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881|回复: 0

公捕公判大会应当禁止

[复制链接]
BEoCEpCy 发表于 2009-10-17 20: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 O' D! L8 h* C, o" }: R- p  B
7 b8 Z( {, X6 j1 A1 ^& O  目前,不时有一些关于某地司法机关举行公捕公判大会的报道见诸报端,如《邵阳公判死刑犯被罚跪》、《温州65名犯罪嫌疑人广场示众惹争议》、《山西临汾举行12·5重大瓦斯爆炸案公判大会》等。公捕公判大会是公检法机关在公众场合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进行公开逮捕、刑拘和判决的群众大会,其目的在于威慑犯罪和宣传法制。事实上,这种“杀鸡儆猴”的方式不仅不能起到遏制犯罪的作用,还有悖现代法治精神,不利于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因此,公捕公判大会应当禁绝。
& b1 A, V+ f  Q. {
5 g/ R: ~+ [; r$ E" g
  |+ U7 c9 ]+ u8 Q- K  公捕公判大会有侵犯人权之嫌; W6 N% m5 v# C2 S
  j* K. _. E; N9 b+ o. n3 F" }

8 H6 B. r# S' `" `( `* r5 J- [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人权应当平等地得到尊重和保护。《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明文规定:被告人不受任何形式的侮辱、好奇的注视或者宣传;应准穿着自己的服装。公捕公判大会将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及其“罪行”强制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下,这是对他们名誉权的一种公然侵犯和人格的公然贬损。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1988年《关于坚决制止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的通知》明确指出:务必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和有关规定,不但对死刑罪犯不准游街示众,对其他已决犯、未决犯以及一切违法的人也一律不准游街示众。这里虽禁止的是“游街示众”,但是“游街示众”和公捕公判并没有实质区别(都是“示众”),有的只是侮辱的程度的不同而已。因此,公捕公判大会不仅有侵犯人权之嫌,而且有违公正、平等、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
" x; L" J' ?/ `! H1 S5 U( A
- E' w4 R8 o# i! p# s1 A! r6 I: S
  公捕公判大会有悖“无罪推定”的原则
% ~0 G. F/ K. r- M& m/ @# y
/ v) N  S. `7 C. n) L: }. s5 w6 O4 p9 w) K5 B5 m5 w9 b) E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公捕公判大会在公众场合大张旗鼓地宣传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罪行”,在场围观的人民群众误以为他们是犯罪分子,这等于在事实上给他们定罪了。要知道,犯罪嫌疑人只是涉嫌犯罪的人,还不是犯罪分子,他完全可能是无辜的。即使是刑事被告人被公判,他也可能被二审或者再审改判为无罪。如果将无罪的人“示众”,不仅是对他的人格的侮辱,而且是对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损伤。
- }& M1 z: V1 m* k
& k% a1 p4 e+ i; W; c- l
- v& v$ u. ^6 J" B  e. l5 ]; S. e  公捕公判大会不利于对罪犯的教育和改造2 m; ~" T5 A* ]

- K8 V3 L; {4 ^/ P4 i. m. ?- a3 w# L7 F& ]" @" d. d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重刑轻民”传统法律文化,人一旦犯罪,便被贴上“罪犯”的标签,成为终身的耻辱。公捕公判大会会使犯罪分子的罪行广为人知,会使犯罪分子亲属受到羞辱,这是对他们名誉权的一种侵犯。这种侵犯很容易使犯罪分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侮辱感,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社会,不利于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不利于他们回归社会。刑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改造,预防他们重新犯罪,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公捕公判大会显然背离教育和改造的目的。' e( U) D* k, n( `& Y

! f' a4 q; ]9 |, H% ^
4 C7 i8 V6 o2 K$ D- u( k  公捕公判大会难以获得遏制犯罪的效果
# C5 A. T' [2 w) V
; f: L! S8 a# O& [* |
, B, G5 M+ H9 ~) N9 o+ o  H  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有言:“刑罚的有效性不在于刑罚的残酷性,而在于刑罚的及时性和不可避免性。” 现代犯罪学的研究已经揭示:(刑罚)威吓的程度和犯罪率的高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今中国治安形势严峻,有着复杂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时代背景。“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我们不去检讨我们社会政策中的失误和执法中的疏漏,反而将治安形势恶化的责任全部归咎于犯罪人,以“铁腕”治理犯罪,这是不公正的。司法是理性的,公捕公判大会是典型“广场司法”,会空费司法资源,使国民误以为违法犯罪的人可以侮辱,助长国民的以暴制暴的心态,不利于理性、宽容国民性格的养成,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的构建。2 O) G& J2 e. B8 e  z2 f) f

1 s, A% K$ v+ I. P
' T6 |' S3 c  e3 x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法院研究室)! [/ c; ]5 E; B5 m. H+ i+ B: C

4 a3 R5 Y& {1 {' T0 u* D0 A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6-2 21:12 , Processed in 0.0740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