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义的路上[转载]
在法学界,刑事诉讼法素有“小宪法”之称。一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水平直接反映了该国在人权保护上的力度,也从根本上表现出其法治发展的实质水准。正因为此,任何一个尊奉法治价值的国家都将如何完善自身刑事诉讼法律系统视作学术界与实务界必须薪火相传的重要部分。进入新世纪已经快到第一个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更是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把我国社会主义宪法中对人权的殷切关注切实地反映到现实刑事诉讼立法当中,将会成为考验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重大课题。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著,是见证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发展和现状的学术作品集,也正是反映了作者陈卫东教授在中国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建设之路上所进行的探索、思考与贡献。其中,第一卷为刑事诉讼基本理论和司法制度前沿理论研究。在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研究部分,作者在充分吸收法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课题以及在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地阐述;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思路、刑事诉讼中司法资源配置和刑事司法政策以及司法权、检察权、警察权、辩护权和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论和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透彻的解释和评价。另外,作者大胆地主张,将那些为西方国家所广泛接受的不少新诉讼理念,如:司法控制、侦检一体、繁简分流等引入到中国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的建设中来,这肯定会遭受到“国情论者”的质疑,但,这也恰恰是与作者独到的思考相伴而生的一种探索的风险。
有一点显然可以肯定,第一卷的这种篇章结构安排不仅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和全面掌握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和我国司法制度的运作机理,也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洞察力。事实上,中国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已经充分说明,如果仅仅关注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和完善,而不关注中国刑事司法制度整体框架的改革,不仅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极为不利,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目前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能够确保刑事诉讼法真正得到有效实施。
作者在第二卷中,以刑事程序的正当化为视角,主要讨论了中国刑事诉讼程序改革的诸多前沿问题。作者以正当程序为基本品格,以刑事诉讼现代化为基本视角,运用了历史分析、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等诸多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从它们与司法制度的紧密和紧张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理论基础及其重构、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机理、公诉方式、庭前审查程序以及第一审程序、普通救济程序和再审程序涉及到的诸如控审不分、二审全面审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反思和条分缕析的梳理。
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中,作者由于对中国司法实践有着细致入微的了解,因而清晰地勾勒出现行刑事诉讼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情况和它们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就中国刑事诉讼程序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至少在笔者看来有些可行性的改革建议。另外,第二卷还对近年来一些受人瞩目的法律事件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评论。如“黄碟案”、“刘涌案”、“法官谋杀院长案”等,充分显示出了一个法律学人对司法现实的关注。
如今,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已经列入立法规划,有关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研究活动,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陈卫东教授的《程序正义之路》一书,或许既可以起到他在出版本书时可能未必期待的为立法提供参考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一个隐喻作用———在人权保障已经入宪的前提下,未来中国必然会将程序正义在刑事诉讼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进一步贯彻作为方向和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
其实,陈卫东教授近二十年来所苦苦思索、孜孜以求乃至奔走呼号的不也是为了通向“程序正义之路”吗?
现在,一切都在路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