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前,一篇报道让李新德名噪一时。0 ]( w, G m% C
) Y! u# T: o2 h' D8 j 2004年夏天,这位被人称为“民间舆论监督第一人”的草莽英雄,在自己创建的“中国舆论监督网”上,贴出一篇文章《下跪的副市长———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李信丑行录》,网站点击率超过100万,46天后,下跪副市长被扳倒,李新德本人也因此一时风光无限。( l' O% R& r$ D+ j; \9 f" X1 h, w! B
5 d. k4 R( z$ N7 \* C' _4 p! x
然而,时隔几年,李新德再次被推到公众面前,却没那么风光甚至变得有些灰头土脸。5 f+ C" _5 O4 ^- h+ k3 I
2 S: x9 D+ ^$ [2 J" H 2008年11月,广州一家媒体发表《民间维权狂收巨额封口费调查》,披露民间维权的“潜规则”:“你收我收全都收,风风火火串九州”,文章以似有还无的暧昧手法,提到“有群众传言”,石家庄怀特集团领导因为“中国舆论监督网”记者的两次采访,去了一趟北京,“封口费”是两只小金猪和50万元人民币。
3 o, R5 P- V# T7 T' a
9 Y" F* T# w8 l7 H5 l 从风光无限,到争议不断,甚至网上同行间互相诽谤中伤,以李新德为代表的一批“民间记者”的大量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生态的同时,也面临着法与非法,正当与非正当的灰色生存尴尬。
- F0 D: q+ T$ v0 u% k7 S: I2 s' c2 ?. _
■“山寨”记者的正当与非正当
; d" [5 n: Z; T) R% |2 z9 y! w% F W: h
今年49岁的李新德和记者的渊源说起来很深了。6 p0 U1 x. @( E, h: S
* ~! V o# a! n9 t6 a& f: {
1980年代,他在河北安国做中药生意时,就有“记者”的招牌。他说,那时安徽农委办了张“富民报”,他弄了个特约记者证揣着全国走,办点小事有时很方便,比如遇到工商、税务上的小麻烦,这个证就顶事。“那时候年轻,好显摆,穿着白的确良衬衣,把记者证装在挺透明的上衣兜里,把外衣不经意地那么一撩,故意让人看见那个证,对方立马对自己肃然起敬,感觉很受用。”李新德说。
1 m8 l1 E6 o" m& s' ~& Q5 H) r
$ b9 @) {( _1 y% T; j. L9 O# W 2003年10月,他创建“中国舆论监督网”之前,也正式非正式地做过大报小报的记者,在新闻圈里摸爬滚打多年,深谙新闻的力量,认为记者这个身份能帮老百姓办事。
! t6 @3 _; i9 E7 r/ R, k2 e& x( M8 \/ l, H- A
有了“中国舆论监督网”,并自任站长之后,李新德成了新闻个体户,身份就成了大问题。
* j1 d, x4 w( h2 H! {, b% @& F0 m* H9 i
他没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8 B f: m% g/ I) y% s
$ _* K& L$ |- {) x 明人不做暗事,那天,他在QQ群里发话:明天我要造记者证了啊。
8 | t& [& O2 A9 Q' a( ~% z# N, @3 h7 S: P/ |% q
很容易就搞出来了,“山寨版”记者证成本20元,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而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上面盖着“中国舆论监督网”的钢印,外表和正规的记者证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在内页上多了些文字说明,大概是2004年扳倒过“下跪副市长”之类的“丰功伟绩”,并注明摘自《中国青年报》“他们最怕光”一文。
6 e) e6 {9 K" p( |; k
! u. D8 q+ \ `: d: h “记者证哪有印这样内容的?一看就像假的。”有同行告诉他。; C. i8 C$ H, `
! k) `' d0 C3 @& e2 p4 w, J9 I" i
“我是在香港注册的,拿着它走遍全中国,还没人说我是假的呢。”
/ T. \* u' L" k/ M/ D1 Q
! U. P. Y" v* D6 [ 李新德在这方面牛得很,一是在这行当里名声大,一提“下跪副市长”大家都知道,再就是他经验老到,专捡有“病”的部门或个人监督。- N. w0 c1 ]* E, o9 c
! h' b1 |' O1 r+ A; {/ r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理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人权,在事实和真相面前,报道者发布者人人平等,真记者怎么啦?也可能报道得不真,假记者又如何,说的可能是实情。" g! \& @) V! q e
1 E6 R- P c% E5 y8 w
可能对自己身份有过切肤之痛,他对那些拿着真记者证的假记者深恶痛绝。
1 Z; {$ k. T( {7 L& L& E; o* h/ O6 z) a0 t8 E
他在网上专门发了篇报道,“手持真记者证的假记者”,把中国某某报给北京某广告公司的三个人(其中有总经理夫妻俩)发真记者证的事捅出来。
, C6 s3 S2 | j/ O9 w, Y
+ b$ j; Z3 E/ F5 l! a( e5 a1 j/ @ “我觉得辩论真假记者问题,是伪问题,真相只有一个,谁都有权说出,它不是也不应该是某些人的专利。”李新德说。' M, L* h9 V$ _+ a: {5 `
; m X) D' I0 @0 \ ■法与非法:依托新闻的“冤民生意”?
' m3 e* ^0 a& u. M. c) [$ f2 y" {
9 ` A; ?2 x! s* f4 q/ i 《民间维权狂收巨额封口费调查》一文曾提到,民间维权人士最多的一年可创收百万。百万数字也许有水分,但一些民间维权者以新闻为职业生存是事实,创收是事实。传统媒体明确抵制的“有偿新闻”,成了“山寨”记者们的生存模式。
7 f3 u, }$ `' i/ z3 x& o2 g0 e
几年前,李新德在这方面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说自己办网站,主要靠以前的积蓄,不收老百姓的钱。现在,这个问题早公开化了。8 A w1 P+ S0 {2 C4 Y& H' |) O* b
0 h. ]. w! D9 A+ i. s
有的民间维权者把握这样的原则,贫困的免收,没钱的少收,有钱的多收。; Z- {( ]( i: Q0 R
0 N0 P# k; D0 P7 V( \8 ~ 李新德也差不多。他承认,有些报道收费,但有新闻价值的报道,他们不收。1 C B2 V- S5 Y1 q9 g
( r/ S# ?& M8 r, a* w Q& o; ^ 他认为,法律没禁止的,就可以尝试,没有明文规定,他这样的体制外人士帮别人的忙,收点赞助费就犯法?- y* \ ^" U' j; w" U+ _: o
/ z! g5 ~/ Y: n# C
“我从来不说数,看着给,只要你有钱。不怕少,更不怕多,多了我还能帮助别人呢。”
, Z% o1 Z! {' `& \3 e2 i+ V. R0 j, ]: c/ O) B5 ]/ O
有的老板看了他的报道赞助过他,他要了,国外一家维权基金给了他3000美金,他也收了,反正赞助可以,你不能干涉我的报道。4 Z5 |% e( k" [: T& d
* v0 S/ F4 S; D r/ e, Z" x 在新闻江湖上行走,他的原则是只收举报方的,不能介入调查后再收“封口费”,吃了原告吃被告,那太不讲道义了。他认为,时间久了,造成社会上信任缺失,那就什么都完了。2 g% b1 ]. |% ^9 g$ n$ D6 }
" {# y) J1 o' g0 x$ _8 m, m
他甚至还自认为有一定的“新闻理想”:在挣钱和名声之间游移,可能两不靠,什么都做不成功。要想发财就去做生意,别干这行,要干就要保护自己的声誉,他觉得,有了名气,什么都会找来的,钱也不会少。; G1 |0 ?/ R$ a- k! ~9 \
J5 u2 b% l# R3 I 他说,他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这是他的立身之本,所以他对石家庄的这场名誉侵权官司非常在意。
$ ?) e! U4 e6 `6 K7 ^" i- ~+ M8 {* f5 P4 B. I' ^
按他的逻辑,收怀特集团的钱,别说是50万,就是500块,也不符合他们行当里的“职业道德”。, v+ k+ p" t4 q" R
! K. t6 T' Q' @) v" D* M 但即使如此自律,李新德们还是被人称为做的还是生意,依托新闻的“冤民生意”。: O4 G% E c" Z) u! R
4 Y$ L ^, u3 ?4 ]$ n( a 虽然他的网站口号是“做人民喉舌,用证据报道”。但有了利益关系,到底是谁的喉舌,如何客观报道立时就成了问题。
+ W+ V8 s% }, h8 O' }# P. i5 H
% b5 V% \/ g. X- q/ l9 i( }" J! B9 k 有人认为,只有特殊的政治生态,才能产生出“山寨记者”这样的“怪胎”。国外的德拉吉式的“公民报道者”,靠点击率带来的广告生存,基本避开了新闻生意化问题,李新德式的民间维权人的“命门”就在收费这点上,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或遵从什么样的理想,都绕不过一个钱字。
; b; Q) ~( o( t" x/ T7 w/ A; a! U/ @2 ?+ A+ ^% Q
况且,一个公民合法纳税是义务,对这样的灰色收入国家如何定位、规范?
, g& P$ x4 E- c& i4 z2 O; j$ E9 _8 e9 p6 E5 u3 c
总不能占山为寇,落草为王,“我的地盘我做主”吧。
/ a; r8 k* {1 x/ s$ s! n( L# j8 L1 h% E9 S+ L7 X
■“权当他们是山寨手机的制造商吧”
], }" D& p- P/ ~# F/ p' v# d+ x: O- f
互联网的出现为舆论监督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话语空间,“山寨记者”应运而生,并呈发展壮大趋势。据了解,2003年之前,类似“中国舆论监督网”这样的民间舆论监督网站,虽然已经不少,但基本还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真正火起来,还是在2004年,李新德闹出“下跪副市长”的动静之后。
6 A3 w& S" ? T" o4 Z" j; a% d9 }+ k( U
5 E5 N6 R) }: `; `( ^% c/ O 现在类似的网站,有上百家,其中活跃的除了“中国舆论监督网”,还有“中国民间监督网”、“中国百姓喉舌网”、“维权网”、“中国名记在线”、“正义反腐败网”、“拆迁维权网”等十数家。+ ]* D8 x3 D9 M: e6 z# }# L1 S+ A
V+ |# g% R5 Q. D7 i8 [ 他们之间有时互相利用,有时互相中伤,互称对方是“网络流氓”,在外人看来几乎乱成一锅粥。
) {: ~+ n0 h# j$ Z4 D! o! j* v& m( O+ Y3 u
但他们的坚强存在,客观上“刺激”了传统媒体的发展,让新闻正规军意识到这些没有体制约束的“草寇”,打着反腐、维权的大旗四处招摇。
J$ v5 [. [2 W" M) X- F# w+ {8 H H
传统舆论监督运行不畅,而公众表达民意需要监督的愿望强烈,民间网站给他们开了个说话的口子,当然,前提是网络平台在技术和理论上提供了这种可能。9 Y- p- ~( c& `2 @
" G7 F# s, x* P6 j5 `" s
0 h! o# H) q+ V+ ?# `- L: l+ u _: l# W/ H1 x/ E7 ^8 O
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关于“下跪副市长”的报道。+ K0 J5 r- o) d. S+ I1 X/ h
0 G* G" |. p, t) j 有报道称,在李新德之前,央视《新闻调查》接到举报后,曾派出记者进行了详细调查,但节目最终未能公开播出。原因是调查的记者给央视出了个很大的难题:媒体有没有权力对高级官员的刑事犯罪进行监督?“我们究竟是媒体还是公安机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就这样,片子经过了几次审查,最终被毙,而其他先李新德介入的媒体,也因种种原因,功亏一篑。
9 i: O8 l) j& T& p8 R4 E7 u9 A3 d6 \; h& e
这个个案,暴露了传统媒体的体制弊端,也道出了民间舆论监督的生猛优势,光脚不怕穿鞋的,一个人手里拎着个“网站”,就把这事捅出去了。5 D2 r- r( P, }* t4 n
; G( {# u8 y$ W7 |& W# {- @, c 阿里巴巴网络专家高丙田告诉记者,社会进步体现在社会的宽容,在看待李新德们的问题上,最能反映政治开明和民意释放。" V) b- P! e5 [( s. @& f5 N
( p2 M1 V2 _% j9 r D6 r 高丙田认为,2006年“两会”记者会上,温总理说的那段话,让人感到温暖、贴心,总理说:“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但同时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这应该成为我们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态,给这些人一些宽容和出口,影响不了社会的稳定大局,相反还利于社会和谐。
0 z2 f. p- h8 r& c/ t& x; q. b. C6 _( t; Q
当然,他也认为,目前民间舆论监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必须的约束和行业自律要有,但没必要苛求。权当他们是山寨手机的制造商,这么一想,问题就简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