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法律能否根治腐败”这个话题,难以用“能”或者“否”来直接回答,这是讨论这个话题应持的理性态度,因为即是在法治化程度最高的那些国家,它们虽然一直同犯罪斗争着,但犯罪至今仍然存在着——这至少可以说明,目前还无法根除犯罪。( a0 h# T' [$ Z1 X% q
$ V. ?4 J. n9 J8 U
0 z) {; ?$ ]3 I" a" V' b
[b]法律只管该管的STRONG>
' P8 R2 r: _1 L
; `. U u( W2 N5 d! {# k; M) u4 d* [, {4 ~7 ^; {4 T. `
首先,腐败不是法律概念,法律只管该管的。腐败是一个大众化概念,原喻领导干部或者公职人员等违法乱纪不保名节,常常特指领导干部或者公职人员实施经济犯罪行为,后来其含义逐渐宽泛化,但均暗含有道德评判成分——即原本高尚或者不应该堕落,但现在堕落了,因此,无论从形式上看或者从本质上看,腐败都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一个非法律概念(即腐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很可能会造成一些混乱,而法律只应管它该管的,有些腐败现行法律管不了。
5 k" `! k/ Z( |4 i* F1 t( R; l0 H* Q5 x9 _* n
% T y% q" C) u7 c) a3 Y$ K* S& o
[b]设计制度时须先假定人为小人STRONG>
6 }2 B- r. q/ y, \ Y& v7 k6 R' e; r; p; \1 k2 |. Y7 ~
# @% m! P8 d+ Z
其次,人性本恶,设计制度时须先假定人为小人。俗语“先小人,后君子”就蕴涵着这个论断,只可惜这并未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而 “人之初,性本善”及其演绎产物反倒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宰,于是,人的自我道德约束被赋以重任。事实证明,这是很有问题的。因此,必须反思“人之初,性本善”,进而承认人性本恶,学习一些国家的有效经验,在设计制度时就先假定人为小人,用制度来防之反之。
' e8 _. v u: L7 G: q- {' L# a" q- N! C( ~, o+ v, g/ u/ b7 D
) }9 v. L! i9 Z9 S' A H [b]法治是最佳选择STRONG>3 {5 Z" ~5 H: t C8 U
' E2 S g4 Q6 L q( H. q) m2 o' m) p. O I, M* R3 D- W
最后,人治与法治的优劣之别让我们做出抉择。先讲这么一个故事:有七个人组成一个合作体,他们每天都面临着分出每人一碗共七碗粥来吃饭这样一个问题。第一次他们选了一个被公认为最公正的人来主持分粥,开始时这个人还分得较为公平,大家比较满意,但后来就分得厚此薄彼向东背西了……于是,其余六个人陆续换了个遍,相似的一幕也就重复了六遍。怎么办?智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谁主持分粥,谁就端最后一碗,必须让其他人先挑选。这次,再也没有更换分粥人了,因为分粥者必须分得公平,否则,他自己只有端最后那碗稀汤寡水缺斤短两的粥了。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人治与法治的优劣之别,它告诉我们,仅靠人的自我道德约束(即人治)是不长久的,是靠不住的,只有好的办法(即法治和治官)才能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的公正,因而法治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E6 R1 H$ M+ R; ?8 P' o. q( v
- [% \ r# G% N+ m& U% I
. ]* p5 i" ~" Z- }
4 h7 [) k: T8 E* Y- E (作者单位:472100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民法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