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2661|回复: 0

法眼看唐诗——重读《唐诗三百首》08:西施咏、秋登兰山寄张五

[复制链接]
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11-5-30 17: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施之美,世人重之。不过诗人看来是要写“金子总是要发光”,且远非砂石所可攀比。孤高之意,溢于言表。, z2 ?# N8 c* Z/ [  u6 k7 x; ?
只是,世间西施能有几人?纵有西施之貌、纵有诗人之才,能有西施之遇者几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古如此。何况,西施最后的归宿总归不好。一时之得意,岂可因此而孤芳自赏,鄙睨群伦?有盛气好,但不可过。6 s- a  F+ l$ j- ?+ y& n
至于孟浩然“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的确经典,道人与自然之系。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过因天气变化而改变心情的经历。不过,推而广之,人若过分地受客观存在的影响而难以自已,则又是另一个极端了。
6 K/ {2 N2 v% t5 W+ J2 M. Z$ s人才的筛选机制、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好像是中国始终难解的谜……+ ?9 W: }0 I0 p  i" x3 J

9 m8 s! r/ a9 U) b! q9 C换个解读如何?“君怜无是非”,便是家长制、一言堂、官本位的古代版本,是典型的不问青红皂白、不坚持原则。中国好多腐败、渎职都缘于此。东施效颦,也许正是对西施尚不自知的警醒,可惜西施仍不自觉罢了。“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那也许是看到了黄昏时的沙尘暴、秋风吹过时的漫天白色垃圾以及没有树木遮挡而暴露出的种种痼疾吧!
6 I6 t  P' \6 L; ]
, l. b, D6 E7 s' V3 Z# w' Q9 m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6-1 09:02 , Processed in 0.08220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