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353|回复: 0

“土地财政”损害农民利益

[复制链接]
夜神hpk 发表于 2009-6-2 2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过半,从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到北京,去年的热点“地王”纷纷“流拍”。土地市场迅速“变脸”,致使往日不赞成房价“拐点说”者,如今也感叹承认地价出现“拐点”。
4 E/ |" b( E( D; c. S( n% K
! u$ A6 |- M* {6 Z1 P% Q1 [, L; l, G
  地价“拐点”的出现,首要原因是“炒地”已无多大油水。按理说,把钱投向土地是最保险的,土地应有稳定金融的积极作用。但我国土地的出让权主要在市县级政府,地方政府卖地后把钱存到银行,银行钱多了就要贷出去;企业贷了钱,再买地。如此互相推波助澜,土地“招拍挂”终变成了“拼高价”。/ i' [/ h; R' S  y( y
* x7 q3 K! I) X1 b

9 D& N+ g5 `7 j; t  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暴露出来的顽症,根子在于“土地财政”。目前,地方的土地出让收益大都超过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但这么大一块资金并未按规定完全纳入预算管理,不在人大监管范围内。6月初,审计署公告2004年至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审计结果,71.18%的土地出让净收益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失去监管的土地出让收益,成了“炒高”地价的“罪魁”。$ @! ~5 j  T! S7 t6 ^
1 L4 D0 ?6 S+ R  W
# c6 I7 V: Z: v
  当前的土地出让金,主要是农地征用增值收益。按规定,土地出让金的纯收益至少要有15%用于农村,分配要向农民倾斜,但实际上多被用于城建开发。结果,貌似“取之于农,用之于市”,实际上在城市里,除大马路、大广场外,广大市民并未直接获得多少好处。2 }7 j, p  u. \" U7 J

  l9 P" `: [3 O: A# Y
8 Z8 B# H, ^# x( e7 z  “地王”退潮,暴露的将只是对“土地财政”的不合理依赖。国务院已明确要求把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接受人大监督。然而要彻底避免地产大起大落怪圈,归根到底要靠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大地方政府征地成本,使炒地者无利可图。再综合运用税收等约束机制,或可使地方政府彻底走出“土地财政”误区。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6-2 12:45 , Processed in 0.0878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