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713|回复: 0

假货网络化,严重影响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复制链接]
板蓝根 发表于 2010-1-9 08: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 k$ j+ ^4 [! V8 S, b

1 l, s6 K  X8 }6 B, I  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被假冒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购平台渐成假冒伪劣产品及盗版侵权现象的重灾区,无非一个“利”字,一切假货皆为利来利往。如网络假货利益公然勾兑,则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 @2 B% E. L% n
0 Z( A# c6 X0 e
5 o' H& I' ]9 q9 \4 j
  网络信息飞速传播时代,制假和售假之所以存续并变异发展着,正是假货寻租到新的利益兑现机会。假货网络化及利益勾兑现象,反映出网购市场目前不够规范,制假造假和公然售假的利益默契勾兑现象,这才是网络假货现象的根源所在。7 |' |! r' O! }# ]+ |  d  O

; T+ g- m1 F! s7 c# i2 i3 H/ f0 X" C. h! I
  有说线下的制假造假是根源应先打,如,某网购门户平台公开称,“我们网购平台是假货的最大受害者”。此前,也有网购高管公开说道,“假货不是网络及其平台的独有问题,而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假货归罪于网上零售这种商业模式。同样,假货也不会阻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有经济学家放言,假货的盛行永远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发展有点看头时出现,无可避免。假货由线下到了网络空间,似乎均与网络平台无关,交易平台倒成了最大受害者!如假货盛行而不可避免,其不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观点极其荒谬,这经济学家在算哪家的经济账呢?; `4 H1 D0 s- Y9 \

8 Z, t/ P4 i3 ^: j' T
* q& s# W4 v$ b6 ?( A$ B( u  君不见,居高不下的网购消费投诉和频频见诸媒体的网购骗局,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有的网上卖家主体身份不明,注册审核与监督流于形式,网购消费投诉找不到对象,要求网购平台提供卖家注册信息,往往又以涉及隐私为由拒绝提供,消费者遭遇假货欺诈有的哭诉也无门,这些问题都是谁的问题呢?2009年11月以来,网络打假的各方观点也频频见诸媒体,网络打假之争高潮迭起,甚至于互相指责扯谈。唯独鲜见网购消费者的声音,或在所谓的打假争议中被代表了。
( M9 p1 K/ m0 m6 l+ b* F4 B
. r+ V; K% _6 `) [  L, J. W* E4 d2 C3 ^3 P
  网购消费者是无奈的,有意买假或无意买假并不是假货问题的根源,更不是网购市场的必然产物。如能打掉假货赖于生存的空间机会,使制假售假的灰色利益链失去生存的土壤,即便让其制假造假,也不会得不偿失地去追逐。忽视制假售假利益的公然勾兑,则更多的假货就跟随而上。制假造假责任归制假造假者的,网店售假归售假者的责任,网购平台对注册的审查审核及监督监管,自有其应担的责任义务。把好网货门槛,拒绝假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是网店经营者和网购平台应当履行的责任义务。9 K2 ^# S7 \8 y9 o3 v& N$ Y8 @7 P

2 L, Y: z; R& X' Y6 A' I9 y1 o, P! q' k5 d, V" d
  面对网购的海量信息,消费者应有必要的辨假防骗意识,但期望消费者成为“专家”极不现实。网购平台应当守法经营,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并在接受政府监督,同时也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如,加强注册门槛的审核监督和管理。对于产品的信息发布,尤其对许可经营行业的产品信息发布,应当依法审核网店主体的许可经营资质,全网引导网店经营者守法自律。网购平台在日常运营管理中,注意依靠网商及网购消费者互动监督,并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途径,提升客服接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发现假货存在,网购平台也该照打不误,而不至于被时常质疑“玩太极”,甚至打假被指假打。
' H* |: K1 W  ^7 A9 M3 P3 u3 S, {" A
' C. c4 I' h0 d3 z- q% x8 D+ X  [. O( S
  制假造假和售假应同时打。对于来自民间的网络打假,应给予引导并支持,想打哪就打哪而非出师未捷就苛求这或那的。如同经济发展一样,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来规范,关键是科学把握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问题。网购需要发展,但也需要健康发展。对于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假货及侵权盗版现象,无论线下还是线上,一经发现或接受投诉举报,即应追打,假货随时随地出现,就随时随地依法照打。6 @1 H2 @+ }" X* Q$ a6 g* c4 e
- M% W. F# j0 d2 M1 a; @
$ B2 H3 w4 t1 g6 I. G  y- v+ Q
  政府、社会的、行业的、企业及民间的站位不同,但均应善待网购消费者,打击假货是有现行法律法规a>依据的,应勇于监管或监督,辅于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相信假货现象势必收敛。
  m5 _" P% `) L6 A  ~* }9 F9 y( K5 s0 ~$ v( i& u* ?6 m
7 S/ d; k+ T- }4 B6 L) r
  电子商务推进企业品牌发展是趋势,淘宝等网购门户平台可以也应当起到“带头大哥”的积极作用。创新发展和品牌建设也关系企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创新技术,降低成本,生产出终端消费层乐意接受的正品,而不总在价格战上做文章。价格竞争到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无序竞争和假货就容易出现或将泛滥。忽视网络假货的存在,或总以“便宜货”来忽悠,如街摊叫卖一样是不会持续平稳发展的。
) B- B  G- T  s
9 l$ U  a; f. F- _3 {& x  E; D
8 C8 V8 c; Y9 c+ Y& W# }  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赖于自有品牌。直接或间接地漠视假货的存在,所谓的繁荣发展是毫无核心竞争力的泡沫经济,广大消费者也将深受假货之害。对制假售假或买假都习以为常,或说成是市场发展或部分消费者的需要,则假货的社会问题就积重难返,恶性循环将导致“劣币会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会是中低收入层的消费者遭殃。& v/ H/ K: k2 w7 t4 i2 g' H# ~3 [

% n( V* Y4 X+ E0 Z) h
* f/ d) ^# Y9 |( D7 h% n, {% Q  网络假货及网络打假是经济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网购发展与网购消费实践中依法不容忽视的规范问题。对于假货及打假问题不可攀比,打假应不分先后。面对假货现实,不是先打或后打、该打哪或不该打哪问题,只要存在假货的地带,哪里都可以开辟打假战场。网络打假最好在制假造假或售假最猖獗的的网络地带展开,民间打假或打假网络化需要鼓励支持,但应在打假实践发展中来规范发展,这是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和广大网购消费者的需要,更是企业形象及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6 q7 ~' }9 z) ~2 x. O
% y; v7 g  C2 p* S3 J, y$ g) K: A
5 b2 B. w1 x, U- U- [, v
  认为制假造假是根源应先打,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还不够客观全面,也有点忽视身边的假货问题,被质疑转移网络打假视线就在所难免。对于制假造假要打,但贩假售假也要同时打。民间主体的网络打假顾名思义是主要定位于打击网上假货,首先理应考虑打击网络假货,这是网络打假的特点之一,或说是假货网络化发展的制衡必然现象,当然,打假离不开线下的诸多操作手段。网购平台打假先打制假造假所谓的根源说法,有淡化假货网络化发展的特点。按理说网络平台对于网上假货是有亲身体会的,也或就是在转移网络打假视线的说辞,尤其当这种观点出自某网购门户平台之口时,被网络打假团质疑也就不奇怪了,网购平台与网络打假团也都清楚个中争议,而网购消费者及品牌企业最有体会和发言权。网络打假应多倾听网购消费者及品牌企业的声音,争取更多的品牌企业及网购消费者参与进来,人人喊打,全民打假。网购平台什么时候真正让消费者放心,网购也就值得信赖并广泛参与了。不明不白地“被代表”,网购消费者大多会有抵触。) m" c! y$ d; q; X  T! B

1 U2 h+ N* d9 |- f& k; Z" @# x/ W0 q" I# Q' ~, [3 S
  对制假与售假及线上或线下的先打后打之争,或强调是不是一个网购平台独有的假货现象,都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伪命题争议。假货问题攀比起来谁都有责任,但往往谁也不想担假货之责,偷着乐的会是假货利益勾兑者,受害的则是网购消费者。
$ n9 [2 U) ?$ S) P2 p; G; Y! Z6 x& y
1 }3 W+ _5 N/ c: [  E3 h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规定,网购平台作及网店经营者应当接受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是企业应有的诚信守法意识和自律作为,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网络假货问题,消费者的举报投诉和社会公众包括媒体的监督是依法享有的权利,接受监督是经营者的责任义务。网络打假或民间人士的举报也是其依法享有监督权的体现,作为经营者的网购平台要勇于接受监督,善待消费者,以良好的网购服务意识,有效解决网购消费者的投诉问题。对于网购纠纷现实问题不是消极回避,应争取消费者的理解和信任,共同面对积极协调解决,逐步赢得公众的认同和信任。1 [# d9 d" Y, c0 q$ Y5 w3 X

9 J1 C& F$ p0 ~0 ?
: V4 H% |/ @+ u6 a+ |1 H1 ~  通过十年来的电子商务发展实践看,网购平台及广大网商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有不少问题日益凸现,如网络假货、侵权盗版及网商诚信自律等现象都不容忽视。电子商务的发展仍需要政策促进,同时也亟待依法规范。又如违禁产品及许可经营行业,有的披个马甲即可通过交易平台的注册门槛,甚至交钱就给推荐推广。网络平台的审核监督有的流于形式,消费者上当受骗并投诉举报后,平台对问题网店一关了之,投诉问题却现实留下了。网购消费欺诈或网络诈骗频频发生,严重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加之现实问题的网络化,这些网购问题隐患诸多,既严重影响网购市场秩序,也对现实社会有害无利,亟待依法规范。
% S7 e8 f4 B, b5 O5 M
) n7 q  h& x8 M7 F; ^$ Y4 G; q7 R. `3 O6 a$ q4 n5 ^

. ~8 w4 C5 ^3 W% T
, k! D: R) z9 X5 O# b& ~$ F6 z  目前,电子商务领域虽然没有一部立法规范,但并不等于假货及侵权盗版现象可以公然存在,现行法律法规a>是有明确依据可以规范的。即使假货逃到网络空间,只要主体身份明确,照样可以追打,一旦被依法追究责任则是咎由自取。+ i* R0 g, n& L* c. }$ d+ @
0 ^9 ?9 j. _& o% W

+ D( S5 Z# y$ N: R5 i# V  互联网是相对公开透明的,诚信守法自律与否,都会在网络留下不少痕迹。别以为虚拟网络似是真空地带,面对面要讲诚信,网上经营更当体现出守法自律。
+ V6 }- d& D" I- ^5 Q$ g
& s3 J+ R9 U8 W% X& o7 P( ~' G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6-2 18:36 , Processed in 0.0751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