儿抚养成人。她决定明年再找机会出去打工。1 c6 }  D9 D1 i4 [4 c. _! M9 X

% a+ N7 M% o! I7 H: E. G+ J  发现STRONG>
8 w( l7 \8 ^3 X, r; L  k2 E
( \9 {5 a) e/ q$ D+ @- ?  邱兴华案,警醒世人的法律符号  J6 k, F/ M) N& }9 v+ X

# f1 C( G9 ?8 {% v0 f  ⊙本报记者蒋伟  M- {1 w9 L  m9 n+ x  R5 V/ b

+ p$ ?, ^0 t. ]) J* O  “枪响之后,邱兴华这个名字,如同一枚凶猛的蜘蛛标本被夹进了司法文书里,成为了一个警醒世人的法律符号。”
4 O8 P  N/ ~  @5 q& d$ c. V. ]" [2 P# |. T
  最初接触这个案件,是在2006年7月16日的下午,当时《华商报》记者陈春平在旬阳县深山里采访矿区塌陷问题,他意识到可能出了大事,便暂停手头的采访,立即驱车4个多小时直奔汉阴。
# L) ^5 K8 i9 Y# _  `; D! z* |% Q3 I, V. c3 y
  路过县城时天已擦黑,打听到了凤凰山的大致方位,陈春平连夜赶到了平梁镇。有幸找到了邱兴华案的第一发现人——护林员兰本华,还找到了受害人熊万成的家。这时,还没有媒体找过他们。
  n' u8 I$ N3 ^/ y  A  a1 M6 Y* p/ s
* _" _' h# I5 g  t- f( c; I# V  在成功刊发有关本案的首篇报道后半年时间里,陈春平和同事紧盯该案,深入采访了邱兴华成长历程、家庭情况和生活的环境等,经历了在草木茂密的山林打着手电追踪邱兴华时的毛骨悚然,也经历过险些失足坠崖的危险,而更多的是在深夜里还饿着肚子奔波采访。2 |! y. h2 U+ C' Y1 R

6 c5 G( y- m; O+ q3 T: C  陈春平认为,邱兴华案与一般杀人案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一次性杀害10人,较为罕见;二是作案手段恶劣,作案原因涉嫌情杀,争议较大。在人们热议邱兴华案的同时,恰恰忽略了9个受害家庭。; _- f  g, }: d/ ^% |' L& g8 S
, }5 ]# c7 {9 D% g
  9个受害者家庭生活一夜之间陷入困顿,而汉阴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民政救助能力十分有限,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刑事受害人救助制度,解决受害者家属的生活问题。时至今日,陈春平始终认为邱兴华案推动了“刑事受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
5 T% H8 y; s, t7 T& _+ v9 A; f) ^
  2007年“两会”期间,在邱兴华案的推动下,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 “建议建立刑事受害人救助制度”引起广泛关注。2007年底,人们欣慰地看到,青岛、成都等地已经尝试建立这一制度。
- F8 t4 \: n# `2 q
0 k2 `/ i, p& `# E' p. I- h! \  我们期待着,在国家司法层面建立这样的制度。
6 n1 b; J5 q+ U: X( M% t' A  |
( b8 _1 ]+ C% f, O9 r7 _. b  回顾STRONG>
1 S, u% s/ n6 u. _* z0 C
$ S9 T0 Z8 m) ?2 _( M5 p5 A) K" {! w

  W, G8 N8 A: `$ M- s  2006年7月16日凌晨,陕西汉阴县农民邱兴华在当地一个道观内杀害10人,全国震惊。本报在第一时间作了深度报道,率先关注邱兴华的心理问题。当年12月28日,邱兴华被执行死刑。; G- a5 w  `2 {3 y5 e, c

4 {; t5 n1 \1 G9 v. D7 j  一场突如其来的杀戮,让9个农村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生活陷入困顿。
9 c( C3 T8 X. D" z  ]5 N7 A" a9 ~
9 Z2 _9 f' p: N) \6 F( s  案发一年之际,《法制周报》记者赴陕西安康、汉中地区,采访此案所有受害者家属,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关注刑事受害人救助补偿制度问题。文章刊发后引起巨大反响,在社会上形成了探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热潮。
: |+ z0 N4 W6 j3 l: f" ^+ z# J  q5 P. {1 L3 y5 J
  报道中所反映的情况也引起了安康市和汉阴县有关部门的重视,报道刊发后,受害者家属陈洪巧拿到了1300多元的救助款,尹行巧的危房得到了修缮,低保也已到位。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6-9 02:29 , Processed in 0.0769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