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康乃馨 发表于 2008-1-31 13:54:35

袁征:建设性批判与制度创新——读《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

(本文原载《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已获刊物授权)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的选举制度,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2000年美国大选僵局的出现,更是引发了许多思考和讨论。近期,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心树先生出版了新著《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一  这部论著共18章,作者运用统计学(计量学)原理和心理学的分析范式,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人读来耳目一新,有助于读者对各种选举困境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书中,作者将各种选举结果分为“善局”和“难局”两大类。所谓“善局”,当然就是理想的结局,即通过现有的选举制度顺利地选举出所需要的人选。而“难局”则是指选举陷入了困境,包括所谓“无法局”、“违法局”、“僵局”或“困局”等多种“难局”。  在僵局之下,作者又根据具体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平手、争议(误差)、散票和集票四种;困局则被分成了河蚌困局、中人困局、通吃困局、预选困局、差比困局、余数困局、误差困局、财力困局和顺序困局九种局面。为了透彻分析和解释这些困境的出现,作者纵横古今,进行比较研究,应用了以往许多经典的选举案例,涉及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台湾、韩国、法国、南联盟、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马耳他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显示了作者知识的广博。  基于对各种“难局”的分析,本书在结尾处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宪政改革的建议。作者明确指出,由于这些建议是建立在一般的人类(甚至动物)心理分析和数学概率分析的基础上,所以这些建议应当“适用于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当然,作者也特别强调,这些建议是作为宪政改革的长远目标而提出的,绝不等于实际可操作的过程方案,因为过程方案是必须考虑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现有法律、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作为政治学者,赵先生对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选举制度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  关于2000年美国大选,作者认为,“选举僵局和困局中的许多现象与人类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竞争心理和平等心理有关,与普遍的概率现象有关。”换句话说,2000年美国大选中出现的“难局”并不是美国选举制度下所特有的,也完全可能在其他国家发生。2000年美国大选出现“难局”一方面固然暴露了美国选举制度的弊病,但也应当看到,美国社会并没有发生诉诸于法律程序之外的争夺,虽然双方一度争执不下,却还是在寻求体制内的解决方式,而不是诉诸于暴力,也没有给社会带来振荡,这恰恰表明了美国西方民主制度的成熟性。作者指出,“美国的选举制度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这个制度同时具有自我修正的动力、能量和灵活性,使它能在总的趋势上比较稳定地不断进步”。应当说,作者的这些结论是冷静而客观的。  书中,作者对于选举中的“人人平等”原则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尽管“人人平等”的思想已经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但是其具体而精细的含义,在许多西方学者的笔下和政治家的口中还存在许多模糊、笼统、歧义甚至是自相矛盾之处,因而有必要对这一原则在选举中的体现进行明确而深入的界定。在作者看来,“人人有投票权”的原则下还要必须保证“人人票力平等”,而“人人有被选举权”的原则下则要保证“人人当选机会平等”。  作者在分析和总结西方社会负面教训的同时,还肯定了许多正面的经验,并指出了实现稳定的三大秘诀:“按既定法律办”、“法治必须分权”和“法治必须民主”。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法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作者看来,要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全社会必须达成两项共识:其一,在解决冲突时必须依据已经生效的法律,而不允许将后来通过的法律施用于过去发生的争端上;其二,当就如何解释现行法律有意见分歧时,必须服从获得事先授权的法院和法官的裁决。不仅如此,作者强调,只有“守法方能改法,改法方能守法”。尽管法律制度(包括选举制度)并不完备,存在漏洞,但要在承认和遵守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来通过法律的途径不断来改良现有制度,而非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制度问题。作者分析道,“恶”法变“良”有四部曲,即承认、遵守、运用和改善。只有首先承认和维护既有制度的权威,才能运用这个制度来改善自身。  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本书还强调了道德规范的关键作用。作者认为,法德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但实施“法治”的主体应当是政府机关,而“德治”的主体则只能是社会各界(即通过社会各界所认同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如果政府积极出面介入,以行政手段引导舆论,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  关于民众政治素质和民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常常认为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人民素质高,因而有资格享受公平合理的制度;而本国民众素质差,不能实行更好的政治制度,反之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作者认为:“一个好的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民与政治家的素质。相反,不合理的制度使得人们为了利己必须损人,人们的素质就越来越差。”因此,他主张,在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设计选举制度的目标方案的时候,决不能先期断定该国、该民族的人民素质太差而拒绝改革。相反,应当力图设计出最为合理的制度来作为本民族的长期目标方案,并为此不断努力。当然,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各个群体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作者主张,在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方案时,也应当考虑到具体的社会现实来设计出一个相对可行的过程方案。  尽管作者主要是在分析西方社会的选举制度,但从书中的论述还是能够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如同汪瀰先生在“编者前言”中所指出的,虽然赵先生去国近20年,字里行间,读者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于祖国的政治稳定、人民幸福及社会发展所寄予的关切和诚挚期望。作者毫不掩饰地在“前言”中指出,中国的选举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分析其他国家选举制度的优缺点,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设计出一个最有效、公平、合理和适用的选举制度,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施政的效率。作者还强调指出:“在设计制度、制定制度时……必须注目于制度对所有人的公平,因为公平的制度从长远看对整个社会有利,对整个民族有利,对所有人有利!”应当说,“师夷长技”和借鉴西方的经验教训,是作者著述此书的重要动机之一。二  本书的内容比较繁杂,因此全书的架构和论述的层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者在这方面明显下了一番功夫,从而使得章节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作者首先扼要介绍了美国的现行选举制度,从而给读者一个总体的轮廓。然后,就衡量选举制度的基本规范和标准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作者分别对四种僵局、九种困局进行了论述,并对僵局和困局带来的后果和造成的人类心理、统计概率、投票计量和选举制度成因及改进的措施逐一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从选举制度设计者和选举组织者的角度而言,尽管心理因素和统计概率通常难以完全掌控,但选举的计量方法和选举制度则可以改进。作者肯定了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在选举制度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  作者曾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统计学硕士学位,因而在使用统计计量学来分析政治学问题时可谓轻车熟路。书中,作者发挥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将统计学用于政治学研究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在分析选举制度,特别是其可能出现的困境时,充分运用了统计学原理,对于可能出现各种状况的概率进行了详尽的计算分析,从而清楚地论述了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选举困境,并进而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和步骤。这种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文笔流畅,深入浅出,甚至不乏诙谐,可读性较强。或许这与赵先生曾经学过新闻、当过记者的经历有着相当的关系。  此外,本书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与正文的论述相得益彰,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插图的选配来看,作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许多是颇具代表性的珍贵历史图片。三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本书第二章“衡量选举制度的尺与秤”中,作者对于中文的“合法性”和英文的“Legitimate (Legitimacy)”作了一番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分析选举制度非常重要的一步。但同时,这又是一个在政治学界(包括国际政治)中颇有争议的问题。从古罗马时代到近代的韦伯和卢梭,再从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正统”到今天的“合法性”,作者引经据典,进行了分析,并最终认为应当以“正当性”来界定西方的“Legitimacy”一词。其实,关于“Legitimacy”一词的界定,在国内学术界也存有争议,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因而,将其界定为“正当”,还是有一定的商榷性。作者在第17章“回过头来看一看”中谈到了对付“难局”的重要性,其中有关法治的论述尤为精彩。作者强调,只有“守法方能改法,改法方能守法”,不主张动辄使用体制外手段来解决法律制度问题。实际上,这种逻辑里面就存在着一个合法性与正当性的问题,或许正好和作者界定的概念发生碰撞。制度存在漏洞,人们要将其改善和完备,自然就有其正当性。然而,如果不是在体制内诉求解决、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的话,未必就是合法的。就现代汉语的解释而言,“合法”与“正当”的涵义似乎有许多交叉重合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评定是否正当除了合法之外,还有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杠杆。“正当的”未必完全是合法的(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正当的也是合法的),而“合法的”也未必是正当的。因此,“正当性”依然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词。  读罢全书,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由于作者身居海外,对中国国内特别是学术界的研究现况了解不够。书中所引用的国内一些资料权威性不足。作者数次引用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其观点在国内也是颇有争议的。此外,从学术规范的角度上讲,本书的一些注释不太规范。  总体来看,本书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作者的研究深度,观点的新颖,知识的广博,以及流畅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睿智的思维和研究的功力。本书将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西方选举制度、特别是美国大选的理解。--------------------------------------------------------------------------------*袁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心树著:《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003-10-3

            作者/出处:中国公法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征:建设性批判与制度创新——读《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