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2123|回复: 0

熊秉元:好心没好报的经济解释

[复制链接]
li8501q 发表于 2010-4-15 13: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o- x. F8 f- E  K( g; i4 `0 z/ q

7 ^( ~* k7 k$ D3 {/ ^3 K  最近听内人讲一段往事,她心平气和,我却几乎小动肝火;不只对剧中人,而且对她。
' R. [1 W' ?% C7 S+ Q0 X3 |+ ?" l$ h* O  h8 \

3 ^' g7 V+ O2 s/ x. r0 m  几年前在她教的班上,有位医学院大一侨生,成绩好又上进;但家境窘迫,连学费都缴不出。她知道后,主动拿了3万5给他,让他缴学费,等将来有了钱再还。后来,她陆续听到,他寒暑假往返侨居地,也工读赚钱,但似乎忘了还钱这事。偶尔在校园里碰到,他不但不主动提起,似乎还有点避着她的味道。毕业后,他留在台湾中研院工作,却一直没有动静。
" ]) }) b8 I6 Y) w& L) v9 `5 P. z1 ~: k* i* _  B! t9 j
# C1 w% c. f) h  ?3 a) A
  我对这种状态大不以为然,她心里有疙瘩,他心里一定也有疙瘩。我表示愿意写封信给他,心平气和的要他明快处理,不要在人生旅途上,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小)阴影。可是,文学专长的内人佛性浓厚、慈悲为怀,说什么也不告诉我这位年轻人的姓名。还说她都放下了,为什么我放不下──她喝汤不觉得烫,我在旁边喊什么烧?!
! e# M! S/ t- i2 H! p1 b) [8 e% ~
9 U3 T( m, v# p' B
( J1 W  j, S4 B, y4 L- M' \# z5 Q  其实,激发我荷尔蒙的,除了一点小小的正义感之外,主要是随之而来的好奇心:为什么借钱时百般感谢,事后却换个脸庞?这种心理上的转折,由何而来,又有什么功能?
9 b% V; o0 V1 q  \5 x/ ]* {  b: h, @0 E, ~5 W
2 @  v" K  \! ^! {; P
  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此一时、彼一时,心随境转。借过钱的人都知道,无论原因如何(身上刚好没钱、需要周转、有燃眉之急等等),向别人开口是一种期盼和感激情怀;别人一点头,自己铭感五内,差点没鞠躬欢呼。要还钱时,即使理智上还知道好歹,心理却已有微妙的转折。即使明明知道是「别人的」钱,要把钱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心理上总有不情愿、排斥、勉强的成分。原因很简单,开口时求人,还钱时操之在我。主客易位,取舍不同;心情上的变化,只不过反映情境的变化。
, [5 W! M9 l$ @: i7 F; {
! `! |) x( l; K0 w+ S# t0 s# u. O( Z9 B1 ?+ R. ]2 R, w: W
  然而,这最多只是表面上的解释,在物竞天择、漫长的演化过程里,人类所发展出的机制,无论是肉体上的五官四肢、或情绪上的爱恨情仇,都可以有功能性的解释。即使物换星移,当初的功能或许已经消失;只要略去表面的福祸考量,总是能试着琢磨出隐藏其下的底蕴。而且,抽丝剥茧之后,一旦得到合于情理的一家之说,总是对万物之灵添增新的了解!* b) p  X" ]: T% H, i" P8 _
& q5 z" [, ]. M8 J6 M. M4 z2 V, R
6 r$ ~5 P. H  O. w
  反映生物原始本能  J" x" O" G8 b# U* ?: o
( ~* D+ w3 L( S) q9 p

4 _8 @2 e2 M3 s8 _# V' E, W  达尔文进化论的两大铁律,呼应大自然对各式生物亘古的考验:生存和繁衍。当人类还是灵长类动物时,具有一般动物的特质:自己的资源增加,生物存活的机率上升,所以快乐一些;自己的资源减少,存活的机率下降,所以快乐减少。趋吉(快乐)避凶(不快乐),有助于生存繁衍。借钱和还钱时的心理状态,正反映了生物原始的本能。
  t: Z( p) }# p2 ^! c& G
% N9 u- F$ ?; v$ x! R8 ?3 D& X& X5 z1 P6 @7 F  j
  然而,灵长类的世界里有互助互爱,却没有跨越时空的借贷。处理借贷的工具,不再能依恃生物特质,而必须发展出新的机制。人类社会的伦常、道德、以及更精致严谨的律法,都是演化过程极其晚近的产物。这些新的工具,能处理较复杂的人际互动,增加人类追求福祉的空间。可是,在性质上,这些「人造物」(human artifacts),却和「生物本能」(animal spirit)之间,确有微妙而重要的差别。两者之间并存,但绝不是共存共荣或相安无事;两者之间的冲突摩擦,是考验、是常态、也是小说戏剧永远不会枯竭的泉源!  X7 }8 Y- V; c3 ^; d* j

* g: j) X0 K# ~6 e, Z. U# h- }( y- ~3 x
$ |6 A/ A& ?1 a0 `; Y  这么看来,文学家和经济学者的歧异,也只不过是漫长演化过程中,微不足道、但合于情理的一个注脚罢了!. r0 ?% ?2 s! Y% ]6 h* S# u: \
; ^' a1 @. I6 H0 R

3 j1 n) N. X4 O# U  (作者简介:熊秉元,1957年出生于台湾南投,祖籍河南商城。台大经济系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任教。3 J, q$ V; t+ c& ~  c
  B8 r; C2 ~3 t

. g' _+ L# A7 L( B  熊秉元被认为是两岸三地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发表在东方法眼a>文章经作者授权刊登。)
! |7 r- |# U" e' Y8 \6 g0 P3 S# c# G& n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5-4-29 05:46 , Processed in 0.1215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