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裁物语》) M: [+ A' q$ Z2 s- _
作者:山本祐司/ n6 P3 y) g A: Z3 Z% w) p
2 ~6 h# q l" I" M《最高裁物语》一书以报告文学的手法讲述了日本最高法院成立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使得我们能够跳出书本上的纯粹理论,站在“现实的沟渠”中对于具体的司法活动加以认识。由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历史沿革、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外部环境以及法律人的学识经验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了日本最高法院几十年的走向。比如本书开始所提到的日本和平宪法出台的背后,有着美军高层的粗暴干预,有着对于天皇制度存废的巨大争论。而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从清除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转向遏制共产主义,这使得日本右翼势力不断膨胀,这种转变也波及了日本最高法院,比如第二任院长田中耕太郎就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其反共的态度。我们知道,虽然法律本身是相对中立的,但具体操作法律的人的个性却是大不相同的,即使在作为大陆法系、拥有固定成文法典的日本,最高法法官的经验、政治偏好和性格都会对司法裁判产生影响。在日本最高法院的十五名法官中,基本分为自由派和保守派,而最高法的主导权也在两派中相互易手。其中自由派强调人权和自由,所以更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因此在自由派占多数时期,最高法才会在“东京中央邮局事件”做出了被执政党称为“逆天”的有利于公务员而非政府的判决。而保守派强调传统和秩序,更多地站在政府和企业的立场,因此才会有后来的最高法裁定政治捐款合法的这种导致权钱交易盛行的判决。书中对于最高法内部人事任免的详细描述使得我们能生动地感受到在具体司法活动中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人事任免来影响司法走向的。例如石田河外担任最高院院长后,开始逐渐排挤自由派,通过肃清“青律协”和几项威慑性的处罚决定,使得最高法在石田之后终于成为保守派的永恒阵地。不过,我们不能就此认定保守派就一定是政府的附庸,作者试图这样告诉我们,保守派之所以倾向政府是因为其对于法律的作用理解与自由派不同,他们更强调法对现有秩序的维护,自由派与保守派之争实则是法的理念之争。保守派也具有深厚的法律素养,也对法律有一种忠诚的信仰。当日本参议院企图组建调查委员会用以警告最高法的一次判决时,最高法全体法官,无论自由派或保守派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称参议院的举动违反“司法独立”,最后自民党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草草收场。更令人惊讶的是,正是在保守派控制下的最高法,却提出了至今被奉为经典的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倒置理论和盖然性因果关系论,使得几大公害事件迅速通过审结并让受害民众及时获得赔偿。( O9 ^- n+ p% ?# B( B% H
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日本最高法院的法律地位,在日本宪法中,最高法院院长与内阁首相、众议院院长、参议院议长同级,直接由天皇任命,而且在形式上为表现最高法的地位,最高法院院长的工资一定要高于总检察长。与此相比,我国最高院院长在现行政治制度和政党内部的地位那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从书中还可一窥日本最高法的组织机构、人事任免制度,了解这些法官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其后来进入最高法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看到在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行政、立法、司法三方为各自利益而进行的激烈较量。还有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突发事件对司法的影响,比如在洛克希德案中为了获得一名涉及行贿案的美国人的证词,最高法居然同意未经侦查而使其免于被起诉,而日本赤军的劫机事件迫使最高法使用“超法规手段”,将几名服刑的犯人未经赦免而释放。在该事件中最高法与日本政府有着截然不同的考虑,最高法考虑的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与秩序,而政府考虑的是飞机上一百多名人质的安全和舆论压力。该事件让我想到拉德布鲁赫关于法律性质的界定,法律有时必须放弃维护法律的普遍性转而支持维护法律的权宜性或个别性。3 ^" _" L( @9 [# S# }
总之现实的司法活动绝不会像纯粹的理论一样永远散发着理性和正义的光芒,它是在多方较量和妥协中艰难前进的。司法不会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于一片真空之中,它也有内部的纷争,也有与外部的较量。但是其中“司法独立”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动摇过,这种强烈的意识来自于对法律的深入认识,也依赖于宪法赋予最高法院的地位,根治于对民主制度的信仰。最后我想在进行法律制度构建的过程中,究竟是何种力量促使日本走上现有的法治道路,因素一定是多重的而复杂的,但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人在其中的巨大作用,坚韧、理性、热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做出表率,我非常尊重这样的人,我会学着理性思考问题,逐渐洞悉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会为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懈努力。$ E3 h6 d' | N1 {* ~. H2 B
最后我还把本书中所列的各任院长作了总结,制作了一个大事年表。
+ c2 l) Y% s, H( e7 J3 n# p: I1 s5 x2 w/ Q8 @
历任日本最高法院院长(最高裁判所长官)及任内重大事件 ; Y7 c6 U, H% j u
9 p, A& d! H& |2 }第一任 三渊 忠彦
, Y a' l% }6 h1947/8/4---1950/3/2
; j+ _$ f0 L( J1 P6 ^' b& s1、“菊花徽章争论”+ z r J/ y' {( U$ r
2、五一劳动节•标语牌事件 ——“不敬罪违宪问题”6 T" S* M( k) p4 G
3、平野农林大臣事件; q) k/ p/ o& k3 k; G
4、浦和充子事件——参议院法务委员会报告侵犯“司法独立”; d7 @( Y/ Y* B4 t/ o) x: A% B
5、1949年最高法院第二小法庭误判事件
* O: t/ m. X- m: m) Y第二任 田中 耕太郎0 X2 k' [( q9 V g! |
1950/3/3---1960/10/247 S( b) ]7 K: H( I9 Q/ T2 t$ _
1、 频繁的公安事件
; G9 _" H0 z8 z# Y(1)札幌市•白鸟警察被枪杀事件" Y4 U: n; J7 T, R. _, [4 V6 u; T1 g
(2)长野县•辰野袭击事件9 V4 l3 ?( b) c( E
(3)大分县•菅生事件
2 \& f j+ g" K1 u' _(4)北海道•芦别事件8 h+ X+ ]8 x: o
(5)东京•青梅事件) T" x5 G) y. t! }
(6)东京•五一劳动节事件
* E6 y3 S/ p4 X0 L(7)大阪•吹田事件% H" C2 Y( ]# E. G( e& ~8 l: E
(8)名古屋•大须事件7 ^4 I. }! Y8 c6 N
(9)名古屋•高田事件
# O6 x4 l& k0 D5 v4 T$ ^9 v2、“尊属杀人”事件——“尊属伤害致死罪”是否违背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o* U4 t, k7 R. h0 @& [
3、“笼罩铁路的黑雾”事件群——铁路罢工中的阴谋
5 K* m y# } m7 l& ]/ h/ ~& T4 @(1)下山事件
5 T8 }0 D* j; g N(2)三鹰事件
, v {, f0 ?& T; M. n3 m- _(3)松川事件, Y5 U! y9 ?, e' Y9 _( v& p0 Y
4、《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事件——最高法对“猥亵”的定义:
6 ^$ r% G3 ] c/ ]- p: a(1)徒然刺激性欲(2)损害普通人的性羞耻心(3)违反善良的性道德观念。强调“普通社会观念”5 F4 o! h. b* x
5、砂川事件——驻日美军是否违宪。最高法引入“统治行为论”。' u$ J5 x9 J! i
第三任 横田 喜一郎2 ] L& I R* T" N. |2 G; M- j
1960/10/25---1966/8/5
F, w# Q* Z! m# i( o+ u右翼恐怖时期
1 v# ?/ m* j+ W) ~- ^8 p1952年东大大众剧团事件——最高法对“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范围的界定。最高法在该案中做出偏向警察立场的判决。( G' l3 O3 U9 ~' S- Q
第四任 横田 正俊
9 D- u- u8 \9 U3 N; W7 r1966/8/6---1969/1/105 `9 h. o: G3 K5 N1 Y% T7 B% ~& p0 h; H
自由派占主导地位的最高法6 \, z" J* E9 X
1、 东京中央邮局事件——最高法判定国家公务员也享有宪法中规定的基本劳动权(包括罢工)' c A0 e4 h( ^2 B9 a
2、 1968年非诉讼审判制度实行/ \* B" O8 \3 V7 H
3、 赶猴事件——最高法裁定国家公务员法中限定公务员政治活动的条款违宪。% |# r; b) c* G: e1 T; ?- D! {; f) g7 J
4、 《美德的不幸》事件——最高法判定其为猥亵
?8 q5 F) f4 T( }/ R5、 东京都教师工会事件——最高法明确公务员争议行为不受刑事处罚的标准。
+ A' V* f9 p* j6 O. ], ^. ^; V第五任 石田 和外
- k. T3 T. m+ F# A" H1966/1/11---1973/5/19
& ]% d/ O0 N5 m3 J$ ~石田肃清运动——对“青年律师协会”的打压(保守派打击自由派)# {# _ T% I! A3 v% Q% j
1、 东大事件——东大被捕学生要求统一公审被拒,出现缺席审判现象
+ f! w& U7 L9 k: Z! ?2、 平贺书信事件——上级法官干涉下级法官判案& I* |" ?; Z5 n; R: f0 e6 m
3、 1970年最高法判定企业政治捐款合法,由此使得权钱交易和腐败泛滥
. K3 c: r9 \ H: T$ _2 c2 C4、 四大公害事件4 m! M; u( u. ?! b
(1)熊本•水吴病9 ]7 E: k7 a" m7 q1 C- }
(2)新泻•水吴病
6 t" Q/ L/ ?8 c8 @8 S) E7 v(3)富山•疼疼疼病
: x" l) n7 @ X/ O+ J1 y(4)四日市化学公害诉讼4 U* o& W+ {$ |" [" W
其中最高法创造性提出环境侵权中举证责任倒置和盖然性因果关系的理论至今仍为环境民事侵权的经典,这些理论的应用有力地保护了被害人的利益。7 x' @# O3 h1 d: x& |6 @4 c
5、 保守派对司法界的整肃4 p. |% b# \4 e' k
(1)解任饭守法官
3 o( i( h9 @# H% n8 `(2)拒绝宫本助理法官的再任
5 ? R4 t) J. d; l9 p$ ^; H5 ^(3)司法研修所实习生被罢免1 j3 t$ S( |) @
6、 全农林警职事件
! r0 u, q0 k3 R" Y, J0 V7、 尊属杀人违宪判决——最高法第一次动用违宪立法审查权
, {$ ]/ M) L V0 F+ J$ w. ^/ u第六任 村上 朝一8 d* h; ]% X7 ] h
1973/5/21---1976/5/24
$ G$ D* Y& F8 ?; t1、 药事法违宪——最高法裁定药事法违背宪法“职业选择的自由”
9 a) a) I* j: H/ J* e2 n2、 白鸟事件再审——误判救济。最高法对再审所要求的证据“明确性”和“新颖性”的解释。1 {0 Q$ b8 x: w: z
3、 众议院选举区议席分配违宪——最高法引入“酌情判决”,宣布选举虽然违宪,但选举仍然有效。
" B2 b, G6 s/ m' ~4、 学力考试事件' C. p, q# u2 a/ `5 G; t7 O& ^& s
第七任 藤林 益三
9 C8 x& _/ H: R) a6 G& z1976/5/25---1977/8/25
0 }7 z* c& V. _) k& W% S1、 洛克希德事件——涉及前首相田中角荣等众多政府高官的腐败案件
; [6 Y+ {/ T5 |# M/ y9 C; f k2、 鬼头事件
9 ?. y5 B5 d4 U3、 三重县津市公款祭祀事件——最高法裁定该行为不违背宪法中的“政教分离”原则
1 \% }. m" i4 r4 I5 p% i+ p- ` a第八任 冈原 昌男2 }4 R6 Q+ Q- }. ^0 ^
1977/8/26---1979/3/31
/ ~ L& b( R2 @4 X1、 日本赤军劫机事件——最高法动用超法规措施* {. q- G/ c: m7 F; t
2、 “免除辩护人审判特别法案”——冈原支持该法案,被称为偏向法务省,律协称此为剥夺被告人的辩护人选任权。. [) p/ c2 \. j- A5 i1 q
3、 大阪机场诉讼——以国家为被告的行政诉讼' B3 `$ _' Z1 Y- j4 u
第九任 服部 高显
) [/ `! x( I6 g3 V1979/4/2---1982/9/30
! g, g( P5 G5 u; _# i; r1、 法官滥用职权丑闻
" k% V1 [. u+ v! a: N- S2、 《四张半隔扇的里子》是否猥亵——最高法仍判其猥亵,并确定猥亵的新标准:
3 n0 H* x! R+ Q, O# u(1)和性有关的露骨详细的描写、叙述的程度和手法(2)其描写、叙述在整个作品中所占比例(3)作品所表达主体与性描写的关联程度(4)作品的构成、展开(5)艺术性、思想性等对性刺激缓和程度。
% P7 j9 u. d( e* _* P第十任 寺田 治郎% ], R& S3 k+ v$ E9 W- ^
1982/10/1---1985/11/3/ B' K, q) n. y q& P! e
1、寺田的“有限解释”论即通过对法律作限定解释以达到使法律符合宪法的目的,及对部分法条进行限制。该理论被指是对行政机关的袒护。表现在东京拘留所报纸涂墨水事件、海关检查黄色书报事件、保护青少年条例事件和工薪族减税诉讼等案件上。3 N( t+ j8 s& ^/ g
2、众议院议员议席不均衡诉讼——最高法裁定选举违宪,并以补充意见的形式向执政党施压。
d+ Y) G( q+ y! u5 J0 O1 v第十一任 矢口 洪一- U1 Q! C9 M; @
1985/11/5---1990/2/19$ N7 `& k: R& L s1 @1 o, ~
司法消极主义+ s0 o" Z* q0 [7 S. t$ } o2 f
1、 森林法事件——最高法第五次行使违宪审查权/ p8 B0 N: G" @) t Y! i3 C( Q3 H4 [
2、 自卫队员靖国神社合祀事件$ V1 v' G% @* Q' R4 [
3、 有责配偶的离婚请求0 @: y$ g+ \0 z
4、 法庭禁区论——最高法打破法庭禁止记录的传统,认定法庭的记录原则上自由。
+ V; O0 G: m! \第十二任 草场 良八
7 L1 Z4 Z* s9 y. P3 D6 a! r0 `2 z1990/2/20---1995/11/7
" {8 C5 t _! G1、 利库路特事件——政治行贿丑闻' W( M( i& | n6 p1 Z7 G! M
2、 行政腐败——大藏省、社会福利省、运输省及地方政府公款招待
) T. c/ Z3 ^8 t- J3、 东京地铁沙林化学武器大规模杀人事件——奥姆真理教, ~( l. S- k* ?/ p4 w( n8 A( X
第十三任 三好 达
" ^% L% ?8 s: \4 i) Q* \9 V5 ^/ X3 Y4 S1995/11/7---1997/10/30
1 |2 d8 z" O8 G( f; V) D+ ]三好达主张司法具有谦抑性,但这被认为是对行政机关的退让。
* V( n: n$ L! i! g( u& ^1、爱媛县“玉串费”事件——最高法裁定爱媛县以公款支付靖国神社春季例行祭祀所需“玉串”费用的行为违宪; F* F z& U0 k: F% M- r
第十四任 山口 繁+ j- H; n) X# J4 q. n% K' n
1997/10/31---2002/11/3' U2 h3 ^0 m% f/ Z; X$ n
第十五任 町田 显
7 X% P8 m/ a9 r, \" h1 H, [6 P* m2002/11/6---2006/11/15' U# C$ V( V6 `# Z$ G
第十六任 岛田 仁郎2 y' E* g) V4 U% L/ x
2006/11/16---2008/11/21. H2 G& l% ~4 w. d1 q4 O
% e9 ]; r! i6 Q m9 t/ P* }$ W&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