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舒氧”南京遇打假风波
一种医用“静舒氧”产品,目前成了“热门话题”。有人指责“静舒氧”是假冒伪劣,也有人说它没问题。
到底是谁“忽悠”了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7月21日 晚8点左右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记者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接到上海来的电话,是被媒体称为“打假医生”的陈晓兰打来的,她在电话里说,这次她发现上海许多医院使用的“静舒氧”有问题,而她在南京某医院工作的朋友告诉她,南京“静舒氧”的使用现在正处于高峰期,所以她明天准备来南京“现场打假”。
“光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媒体才能把这个黑幕公之于众,才能使社会各界真正认识到这个东西的危害。”陈晓兰说。
今年初,记者采访过陈晓兰,知道她从1997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医疗打假,自始至终并不是为了自己,也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8年来,她为此失去了工作,花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她招呼媒体到场,看似作一场秀,实质只是为了给自己壮胆。
7月22日 上午8时
为方便联系,记者一夜没有关手机,早晨8点钟,记者的手机响了。接通,果然是陈晓兰,电话中她的声音很是疲惫,她告诉记者,她是夜里2点多从上海站坐火车来的,现在刚刚到南京。因为她的打假行动一直都是自费的,现在又没多少收入,所以买了最便宜的票,一路过来已经很累了。她到达南京的第一件事是买了一张南京地图,寻找南京各家医院的方位。
7月22日 上午9点
陈晓兰打来电话,说他们已经去过江苏省中医院,在那里暂时没有发现正在使用的“静舒氧”。现在,他们又来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并在这里已经发现了“静舒氧”。
记者立即与另外两位记者驱车前往,进入市妇幼保健院大门后,记者打电话与陈晓兰联系,但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陈晓兰的电话始终没人接听。
据记者的经验,在暗访中常常会有不确定因素,是不是暗访中的她此时不方便接听呢?记者改发短消息与陈晓兰联系,但她仍没有回音。
记者开始焦虑起来,究竟发生了什么?记者不断地打电话、发消息,但始终没有回音。两位同行见始终无法联系上陈晓兰,先走了,只留下记者独自在医院大门前,不懈地拨打电话继续联系。
7月22日 上午11时
两个小时过去了,记者始终没有与陈晓兰联系上,随着时间的逝去,这种等待变得无望。记者决定放弃,但心犹不甘,决定在离开前,最后再努力一把。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竟然打通了。
陈晓兰说刚才正在该院住院部病房楼上悄悄地“取证”,尽管手机一直开着,但由于太紧张了,居然一次都没有听到。
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部供人休息的小花园里,记者终于见到了陈晓兰,走进花园里的一个亭子,发现陈晓兰找的这个地方真是好,外面绿树掩映,基本上看不到亭子里的事物,而从亭子里看出去,人来人往却看得清清楚楚。
陈晓兰见到记者后说:“楼上病房几乎每一个输液瓶上都挂着这个瓶子。”说着,她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一个鲜艳的绿色塑料瓶子,“就是这个!你看,这瓶子上面写着静舒氧三个大字,但从这个注册商标的标志可以看出,这只是商标名。而这个东西的真正名字叫作医用自动输气器,所以这只是个器具,但由于起了个很有暗示作用的名字,让人觉得这个瓶子里装的就是氧气。”
那么,这个“输气器”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气体呢?陈晓兰说,这事说起来话就长了。作为一名医生,她在上海发现“静舒氧”时就提出这个问题,院方给他的回答是“氧气”。作为一名医生的她,对“静舒氧”里输的是氧气很怀疑,如果直接对药液里加氧,药液不是会加速氧化,引起变质么?再说氧气吸入人体,与人体红细胞结合后,通过动脉和人体组织进行气体交换,而“静舒氧”却是从静脉输液中“流入”,她认为这是有违常识的。于是,她想方设法找来“静舒氧”的说明书,说明书上称,“静舒氧”里装的是“洁净空气”!
那么,什么叫做洁净空气?“洁净”的标准是什么?洁净空气输入人体静脉后,对人有什么帮助?会不会有危害?陈晓兰说,这些疑问,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7月22日 中午11时30分
记者在陈晓兰的指点下,来到该院5楼病房,在楼道的垃圾袋里,记者看到大量被使用过的“静舒氧”的瓶子。
接着,记者又上到6楼,由于是产妇病房,这里大都关着门,记者也不便贸然闯入。当记者走到629病房时,发现房门半开着,里面一个产妇正在输液,输液瓶上正挂着“静舒氧”的绿瓶子。
了解情况后,记者回到亭子里,和陈晓兰交流了一下情况。陈晓兰说,他们刚才上去取证时,情况也和记者看到的差不多。与他同行的一位记者说,他们和病人交流过,病人不相信医院会给他们使用没有效果的东西。他们还问过护士,护士说“静舒氧”的效果挺好的。
正说着,一位同行的手机响了,他接听后,对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大家立即静下来。只听到他说:“你是‘静舒氧’生产厂家的汤先生?你是怎么得到我的手机号码的?”
大家心头都是一惊,暗访刚刚开始,远在山东的厂家就得知消息,并直接打通了参加暗访的同行的手机!这是怎样一种渠道,竟有着如此高速、高效的反应!
同行很快挂断了电话,大家坐下来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既然“静舒氧”的厂家都知道了这次暗访计划,估计院方也知道了,暗访看样子是做不下去了,只能改为明查了。
7月22日 中午12时
陈晓兰说,“静舒氧”所用的长进气针,冒用的是“一次性输液器”注册的号。这属不属于质量问题?
记者打电话通知了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质量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很快赶到现场,但在了解情况后,他们说这的确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建议我们通知南京药品监督管理局。
陈晓兰提出她的担心:如果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不受理怎么办?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安慰她说,如果你们担心,我们可以和你们一起等,总会有人管的。
7月22日 下午1点45分
记者打通了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电话,对方答应马上过来。此间,陈晓兰给记者们做实验,她首先用事先准备好的锯子开始解剖一个“静舒氧”的瓶子,她指出瓶子里没有任何加压设施。陈晓兰说,解剖后大家可以看出来,瓶口那个“开关”根本就是形同虚设,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在扭动时发出“咯”的一声,让人感觉好像什么东西被打开了。
陈晓兰又用自备的输液瓶开始做实验,当她把“静舒氧”的瓶子插上去时,瓶子里的水开始冒出一串串气泡,这是“静舒氧”瓶子里的气体吗?陈晓兰要求记者死死掐住连接进气针的软管,大家发现,“静舒氧”与进气针之间被掐断后,进气针仍在药液里冒着气泡,这气体是从哪儿来的呢?
陈晓兰又为大家解剖了一根进气针,她向记者解释,“静舒氧”的机关就在这根针上,看起来气体是从管子里进去的,其实这根针还有一个旁路,气体其实是从这旁路进去的。
实验做完了,看看时间已经过去了1个小时,可是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还没来,记者向114查询得知,市药品监督局就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486号,离市妇幼保健院并不远。
7月22日 下午3时20分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的稽查人员终于赶到,陈晓兰向其阐述了“静舒氧”的问题后,稽查大队的工作人员表示受理,并与记者们一起来到院办公楼,在楼前,该工作人员突然表示只可以上去两个人,大部分记者——同时也是举报者——被拒之门外。
记者不甘心,依然跟了上去。稽查人员一行进门后,提出来要看“静舒氧”的进货材料,该院设备科的工作人员翻开材料夹,不知是早有准备,还是一次巧合,厚厚一摞材料夹中第一页就是“静舒氧”资料。同样,电脑上打开着的也是关于“静舒氧”页面。
随即,记者再次被要求在外等候。
7月22日 晚5时30分
陈晓兰终于出来了,她向我们讲述了在医院装备科里,稽查人员与院方交涉的过程。
陈晓兰称,一开始院方态度很冷淡,甚至提出不接待她,当她做完试验后,院方态度有明显的变化。院方称,“静舒氧”是通过招标进来的,院方没有任何责任,稽查人员表示要带回去继续调查,目前是否继续使用“静舒氧”,由院方自己决定。
那么院方是什么态度呢?问题刚刚提出,我们就听到一个国人极为熟悉的回答:我们要研究研究!
7月28日 晚6时30分
暗访过去已有一个星期了,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的调查有结果了吗?
记者致电稽查人员沈先生,沈先生说,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答复。他同时表示,陈晓兰的实验是不是符合科学原理,目前还无法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陈晓兰的实验不够权威。
沈先生表示,尽管有媒体称国家药监局对“静舒氧”批示查处,但他们还没有看到任何相关批示。
7月28日 晚8时
记者打通了厂家代表汤先生的电话。汤先生接电后马上赶到报社,对陈晓兰所做的实验过程及结果作了解释。
汤先生说,这根进气针是一个专利产品,叫做压力平衡针,它的确是与外界相通的,之所以要相通,是因为当“静舒氧”里的气体输进药液瓶后,瓶内压力会增加,可能导致输液过快,陈晓兰所说的“旁路”,是用来减压的。
至于陈晓兰说,“静舒氧”所用的长进气针,冒用的是“一次性输液器”注册号,汤先生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上面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一栏中写道:该产品主要由储气瓶体、调节阀和进气器件等组成。汤先生说,进气器只是该产品的一个部件,不存在单独注册证号的问题。
汤先生认为,他们的产品具有合法性、科学性,是质量合格的产品。他认为陈晓兰的演示并不科学,并表示近期会给读者一个说法。
事实到底怎样?本报将继续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