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查看: 465|回复: 0

我们能揭穿谎言吗?

[复制链接]
huashi3483 发表于 2009-3-23 20: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ar Yaroslav Pigenet
6 [0 g' N% V4 c! R  ■编译 李月敏
- E2 q9 \( r; v3 W- X2 o, o  自古以来,谎言一直令法官和警察头痛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不断进步,那么结果如何呢?本文选择了公元前1750年、1962年、2000年和2050年的几个场景来讨论揭穿谎言的技术发展问题。FONT>, U( ~. N9 q. K* g8 t
  可怕的神意裁判法, l% E% T9 x2 Y" w, b
  在古代美索布达米亚的繁华都市里,奸细和骗子一度猖獗。当时的人们已经确立了法律,以解决争端,惩罚罪犯;而法官们则负责判断谁说真话谁又在撒谎。为此,他们掌握了一套原始的测谎方法——这就是测谎术的鼻祖:神意裁判法。
* e  R9 v4 C: i6 M( y5 E  它遵循的是一个在当时看来理所当然的逻辑:以诸神的名义为人类主持公道。因为人们相信,神必定会拯救无辜者,而绝不会帮助那些向法官撒谎的人。方法简单而残酷:让说谎嫌疑人接受一场难以承受的肉体考验。如果他经受住了这场考验,那显然是出于神的旨意,就被判无罪。
% K1 w- t( i9 p- g; u6 Z& b  在公元前1750年的巴比伦,神意裁判法就是把嫌疑人的舌头放到烧得通红的金属刀片上。那时候,人们认为撒谎者通常口干舌燥。在一个把水视为宝藏的干旱地区,这种口中缺水的现象被看做是上天的诅咒。人们由此推断,在执行神意裁判的过程中,只有清白无辜者才能保留唾液,他们的舌头自然就不会像罪犯那样被烤焦。法官根据嫌疑人舌头被烧伤的程度来作出最后的判决。至于那些舌头被烤焦的人,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 j) f$ r! l( ~  , A- m% I# o3 W( L
: b/ r  I& p) h, ]. Z. X
6 `$ A8 d0 z& [8 K0 w, h- j( e! v8 l( \
─────────────────────────────────5 y+ N; |) j+ a- b6 ~+ Z
  图片说明:2 A* K& h" k: k8 y/ o- w
  在公元前1750年的巴比伦,法官们把嫌疑人的舌头放到烧得通红的金属刀片上,以辨别对方是否撒谎。
% B, q; \" J* d: m7 V+ G7 R/ m$ S( Y─────────────────────────────────# Q# ]& H! P# B/ W

# G) p. Y0 H* `( T3 Q8 @  生理记录仪:检测说谎者的应激反应; ^+ a. u2 X' c4 Q2 S# p
  经历了3000年的神意裁判,人们终于认识到,不能依赖诸神的参与来揭穿说谎者。科学家自然不屑纠缠于“口干舌燥”这些表面的生理现象,不再凭借这些既无多少科学依据又摧残嫌疑人肉体的所谓神意裁判法来戳穿谎言。他们发现,即使对于一个老谋深算者来说,说谎也并非小菜一碟。说谎会引起身体和精神的紧张,即所谓“应激反应”。20世纪的测谎仪,即“生理记录仪”由此诞生。
7 P2 e9 a  U3 ?  这种精密的医疗器械能够检测到人们说谎时难以觉察的、不自觉的生理变化,比如呼吸急促、脉搏加速、动脉血压升高、手掌出汗等等,从而断定审讯过程中嫌疑人是否撒谎。* [' N3 K2 u: D: K
  1921年,美国第一次把现代生理记录仪用于一个重罪案件中,最终证明被告无罪。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就曾利用它来揭穿间谍的真面目。但直到1960年以后,生理记录仪才在美国得到广泛运用,以检验公务人员是否恪尽职守。仅在2002年,政府就强制施行了11500次生理记录仪测试。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每月由私人调查员、公司老板,甚至市场营销专家要求的那些测试。在CIA内部流行的一句俏皮话,反映了这种愈演愈烈、令人担忧的趋势:“我们只相信上帝;至于其他人,我们交给生理记录仪去处理。”
' h0 J0 P) O% o. D' d  L- k* `" e0 x- }9 }
  
6 V& ~3 T. R* V* `! h* n9 `% _, N  ^' t7 b% l# O- F+ I
1 P, @- a/ O9 e9 h0 ^
─────────────────────────────────
, ]3 R, Y, a5 b1 l) T* l5 I2 ?  图片说明:3 W: P4 |' B; Z2 ]  f& Q, H; e
  >1962年,中央情报局(CIA)某办公室
. Q+ [, g. ~  a" F: E1 u0 X7 }- `  △一项备受争议的技术6 M; F# N8 j+ F5 ?
  △支持者宣称该项技术的准确率高达90%。然而称此项技术一无是处的研究者则强调说,最危险的心理变态者、骗子和间谍就恰恰存在于另外的10%里面。& T- ~, O7 Z- h4 Z# ?- Q6 e
  △而事实上,这项技术只能检测应激反应。只需一点技巧和训练,任何人都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应激反应程度。在一台生理记录仪面前,一个训练有素的说谎人甚至能够表现得比一个因遭到怀疑而不安的无辜者还要“诚实”。关于这一点,人们经常引用奥尔迪施·阿姆斯(Aldrich Ames?的例子。他曾是最“赫赫有名”的前苏联间谍之一。这个中央情报局反间谍工作的前负责人,在长达15年的间谍生涯后,于1994年被捕。他曾经接受过数次谎言测试,但从未引起过怀疑。" Y( c; p& }1 }- q& P
─────────────────────────────────+ J; d# r' }! k

  S3 a" D/ O. G( i; v# ]( a' _  到谎言形成的地方——大脑去检测5 ~3 {% \" Q9 z
  由于生理记录仪的局限越来越明显,科学家和调查员决定另辟蹊径,追寻谎言的踪迹。他们不再简单地检测身体的反应结果,而是到谎言形成的地方——大脑内部去寻找。神经生理学家劳伦斯·法韦尔(Lawrence Farwell)认为,虽然身体和语言能够撒谎,大脑却只能诚实地回答。经过研究,他找到了一个直接倾听“大脑秘密”的方法:脑电图技术。它通过置于头部的电极来记录大脑的所有脑电活动。这种脑电活动是神经细胞每时每刻产生的成千上万个电力脉冲的总和。采用十来个电极,就可以看到大脑会发出一种特有的有规律的电力“轰鸣”。如果增加头部的电极数量,并改善信号处理技术,就完全可能观察到大脑在执行某些心理活动时的特殊电力活动变化。这就是著名的脑电图。法韦尔发现,在遇到熟悉的声音、物体或姓名大约1秒钟后,大脑特有的脑电活动就会发生变化。他将其命名为Mermer,即“记忆和相关译码多层面脑电图仪回答”(Memory and encoding related multi-face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response)。也就是就,如果将犯罪武器展示给犯罪嫌疑人,无须听他的回答就可以知道答案:如果他确实是罪犯,他的大脑就会发出一个Mermer。2000年,法韦尔在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囚徒身上试验了脑电图技术。这个囚徒名叫特里·哈林顿(Terry Harrington)。/ o0 W9 n7 X: m" ^+ X. P4 ?
  2 C6 q+ t$ b1 Z4 ?% z

  Z: G3 E: _& Q; H0 h# ?% u" e4 N7 J! z- R9 I5 |8 s
─────────────────────────────────3 ~' Z" Q+ r, A3 I+ q
  >2000年,衣阿华州监狱。
6 H; c2 f8 G7 F0 E; {: V  △一种得到法庭认可的方式. G, A  W- V' A  K3 t% w" F8 ?
  △法韦尔认为,脑电图证明了哈林顿的大脑对与自己受到判决的这场犯罪有关的物体没有任何记忆。这表明他极有可能是无辜的。2001年,法韦尔的试验被采用为证据,并直接促成特里·哈林顿在2003年被释放。此后,法韦尔把他的设备进行了标准化,并成立了大脑指纹实验室公司(Brain Fingerprinting Laboratory)。他应邀检验了另外两宗重罪案件,即2003年的“绞碎机”(Grinder)案和2004年的“大屠杀”(Slaughter)案件,为揭露恐怖分子和间谍的真面目提供相关服务。当然,这项技术是否完全可靠仍有待进一步的证明。同时,它还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只有找到与犯罪现场有关的实物证据,才行之有效。) A5 s4 A! ~! Q( [8 P9 x/ X( B
─────────────────────────────────7 W- m1 E6 c0 K9 N) m+ k% _: ], X1 a
, f3 `% ]! |' X8 r# y6 w  N9 g6 a
* H9 G7 k/ m" l" X3 _
  IRM使大脑的欺骗区域可视化
0 K$ V# m* O! ?# E5 K( \7 {& {9 H  一些神经科医生认为,既然欺骗是一种如此重要的能力,那么,大脑中应该有专属于它的区域,就像大脑中也有专门的语言区域一样。如果能够识别这些区域,大脑图像将促成第一代真正可靠的测试仪的诞生。
0 W* N" K9 R) O  U# Z. s( c5 g& u  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存在:即IRM(磁共振图像),它能够非常精确地显示生物组织的内部解剖图;通过这项技术,我们还能够即时测量生物组织的糖或氧气的消耗量,以此观察其活动变化。因此,根据研究对象的情绪的,就有可能观察到他大脑的哪些区域处于活动状态。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识别了大脑的某些区域,当研究对象焦虑、有负罪感或对一则政治消息感兴趣时,这些区域就尤为活跃。目前他们正进行多项实验,来辨别一个假设的欺骗区域。这些实验试图证明,当研究对象故意向问话人撒谎时,他大脑的某些区域就有规律地活跃起来。这些结果尚有待证实,因为这只是对个别人检验的结果,而作为“试验对象”的说谎人无须承担任何风险。2 G2 c$ q. p$ X! e5 f# u& d7 @2 D
  这些研究者相信大脑中的确存在撒谎区域,因此,只要使用一台IRM机就可以揭穿最高明的说谎人,从而让他们自己招供……然而,不管这项技术多么可靠,也许,任何测谎办法都永远无法完全做到让人口吐真言。■, q% [/ [4 v+ R
  
% T" Y/ x8 {; s& ]' c7 X) M  `' H! F. S, X( V+ K+ F

6 `, ?/ q1 Z; [. s( g8 B/ P─────────────────────────────────
+ {# V  ]2 b5 Q/ m9 f  <2050年,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反恐司令部
9 ~$ X- ^  ?- r( {0 X* ^* {7 ]─────────────────────────────────9 t$ _+ f( p4 f% B/ X( k5 C
  感谢《新发现》为本文提供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滑块验证: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5-4-12 10:11 , Processed in 0.1366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