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权遭遇三大盲点
顾客就是上帝,如今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这句话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在作为高端消费品的汽车及其附属行业内,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事情依然屡见不鲜。盲点一:举证难,鉴定更难STRONG>
一位车主驾驶某品牌越野车在时速50多公里时,左转弯翻车造成左胳膊截肢。她为举证花费了大量财力、精力,均无法证明是汽车质量问题而导致了这次事故,直到从网上查询才得知在美国进行的这种车型试验中,发现存在设计缺陷,她才得到有力证据。
按说,车辆出现问题,消费者应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举证难”是消费者面对的第一道坎。由于汽车系统的复杂性,许多消费者缺乏汽车消费的专业知识,有的甚至根本不懂车,所以,无法像分辨其他商品一样对其有个基本评判。因此,维权困难也就不奇怪了。
发生车祸后,即便行车的所有操作都是正常的,也很难举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明是由车辆的本身原因造成的。而如果消费者车辆的一个部件因为损坏刚修理过,但由于修理单位以次充好而造成交通事故,那消费者就必须证明两点,即首先证明在该单位修理过,其次证明造成此次事故是因为修理质量问题。而事实上,拿出修理单据对消费者来说不是难事,而证明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车辆问题却非常困难。因此,这样的举证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难以操作。
而与举证相比,汽车质量问题的鉴定更让消费者头疼。一旦消费者和厂商较起真来,鉴定汽车质量的好坏,就变成了一个难题。厂商说的很有道理:要检测,可以一起到权威部门去;而鉴定部门也有难处:厂商得提供真品的样本或者数据才好鉴定。消费者则说,如果这个产品是很多年前生产的,消费者已经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同款新车,就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样品,而厂商提供的样品和数据又是否能够真实客观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难题使汽车质量纠纷的解决在这一关就卡住了。
盲点二:权责不清 难有结果STRONG>
郭先生花68万元购买了英国某公司生产的一辆豪华汽车。该车行驶到4089公里时,在正常驾驶情况下,转向拉杆突然脱落,汽车行驶方向失去控制。他将销售该车的上海某公司告上法庭。被告却认为,公司不该是本案第一被告,原告不能把生产者扔在一边,只告销售商。
然而,如果起诉作为生产者的英国某公司,要通过外交部送达法律文书,开庭的时间起码要推后一年。
此案说明消费者、销售商、生产厂家三者之间在商业行为的过程中,责、权、利往往不明确。现行的相关法律虽然有些规定,但实际操作起来存在困难。所以,很容易造成各方互相推诿,将问题踢来踢去,而消费者最终投诉无门。
而进口汽车更是涉及跨国诉讼,其中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非常大,车主一定要有耐心。因为让一家外国公司知道中国有一位用户在起诉他,通过外交途径最短时间也要半年,这还只是让对方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至于何时有结果,只能耐心等待。
盲点三:法律法规a>缺失STRONG>
张先生在是2003年买的轿车,第三天就发现门打不开了,他到特约维修站修好后没多久,接着差速器、里程表也坏了,又去修。后来又换了变速器总成、后桥总成、消声器总成,还有传动轴。从买车到现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他跑了很多次维修站,而从家到维修站往返需要30公里。有时厂家的配件迟迟不到,最短等了20多天,最长等过两个月,他现在一提起修车心就烦。更何况,如果这辆车在半道上出现刹车失灵、抛锚,发生交通事故,责任由谁来负?他不想再修了,想退车。
汽车销售处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如果国家明文规定如家电有三包规定,按照国家的法规来执行,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就按照相互约定,实际上也就是保修手册来执行“三包”规定。那厂方的“三包”又是怎么规定的呢?包退:在7天之内,如果汽车出现重大的质量问题(如大梁断裂、转向失灵、刹车抱死等)。包换:在15天之内,如果汽车出现了重大的质量问题。张先生认为,按照厂家的“三包”规定,退车的条件太苛刻了,如果符合这样的退车规定,那肯定是要出大事了。
汽车消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a>滞后和缺失是造成像张先生这样的消费者维权艰辛的重要原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