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2068|回复: 0

熊秉元:好心没好报的经济解释

[复制链接]
li8501q 发表于 2010-4-15 13: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T2 M: ^- m  v# e) p1 O! m; m+ H: ~
) e( T. u1 ^5 e/ m% N5 T% t6 S  最近听内人讲一段往事,她心平气和,我却几乎小动肝火;不只对剧中人,而且对她。
2 |  s# T. H$ Y, p' m; g' U
; k- x6 V( H9 c0 {2 b8 M1 p" Z( d5 v, F& c$ U# x! D
  几年前在她教的班上,有位医学院大一侨生,成绩好又上进;但家境窘迫,连学费都缴不出。她知道后,主动拿了3万5给他,让他缴学费,等将来有了钱再还。后来,她陆续听到,他寒暑假往返侨居地,也工读赚钱,但似乎忘了还钱这事。偶尔在校园里碰到,他不但不主动提起,似乎还有点避着她的味道。毕业后,他留在台湾中研院工作,却一直没有动静。
0 d# g7 t7 y# c4 H, Q* V% S
. ]0 \0 z+ e5 G( G& h6 U. M
* i. N; q+ a5 g) V6 @0 {2 d& B  我对这种状态大不以为然,她心里有疙瘩,他心里一定也有疙瘩。我表示愿意写封信给他,心平气和的要他明快处理,不要在人生旅途上,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小)阴影。可是,文学专长的内人佛性浓厚、慈悲为怀,说什么也不告诉我这位年轻人的姓名。还说她都放下了,为什么我放不下──她喝汤不觉得烫,我在旁边喊什么烧?!
8 X+ M  t2 v3 ^7 b+ y. H  C7 v  I( j- X( [/ i  [' u( i; i
% v3 M0 E  e$ u$ s4 P; z2 k+ P1 w& i
  其实,激发我荷尔蒙的,除了一点小小的正义感之外,主要是随之而来的好奇心:为什么借钱时百般感谢,事后却换个脸庞?这种心理上的转折,由何而来,又有什么功能?/ C. X' S; T2 c- H! O9 p

# e5 y3 W0 O' l% ]& r' I
" Z4 U( N$ x6 Z4 o  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此一时、彼一时,心随境转。借过钱的人都知道,无论原因如何(身上刚好没钱、需要周转、有燃眉之急等等),向别人开口是一种期盼和感激情怀;别人一点头,自己铭感五内,差点没鞠躬欢呼。要还钱时,即使理智上还知道好歹,心理却已有微妙的转折。即使明明知道是「别人的」钱,要把钱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心理上总有不情愿、排斥、勉强的成分。原因很简单,开口时求人,还钱时操之在我。主客易位,取舍不同;心情上的变化,只不过反映情境的变化。7 U4 z& Z1 g; D* ^# A7 U
* Q# \; L4 @- Q8 ]8 l* M5 o3 }/ Z
  z0 v* G6 R" p4 X; B/ ^& s
  然而,这最多只是表面上的解释,在物竞天择、漫长的演化过程里,人类所发展出的机制,无论是肉体上的五官四肢、或情绪上的爱恨情仇,都可以有功能性的解释。即使物换星移,当初的功能或许已经消失;只要略去表面的福祸考量,总是能试着琢磨出隐藏其下的底蕴。而且,抽丝剥茧之后,一旦得到合于情理的一家之说,总是对万物之灵添增新的了解!, ]8 t* N. B2 \/ T
2 U3 B* v$ N$ d" D' \( ]

9 F& ?+ w3 ~) p; t" I5 l3 |  反映生物原始本能) p9 O. w$ Y+ ^  J3 e1 N

2 T: L4 o! M$ P! ?7 W' H7 {5 Y5 U, l
  达尔文进化论的两大铁律,呼应大自然对各式生物亘古的考验:生存和繁衍。当人类还是灵长类动物时,具有一般动物的特质:自己的资源增加,生物存活的机率上升,所以快乐一些;自己的资源减少,存活的机率下降,所以快乐减少。趋吉(快乐)避凶(不快乐),有助于生存繁衍。借钱和还钱时的心理状态,正反映了生物原始的本能。) \2 t- O2 z2 }2 K; O! \/ s

0 o& D4 I* E& j! Q% L' D# Q9 c/ @. }3 e1 r* g  U4 x% h# }9 ~
  然而,灵长类的世界里有互助互爱,却没有跨越时空的借贷。处理借贷的工具,不再能依恃生物特质,而必须发展出新的机制。人类社会的伦常、道德、以及更精致严谨的律法,都是演化过程极其晚近的产物。这些新的工具,能处理较复杂的人际互动,增加人类追求福祉的空间。可是,在性质上,这些「人造物」(human artifacts),却和「生物本能」(animal spirit)之间,确有微妙而重要的差别。两者之间并存,但绝不是共存共荣或相安无事;两者之间的冲突摩擦,是考验、是常态、也是小说戏剧永远不会枯竭的泉源!1 c; d: @9 ^+ I( \

- d& z6 N: ~2 X) n/ ?: S
7 l4 M, {6 Q" _2 q+ z) ^0 B8 x" ^  这么看来,文学家和经济学者的歧异,也只不过是漫长演化过程中,微不足道、但合于情理的一个注脚罢了!) b: c" m/ [% `  d9 u. K+ n+ \1 H

( o' Q4 }! I7 @& F0 g4 U3 b
' V; t+ n5 A. a  (作者简介:熊秉元,1957年出生于台湾南投,祖籍河南商城。台大经济系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任教。
9 i% S/ o$ ?& ^' N! J( u5 ~4 O% X7 j4 u$ ?7 D: C) s* s* Y$ D) m
5 \& n- B, k1 s$ S
  熊秉元被认为是两岸三地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发表在东方法眼a>文章经作者授权刊登。)( g* U* G/ |7 o  Q/ k5 s7 K+ R

' S6 ?: `) u% W* F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9-27 21:59 , Processed in 0.0994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