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补课,别成为孩子心底的痛
又到暑假。人们都说现在的假日多,现在的孩子幸福。假日里学生们过得怎么样?其实只要看看补课的势头就清楚了。毕业班在补课。毕业班补课似乎不需要什么理由,或者说理由充分到让人无可辩驳,是啊,眼看初考、中考、高考在即,老师、家长都在倒计时,全社会都在绷紧那根弦,学生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最后一搏呢?年前,寒假连着春节,但是春节的热度远跟不上补课的热度;暑假,初考、中考、高考成绩已见端倪,有关家长老师又在为下届毕业班的冲刺殚精竭虑。假日里,没有补课的毕业班还有没有?非毕业班也在补课。非毕业班的补课不象毕业班那样全方位、大面积、公开化,不象毕业班那样剑在弦上,气势逼人,不象毕业班那样具有挑战性和冲击力。非毕业班整体补课,上面政策不允许,那就化整为零;非毕业班补课不够冠冕堂皇,那就树起“补差”的大旗;非毕业班占用时间太多不好,那就打擦边球,补个前5天,后5天,别人不知道,还以为是推迟放假,提前开学呢。
文化课要补。语、数、外三大学科实乃要害,知识点讲得深一点,知识面拓得宽一点,知识结构拉得细一点,有备无患啊。谁敢说自己语数外学得无可挑剔?谁又有把握在人家紧锣密鼓大张旗鼓补课的时候逍遥自在呢?物、化、生、政、史、地也不能怠慢,学理科专业的同学a>要靠物理拉差距,学文科的同学a>要凭政治显优势,至于其他学科,再怎么也不能拖后退啊。体育艺术课也得补。当年家长没有实现的梦想,孩子们前赴后继;如今家长的希望和重托,孩子们勇往直前。说拿冠军捧大奖难,可是闲着也是闲着,全面发展、多才多艺将来出路才广,这个小道理小孩子不会不懂吧?
学校在补课。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要求,严禁各学校在假期进行补课和上新课,但是雷声大雨点小,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对补课的处罚或一提了之,或避重就轻,或干脆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社会上一些个人或机构也闻风而动,补习办、特长班、强化班的广告铺天盖地,本来嘛,有需求就有市场。
其实,何止寒假,暑假、五一、国庆、元旦、双休日、晚上,只要是课余时间,补课就会见缝插针,如影随形,假日补课已经成为孩子心底的痛。
假日补课所以如此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如下:
经济利益驱动。教育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教育投入是家长、家庭投入的主方向之一。一些学校、单位或个人之所以对假期补课乐此不彼,不是看重学生的成长,不是看重教育的责任,而是看准家长的期望,看好家长的腰包。一方面,是千方百计求提高、求深造,另一方面,是虎视眈眈等君入瓮。近年来,靠补课发点小财、捞点外快的不在少数,通过补课搞创收、搞赢利的大有人在。现在都在抓教育乱收费,于是,某些学校就搞起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把戏,将乱收费的黑手转移到“补课”上来,假“提高学生素质”之名,行“创造经济效益”之实。补课填补了经济发展的空白,“补课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独特的风景。
升学压力的推动。 从大环境来看,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势严峻,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实属不易,今天的辛苦努力是为了积攒明天的资本;从小环境来看,学生的升学形势严峻,考名牌、上名校是众望所归。就业压力催生升学竞争,升学竞争助张补课歪风。社会将眼光瞄准学校,学校将目标任务下达给老师,老师将潜在的压力变成活生生的行动。对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打时间战、疲劳战,用题海术、打压术,将孩子的成长空间挤压到全天候学习、全方位学习、全身心学习的怪圈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已成为学习的机器,而假期补课无疑是“点石成金”的元凶之一。
攀比之风的牵动。学校在攀比。别的学校在补课,你的学校能胸有成竹轻松自在?城市学校那么先进,农村学校怎么能自甘落后无所作为?普通学校行动起来了,重点学校岂能无动于衷?家长在攀比。他们怕学校抓得松了,放假时间长了,孩子散了心了,差距拉得大了。学生在攀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如若自己不参加补习班,而其他同学a>都参加了,则自己存在一个“可能成绩落后于他人”的机会成本。出于对这种潜在威胁的考虑,一些学生即使“心有不甘”,也不得不“自觉自愿”地参加补课。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假期补课犹如病毒,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风气之盛,令人无可奈何、防不胜防。在它的侵袭下,社会、学校、家庭统统失去免疫力。
假日补课已成为教育的一大顽症。有人感慨:一边是减负的愿望,一边是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理想;一边是教育部门的禁令,一边是学生家长的呼声;一边是想让学生好好休息,一边是中考特别是高考的压力。究竟有什么方法让人摆脱如此两难的境地?靠法律?现行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批法律法规a>似乎还不足以对补课形成有效的制约,在这些法律法规a>体系下,补课我行我素,肆无忌惮。靠规定?从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关于补课的若干禁令来看,立场不可谓不鲜明,要求不可谓不严,措施不可谓不全,决心不可谓不大,可是最终都是不攻自破,不战自败,如过眼云烟。如果是体制问题,那么,在彻底改革之前,是不是只有让孩子来承受旧体制之痛?
http://www.dffy.com/upfile/20060730094105-0.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