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第一春的4月27日,北京大学举行了“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北大高中层领导何芳川、袁行霈、厉以宁、朱苏力、程郁缀等教授,围绕文科学术精品、学术创新、学术批评、学风建设等时下重大的热点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分子,我读了他们的发言之后,有一种热血沸腾和面临巨大挑战的感觉。毋庸否认,北大诸位先生的讲话,确实很鼓舞人心,很让人激动。他们的讲话,让我们看到北大文科重振雄风还是有希望的。
6 g9 ^/ ~ k6 R# H9 {3 r: e' G C2 E' ]& t& G
( ^# w, l3 [. @* M/ Q. U
(一)4 ~- U9 i' a1 `
1 _0 x8 O8 S ]
; k6 Y+ ]! P% j% P 之所以说北大文科是有希望的,主要基于如下理由: ! E' z9 T: s1 ~1 z& V& i8 G' z
+ Z, q+ q3 M" l) @
第一,北大高中层领导对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有着准确的把握。 ) u. c, I, \) k4 q, T
5 D* o% R1 E, |% x' [ 北大领导层清醒地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同时也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界。”(何芳川讲话)在开放的、竞争的世界,对于学术重镇北大来说,不出学术精品,非但不能走向世界,且也无以立足。显然,北大领导层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某种生存危机,感受到了来自外部世界的巨大挑战。有了危机感,就有了奋发进取的动力。 & d+ B& `5 G! Z8 w5 h: S5 i& z
' N) e4 |' a' [5 @
北大领导层也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整个社会将“经历某种结构性的震撼与变革”,将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历史巨变。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将面临目前还无法估量的巨大挑战与机遇(何芳川讲话)。
5 I3 g! R- n) P: O! \' j1 S7 U5 l# j$ ?/ _
正是为了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北大领导层审时度势,吹响了嘹亮的号角:“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 % f9 x5 p8 ]' H' B$ ~% Y
4 C4 a" v6 |8 B0 v/ y1 s! ? 第二,北大领导层对国内学术界的现状有着深刻的洞察。
# P1 i0 U7 s" n! j. i8 y* v
2 C) R6 O6 n9 G4 ~) v6 p 对于国内学术界的现状,北大领导层敢于承认:游荡着“一种浮躁之症”。“赝品之风,早离青萍之末;平庸之气,也正侵蚀精华。”(何芳川讲话)许多假冒伪劣的产品堂而皇之地进入学术界,各种媒体揭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抄袭”、“粗制滥造”、“学术腐败”等学术事件也并非言过其实(朱苏力讲话)。应该说,这种认识是切合实际的。
$ P! x; E h( D2 L
( B+ |+ }& I* f 也许,对于北大领导的这些言辞,人们不会感到陌生。但是,从自诩为学术“领头羊”的北京大学的高层领导口中说出,实难能可贵。而且,其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我认为将是非同一般的。它至少表明,北大已准备加入到反对形形色色的学术腐败现象的斗争行列了。有了北大的加盟,一直由少数人微言轻的学者苦苦支撑的学术打假、学术反腐斗争,势必将逐渐汇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洪流。在学术反腐斗争的征途中,有了北京大学这一榜样的力量,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特别是那些像北京大学一样已有学术丑闻被有关媒体揭露出来、而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高峰攀登的高等院校——继起效仿。如是,少数人的学术反腐事业将发展成为国内学术界全体学者踊跃参加的群体性事业。 ' O6 K7 G" p! m" l9 R! F9 ?
, K9 ?9 s4 e" w7 t$ ^( n! D 第三,在北大领导层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Y6 Z4 m" |4 E) K" w8 t' h
; N3 Y" i" E- Q
这一点在厉以宁先生的讲话中体现得尤其充分。厉以宁先生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国家最高领导层的决策、特别是“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且也是可以出精品的。从这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学术为济世之器、以学术为为政之道的优秀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者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而进行本学科的研究的。具体地说,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为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国家的利益,而孜孜不倦地探索、分析。……有了社会责任感,研究者就勇于探求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会治学严谨,认真进行研究工作。”(厉以宁讲话)在北大领导层的身上,为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国家的利益而进行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大理论与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而进行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意识,是多么鲜明,多么自觉,多么强烈! 4 Q: v3 `5 H" `6 e# N
. y2 U; o; P) Z- A& H, ~
第四,北大领导层对于文科学术精品生产之难有一定的认识。 5 F3 h6 I) A- b$ N. l
1 _# p8 \% T% h, p6 R" m( ]
北大领导层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出精品之难是有一定的认识的。他们认识到了:文科要出精品,必须遏制不良学风;必须开展严格的学术批评(朱苏力讲话);必须“注意树立学术的气象和学者的风范”;研究者必须“对学问十分虔诚,一丝不苟”,胸襟博大,品德清高,“潜心学问,坚持真理,堂堂正正”(袁行霈)。他们更认识到了:“同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研究有自身的特殊性,有自身的规律”,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出精品,不仅需要有经费的投入,“最重要的投入是研究者智慧的投入”;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基础训练,必须注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要不断学习”(厉以宁)。一言以蔽之,文科要出精品,研究者需要有沉潜的工夫,需要有坐冷板凳的敬业精神。 5 z9 y* \; B6 v; f2 Z9 l* r/ r( a
* L r9 |6 ?1 s) i" d9 h% Q; W9 R5 Y# r 6 Y( {8 ]" S( K
(二)
7 n$ F$ n1 s! x) W/ l5 ~5 }5 Q! D5 F8 s. Y
/ X! C, t% w% U, O4 H$ m0 v% i 但是,在激动之后,我还是看不出北大文科精品的希望究竟有多大。如果说我对北大文科希望有多大,那么可能对北大文科的失望也就有多大。
! w) K- Z" f6 E: Z* W" j4 L0 [" n Z- b- V7 E! f
第一,北大领导层的讲话,浸透于其中的依然是学术的功利性,而且不乏浮躁的气息。
5 V0 D5 _$ l! X, N( b1 a6 y
. {! N/ `% ?; v- U V 在一篇史学评论文章中,我曾经说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产品,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模式,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甚至大规模批量生产。它必须经过研究者相当的知识储备、理论酝酿、方法论的创新等,才能生产出来。文科精品的生产尤其如此。一件学术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它是否就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精品,不可能是一次学术评奖活动或发表该学术产品的刊物的等级可以一锤定音的,而是必须经过社会实践、历史实践反复验证方可定谳的。如果说文科精品是芳香宜人的美酒佳酿,那么研究者就如同是酿酒师。对于那些必须存放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成为极品的佳酿,酿酒师是品尝不到自己亲手酿造出来的美酒的。同理,文科学术精品的生产者,如果他/她的学术产品最终被证明是一件精品,那么很可能是在他/她见马克思之后。但是,北大的领导层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和清醒的认识。 8 Z( T4 [/ z7 K2 A1 j
$ G1 X' g, m$ V. s m% [" H “春种秋收”之说即是明证。四月份种下精品意识,便指望几个月后的秋天就能有“最前沿的科研收获”,这不显然是操之过急吗?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北大的领导似乎是在用两张嘴说话。一张嘴说:“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做学问”(何芳川讲话),“学风不严谨,浮躁,急于求成,是出不了精品的”(厉以宁讲话);另一张嘴却在说:“到了今年秋天”,北大“将要举办大规模的‘北大文科论坛’,交流近年来我校(北大)文科最前沿的科研收获”,“还将举办‘北大文科成果展’,检阅全校各院系的科研成果”(何芳川讲话。从有关报道中可以获知,北大社科部的有关领导也谈到了“北大文科论坛”的举措)。用这种依然极其浮躁的心态来搞北大文科精品工程,其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是颇让人怀疑的。
' B# _# L( @' i* X6 R
' C0 u, E" j7 ^% {+ |* }3 Q' w P 第二,对于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现象,北大领导层只是满足于口头上的挞伐,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措。
. t, f# D% H: d$ X; d+ X X! }; _# X' C5 e
北大决非学术界绝无仅有的一块净土。从有关媒体报道可知,北大同样有不少学术丑闻,。但是,无论是北大诸领导的讲话,还是关于这次誓师大会的新闻报道,我们看不到北大对学界窃贼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严惩措施。如果北大文科真正想出精品,那么,在“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如此重要的大会上,就应拿出杀一儆百的决心和“知耻而后勇”的勇气,当众宣布对已经揭露出来的北大学术匪盗执行严惩。如是,不仅可以对北大文科全体教师,甚至于对全国文科教师都将起巨大的震慑作用;不仅可以让人看到北大文科确实是大有希望的,而且可以让人看到北大人反对学术腐败的真正决心。也惟有如此,北大文科才可自称是全国文科的“领头羊”,也才能成为“领头羊”。如果说容忍学术腐败分子体现了北大学者“不攻人短”的“大家风范”,那么打造北大文科精品到头来只能是一句漂亮的空话而已。
$ K, B8 R+ G! }
& m, w A y! G$ G. M 惟有对形形色色的学术腐败分子实行严厉的惩治措施,才能使学术界的投机取巧之徒、抄袭剽窃之辈无机可乘,无迹可遁。亦惟其如此,才能整肃学术风气,严格学术纪律;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也才真正有希望。 / V7 V+ M+ j9 }( |5 X' j8 O# k
7 O7 E: Z) ?' T0 }. [& a) F$ M: ] 第三,对于如何产出北大文科精品,北大领导层好像没有什么有效的新举措。 / S% o' Z! [: t' N+ T
0 V, n& E& \5 ^! y0 T9 e( V5 L
读北大诸位先生的讲话,我没有看到有什么实质性的施政方案,来推动北大文科多生产学术精品。“达敏”先生的报道《“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侧记》,提到了社会科学部领导在讲话中举出的三项举措:“一是组织秋季文科论坛。二是加强学术规范。三是加大表彰力度。”除了第二条外,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如果北大文科依然依靠多拿项目、多设奖励、“加大表彰力度”,诸如此类已经被实践证明不仅不能推动学术健康发展、相反有害于学术进步的举措,来推动北大文科精品的“生产”,那么北大文科还是没有多少希望可言的。
1 x8 H- {! \. F: C, s- `( B, N& Z/ K+ `
% Q% q, v+ t/ h; n+ m& ] 为“将精品意识落到实处”,北大领导提出了“金牌战略”、“亮点工程”的文科学科建设思路。这不由使我联想到一些政府官员的施政行为。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在自己的任内做出“辉煌政绩”,大搞短平快甚至立竿见影的建设项目。例如,今天拓宽一条街道,明天拆毁一片房屋,后天新建一片商品房,以致有的市领导被百姓戏谑为“拆迁市长”。因为拆迁这项工程,最能显示领导的“政绩”,收效也最快,尤其是可以假“为人民谋福利”之美名。一个具体的事例是:某省负责电信事业的领导风风火火扬言要建成全国最大的宽带网,春节期间敷设宽带网线路管道的工人顶着寒风大雪干活,新闻媒体也大事宣传。如此一来,这位领导“政绩”便有了,政治资本捞足了,于是乎,升迁到北京做官去了。而该省的宽带网只留下楼道里空空如也的线路管道,三月底建成“全国最大的宽带网”的诺言,只有到猴年马月才能建成了。结果,该省网民们空欢喜一场。 ; C& w9 D: `; E `
# G1 x+ m/ L1 [, R1 Z H6 ` 北大领导的“金牌战略”、“亮点工程”,我不知道“金牌”、“亮点”是如何界定的,更不知道这“亮点工程”是否果真就能产出文科精品。我只知道,从我所从事的历史学来说,那些被历史实践证明是名山之作的史学精品,并不是一诞生就以“精品”身份示人的,而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才为后人认定的。留传到今天的史学精品,没有一件是什么“战略”、什么“工程”打造出来的。在学术大师辈出的二十世纪前半期,似乎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几乎每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都制定有某某学术发展战略或工程的。因此,所谓“某某战略”、“某某工程”,实类似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施政行为,只图领导有“政绩”,不管百姓无端受折腾。如果北大领导寄望于这些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花架子举措,那么可以预测:北大文科精品只是一场美丽的梦。 6 g1 P! ]) T! w' O
, h1 T; G. b; w& [; X8 ] 我并非北大学子,更非“北大人”,以上言论大可看作是“淡炒萝卜咸炒心”之作。但北大有我大学的校友,更有我钦佩的学者。所以,我真诚希望北大成为中国文科精品如泉一般涌出的圣地,希望北大文科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文科“领头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