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8 K5 y, a( B' W! T# r
- a+ U& |+ P, k 地沟油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通常指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潲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通常包括狭义的地沟油(从下水道、地沟里掏出来的废油)和潲水油。" f! N: f0 Y% ^6 U8 y
7 w8 j. s8 o! Z1 z+ n0 B. [; u , d! H, l/ l* K3 s; F2 T+ k
( O/ h/ N( H0 {9 ^
" D6 Q7 M2 J+ j) V8 ^/ M& A1 E' ?) \5 K. P# u8 V }
暗访中,一名“全副武装”的捞油工与记者擦身而过( n7 S/ f) J1 j5 `) u' c, P3 k C
1 }3 u0 f! r; [2 s : X8 s6 `/ G( Z
, F+ ^9 O/ V1 r4 \6 M$ Z# w; |% l2 ~
( [: l/ Z# t2 h; C: B$ s5 {
: C+ Q" t1 P9 i D& S
( Q6 `7 Q+ Y7 k+ V/ B5 g4 S+ q/ ~& Z5 j. b, E$ z. U. Y) k! f6 J
2 r+ L @3 q) Y3 }! _1 Z7 z/ T 长沙地沟油流向大调查) x$ K% G: r! n! Z( `
5 O. O7 ^; y8 n! a+ F! R# y
不久前,成都13家火锅店被曝使用地沟油后,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又在媒体表示,全国每年约有200吨-300吨地沟油回流餐桌。一向不为人注意的地沟油随即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4 Y2 p& m5 F0 L7 p) y6 k$ E
5 h) m: W$ w3 j: _# m+ N9 U6 l
近日,《法制周报》记者对长沙地沟油的基本流向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全景式明查暗访,发现在全国普遍存在的地沟油回流餐桌和疑似流向植物油生产企业等问题,在长沙亦同样存在。更怵目惊心的是,在业内人士的协助下,记者暗访所看到的疑似地沟油黑加工点,遍布长沙五个城区的近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长沙日均产生20吨左右的地沟油中,有10吨被疑流向了黑加工点”。* X+ L& r+ H# d+ c9 Z3 W- J) x
; r9 A. W, Q# m v4 g% c# S 夜色中特殊的“捞油工”, ~5 @9 R/ P: T! v/ Q
5 d1 N" R$ m; k' G% Z5 Z/ { 2010年4月18日,阴雨,长沙街头沉浸在薄薄的雨雾中。晚上9时许,40岁的李明(化名)开着面包车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捞地沟油。隶属于湖南省再生资源公司总废油回收分公司的李明,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签约酒店打烊以后,到指定的地点收捞一天积聚下来的地沟油。他和很多“捞油工”一样每天昼伏夜出。3 a3 }0 l+ a* ]" c; A
+ g7 A$ F$ Q9 e2 y 每天入夜,一群来自偏远乡村的农民工都会往来穿梭在长沙城区各大酒店,将原本要流向下水道的地沟油等餐饮垃圾,一点点地捞起来带到回收点。十年前,这个行业刚兴起时,由于打捞地沟油既能有效地清理下水道,又起到了废物利用作用,“捞油工”曾被誉为“城市血管”的清道夫。
4 f4 M! D, E S. V( k; F8 R1 o# U0 V- ?- z
入行近十年的李明,对当时媒体的报道记忆犹新,但他现在似乎已经很难找到来自社会的这种认可了,“主要是一些不法经营者,破坏了这个行业的规矩”,李明告诉记者,现在,办理了正规经营手续的地沟油回收企业很少,像他这样有正规单位捞油工,全市仅有几十人,而全长沙城的“非正规”捞油工,“少说都有五六百。”
& K" Q- h/ K" b
1 o% C3 s) E+ p/ s- l# q; x$ z% a “由于回收地沟油有可观的利润,两三个人合伙在一起就可以开一个作坊”,李明说,现在很多捞油工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一边捞油,一边经营黑加工点。(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就在这时,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从酒店前面经过驶向不远处的夜宵一条街,自行车的两边各挂着一个大铁桶,铁桶里放着三样捞油工具。李明说,“这个人,我每天都看见他,,他们的加工点在黎托和浏阳河那边。”
$ w4 p% s0 P5 ^; f* W& }% t7 r# W) b
“其实,要区分我们和他们,也很容易。”李明说,“正规的捞油工,大都只回收大中型酒店的地沟油,每年年初,我们公司都会和相关酒店签订回收合同,所以我们收油是光明正大的;而那些替黑作坊收油的人,由于不可能与酒店签订回收合同,只能去一些管理不严的小酒店、盒饭店或夜宵摊,偷偷摸摸地收油。”
1 R. ~ ?0 W8 t! c4 x6 I
5 O6 v) ]3 N3 Z& p “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由于我们签约的这些酒店,每天地沟油量比较大,仅用自行车是装不下的,所以我们都会自备一个面包车,而‘游击队’们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或三轮摩托车收油。”李明说。* }" S, ?) n6 p5 Q
3 N& m" V+ d9 W0 L- q0 S- L& P5 E 半数地沟油疑流向了非正常加工点( Z% Y& n1 l) R4 D5 R3 N
% `8 w* i; N# p4 i 作为餐饮垃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沟油和潲水油是一对孪生姐妹,近年来均成为一些人获取暴利的重要“资源”。根据湖南省再生资源总公司废油回收分公司(以下简称废油回收公司)的调查和测算,“长沙市每天形成的潲水大约为2000吨-3000吨,可提炼潲水油100吨左右;全市各酒店日均形成的地沟油估计在20吨左右,一个月下来不会低于600吨。”长沙某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潲水油主要流向养殖场、油脂厂、化工厂,还有少数通过非法渠道流向餐桌;长沙日均产生20吨左右的地沟油中,有10吨被疑流向非正常加工点。+ r+ y0 X# `) {) ~4 Q. `. T, O
) _9 X) Y) w! V* L' Y9 [) _$ `; f 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自己在酒店宾馆大快朵颐之后,还会“产生”出如此巨大的“资源”,而这个一向不被人注意的巨大资源,正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地带,成为一个城市无法绕过的管理难题。' N M5 {: a4 _% e0 ?8 v
" u" D3 K z0 ]3 I, b
“潲水油和地沟油的回收程序有所不同,流向也有一定的区别,但令老百姓担忧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粗加工提炼后的这两种餐饮垃圾,最终都有可能直接回流到餐桌,或变身之后再回流到餐桌。”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法制周报》记者说,潲水油一般由养殖户,直接到酒店回收,拉回家后经过3小时的高温煮沸,将潲水油和潲水渣分离开来。前者由专门收购潲水油的人买走,后者则作为猪饲料。而地沟油则直接由“经营者”用各种容器烧煮后,在去掉漂浮物等渣子,通过油水分离灌装出售。
" K( t; [9 ~( I( P+ m; j
* U8 ]' C$ T1 ~5 }) q* y1 U “我估计,目前分布在长沙市近郊的养猪专业户,最少也有1万户。”一位多年从事生猪生意的经营者笑着说,“可以说,城里人几乎都吃过潲水猪。”4 `$ j2 n2 @* Q+ W3 j" J4 t0 B
) c" L0 Y$ v. ]/ U# ]
《法制周报》记者在岳麓区王家湾附近暗访时发现,一个小区域就分布着20多家养猪场。+ }! [# ^# V$ \. D0 a r- J
) ~0 }5 n4 U4 N/ q 一个公开的事实是,养殖户不仅能从养猪中得到收益,作为副产品的潲水油,也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其收购价格甚至与市场上汽柴油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曾经收过潲水油的李明说,金融危机时期,潲水油价格大跌,猪价也不高,很多养殖户辛苦一年下来,甚至还要亏本。$ e9 g! k/ C I
- t' @, i* N, Q0 e 随着市场汽柴油市场的回暖,潲水油价格从今年年初以来节节攀升,现在已经上涨到每吨3500元—4000元/吨。
& `/ J2 S3 g4 K% Y5 l, o8 p+ V8 r8 d1 ^: e
疑似黑作坊遍布城郊结合部2 o/ o* S/ C5 q* t
: d1 B- }- g( E* u& [6 M' f2 P4 ~ 湖南省再生资源公司废油回收公司负责人刘胜兵告诉《法制周报》记者,潲水油回流餐桌,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过报道,主要是因为它的二次流向,没有得到严格的监控,而地沟油,在第一次流向时,如果进入了黑作坊,受利益驱动,他们生产出来的半成品完全有可能卖给那些黑心企业,被进一步精炼加工提纯后,回流到餐桌。
1 S' ^( w. r5 k# s7 B) _( j
2 E- W" [: I! { “严格控制地沟油的第一次流向,是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惟一途径”,刘胜兵指称,按照企业了解到的情况,目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地沟油原料流向了没有正规经营资格的黑作坊。3 q& k+ p0 U% Q5 w6 ]: l% v! |
' R7 A, R- n; ?
刘胜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长沙市的酒店每天形成的地沟油总量估计在20吨左右,全市拥有正规回收资质的企业现在只有两三家,我们的规模算是最大的,但我们每天的回收量不到5吨,如果算上其他几家正规企业所回收的一部分,估计进入正规回收途径的一共也就在10吨上下,至少还有10吨可能流向了黑作坊。”
' a" n. [: y" ^& j, n3 ^
: L7 ]% v0 W' O3 c2 t0 [7 [$ I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法制周报》记者发现,疑似地沟油黑作坊在长沙市5个城区都有分布。这些疑似黑作坊的共同特点是,大都地处比较偏僻的城郊结合部,暗藏在居民区,进入路段没有任何标志,加工设备简单:50只-100只铁油桶,几个炼油的炉子,“生产”环境异常恶劣,到处都是霉变的黑色沉淀物等等。
I0 N& _! X- k) r! B
* [! F: H1 Q' s2 j! P0 e
0 V3 w" k( G" o5 R5 `8 W' e0 Q+ J* y/ T
据了解,目前在长沙经营无证地沟油加工的人,主要来自3个地方,其一是来自湖南益阳、宁乡等地的农民工;其二是来自重庆万县等地,第三部分来自河南,他们大都有各自的地盘,同乡之间互相联系,外省的一般不来往。, c. Z& U5 z- J! Y9 ?1 [
$ N) v( _" A! z3 N5 M/ | “这些黑作坊,非常灵活,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搬到其他地方继续生产。”在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西龙村合胜村暗访时,当地一村民向《法制周报》记者介绍,3年前,这里有很多地沟油加工作坊,但后来陆续搬走了,“但肯定不会关门,很可能换了个地方在继续做。”3 ?/ c' w5 D2 ~" m
7 f7 p/ Y( u9 ^5 G' v) ]
据不完全调查和知情人士的举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分布在天心区黑石铺镇(1家)、岳麓区(2家)、芙蓉区(浏阳河边1家)、雨花区(12家)、开福区捞刀河镇(1家)及长沙县(2家)的18家疑似地沟油黑作坊。7 Q9 U @, r, D5 ?1 Y$ z+ h* x3 J
6 q" ?; P: b: X% |* @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朱春先见习记者王城长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