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392|回复: 0

为了69名矿工兄弟

[复制链接]
小小出纳 发表于 2009-5-15 22: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p% R) M& R. k- b: D6 d

; j* P; }) i, e, @5 [- ?  公元2007年7月29日 至8月1日,中国将铭记这段不平凡的日子。6 Z& y/ b7 d! T- x
9 U8 H) R/ T; X
  河南省三门峡市支建煤矿69名矿工被困,76小时成功获救,这是中国矿难抢险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
& I, ?4 E0 u2 ~$ u
0 U- m, s+ b) e" C0 A; z  T6 X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井上救援人员全力施救,井下被困矿工不屈自救,支建煤矿69名矿工获得重生的故事,感人至深。2007年9月初,在69名矿工获救一月后,《法制周报》特派记者深入事发现场,面对面采访了上百名干部群众,将这个被称为中国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故事一点点地真实还原。
1 R4 Z7 M( g) [3 y9 T
$ f$ Q3 r8 E$ m7 B+ ]# o  ⊙法制周报特派记者 王海平 发自河南
$ O! ]/ s& @0 D( O/ x4 N4 J7 p! z* z1 X) D# S" T0 h8 s
  2007年9月12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支建煤矿。44岁的采煤队副队长朱念群手搭着紧闭的井口,从铁门的缝隙朝里望去。41天没有下井了,这对有着二十多年矿龄的朱念群来说,是一种很不自在的体验,他有点想下井干活了。
* o& S1 I' u5 k+ `! T' f0 t( J3 l3 h# ~( i6 y$ N4 M
  但朱念群的这个愿望目前无法实现。由于遭遇了建矿以来最大的透水事故,三门峡市支建煤矿目前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副矿长李少卿称,矿井的整改还需要一段时间,何时正式恢复生产,目前尚无确切信息。
% M9 Q) U: u$ N$ o
6 ^6 @, I* T7 M& a  仿佛婴儿呱呱坠地一般,朱念群和他的矿工同事们,于2007年8月1日中午12时许获得重生时,除了救援人员在他们眼上蒙上的遮光黑布和系在腰间的一块布外,身上再没有别的衣物。
% k$ J* _& V( H5 P' e, Y
; y1 T, Q- F/ [2 T! D" b+ b  为他们“接生”的医护人员中,有很多年轻护士。面对年长自己近20岁的“赤子”,陕县人民医院的护士赵海莲,用清水轻轻地洗涤着矿工兰朝军身上的煤灰。
9 K/ }, g3 h. }5 N7 Y) J9 z1 z0 ~: g# s6 `: ]3 v+ C
  突然变小的世界8 h  t8 s$ n: x5 Q; Q# k9 e

" d0 ^4 c3 F# J  ]: k  2007年9月11日傍晚,朱念群从煤矿的职工食堂买了两个馍回到坡上的家中,就着一盘炒南瓜,和妻子吃了起来。朱念群喜欢吃馍,除了生活习惯外,还怀有一种感恩情怀在内——他认为是馍在关键时刻救了大家的命。升井以后,馍在朱念群心中有了种神圣的味道。
1 G0 D$ F( f8 e; b" k6 A- F' q3 q/ W
  和平常一样,7月29日早晨 7时整,朱念群赶到安全科办公室开会,7时30分,他再组织当天下井的工人开会。这样的程序,在朱念群担任采煤队副队长的四五年来,天天如此。开会的内容,也是千篇一律的安全教育。: O& d) p; @5 u

7 g3 B) |7 T2 c4 j  7时40分,朱念群带着队上的26名矿工下井工作,当时下井的工人共有102人,透水事故发生后, 33名工人及时脱险,包括朱念群在内的69人被困在井下。
0 J/ J; F8 i. T9 n# {2 b3 R0 k8 R1 Y1 s* \
  38岁的马彦虎是井下的电工,下井后,他发现采煤机械有毛病,一试机器没有电,便上到变电站要求送电。“到了平台上后,别人通知我下面有水,要我不要去了。”马彦虎说,才几分钟的时间,水就淹了上来。7 {2 j0 D7 E) S4 @. {9 @% U* i. ~

! T! t8 `0 o4 U0 n  50多岁的张群官在8时40分左右,发现风泵突然不转了。$ `* l' O: `! C9 E( v* ?

' w* a, U% l* h& C6 U  ~  “空气中突然没有了风,意味着与外界隔绝了。”朱念群事后对记者说,张群官反映的这一情况,令他腿肚子一下软了下来。他当即打电话到电工室,但连续3次都没有接通。这时,运料工贺少春跑过来说,井下出水了。/ ~+ C$ x) L* L( ^% r
4 ]* [' h7 o" c8 G0 @9 o
  “赶快往上面跑!”朱念群大喊,矿工们收了工具,开始往巷道右端最高的工作台撤退。% U2 B. o5 V  \( y

& R* `) [( Z+ u  跑到工作台面后,朱念群发现刚刚工作的地方已被水淹没。几分钟后,水涨到了他的半腰。但七八名矿工还是利用这点时间,把通风管从下面抬到了平台上。
' v5 i4 R& s7 I) R! @, P2 b; c/ M/ ~4 \' w7 }) ^# p) p" }2 `# G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矿工们及时把通风管抢了上来,才有了井下供氧和输奶的生命线。' `  ?& v4 c4 v1 Y: j/ R2 a8 w

. Q# V) [0 I' O* }+ o  在朱念群近二十年的采煤生涯中,从未碰到过这样的事。但大家都明白,传说中的透水事故就在他们身边发生了。原本宽阔无边的世界,在一瞬间被缩小成了不足50平方米的狭窄空间。那一刻,他们感到世界在慢慢离他们远去……
' v8 B' L: Z( X4 S$ P; f: ~. h) l2 \, a( T4 i) Q. J  f  T
  地面上的营救  @9 p$ S- ^  ]% a1 v4 J, c( }

+ Y' X/ Y3 v" b( [7 o8 V7 Q$ u  就在同一时刻,支建煤矿的地面。从前一天晚上开始的暴雨仍在继续,处于山谷底部的支建煤矿矿区,笼罩在深黑的雨幕中。
7 F: x  k! h6 o1 t: _8 O
+ _- A8 [0 V; l' S$ Y  2007年7月29日上午8时40分左右,调度室值班员邢长兴最先发现东风工区巷内进水。情况被迅速反馈到支建煤矿机关,副矿长李少卿、李宗贤一边立即通知井下人员撤离,一边迅速组织人员排查透水口。与此同时,69名矿工被困井下的消息,被迅速反映到了陕县县委、县政府。
9 f! \$ @6 Q+ `+ \" W7 Y- b' J& I* X$ [5 V
  一直在现场参与事故排查的安全科东风站站长张建朝事后回忆说,排查人员沿着铁炉沟河往北排查时,在距离钢场桥30米的位置,首先发现了一个透水口。“透水口南头有两米多深的水,那一头却没有水,估计全部到井里去了。”张建朝说。  H- R9 w4 P+ t3 }1 r' p  g
+ z; }6 @. V' w, l  B0 V
  铁炉沟河是一条宽约十余米的小河道,往北七八公里便到了黄河。' A/ Z' R3 X; S* S) D" \1 l
) x  g! {7 ?; H
  在张建朝的印象中,支建煤矿建矿以来,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并没有为矿上制造过麻烦。但这次却将原本有两米多厚的河床底部冲开,一个不知什么时候废弃的矿井口,像一个巨大的漏斗,大量洪水沿着它倾泻而下,顺着两条下山通道直灌矿区的两条水平巷道。7 r# d! f9 c" A: ?! m' I
; p5 H  P. r% I6 e- T- u) s9 F/ V
  张建朝赶到旁边中铝公司的停车坪,向两名不知姓名的装载车司机求助,两名司机二话没说、迅速将装载车开到透水口。///而早已赶到现场的数十名矿工,正用能找到的所有棉被、编织袋堵水。% T+ r% V. `2 y2 u. t( U. N
# z9 C! c- m7 A1 C
  就在支建煤矿奋力查堵透水口的同时,陕县救护队的工作人员和驻地武警官兵,也马不停蹄地赶往事故现场,一个临时指挥部很快成立。
3 d% |3 s7 c' l5 F- t) X- k7 [# c. k& k* n. ]/ C' W8 ]) A
  生死时速76小时. y0 W! J2 P+ P7 F

& B7 L8 d7 I. v. S  核心提示( E. Y1 ?3 `: z) W3 N' O1 p/ y! T

( D7 _( w8 m! ^2 S3 x. ^: @( o  7月29日12时整,经过井上和井下人员的努力,中断的电话信号接通了。这个电话,对稳定矿工们的情绪起了极大作用。而且,也为营救行动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 [" o4 B7 U: P
) I: R5 t# D6 f! e/ f  两个世界的接通
  b( M/ s8 Y, h* Q# q+ |) m9 [
& L9 W8 v, j2 ~( [  此时,离朱念群等矿工被困井下已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上午10时30分左右,在经历了最初的短暂恐惧后,69名矿工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 @3 a! x2 Q4 V# G/ R" d6 V# R7 b8 R- ]! s% m: D) y3 Q
  如何能让大家坚持到被救出的那一刻,是作为69名矿工中职务最高的朱念群副队长和吉先法班长首先想的问题。" c, I- G$ ^& V0 [- t7 A9 q9 ]1 P' y
; j5 h; J  p% z
  站在人群中间,朱念群扫视了一下大家带的干粮,发现只有17个馍、两个饼、五六个鸡蛋。4 \# m/ u+ t$ A3 T4 X8 Q+ ?+ q
; R$ B1 R2 O: t& V% X
  “这些食物在24小时以后才能动。”朱念群对大家说,为了保持体力,大家原地不动,减少运动量,馍暂时由吉先法等人保管。9 \% m+ u6 z+ G0 {

( k9 a$ k5 @$ T  此时,负责井下通讯管理的调度室工作人员宁保军发现,所有的电话信号都已中断。没有了电话,69个矿工现在到底在哪里,是什么样的状况,将是一个未知数,这对营救工作无疑是致命的。' r: S  q1 S: G& x, l7 D9 R# Y

, Z$ D% h1 U& }% K( u/ r6 R3 `- z' ~  9月12日,宁保军站在支建煤矿东风工区空旷的井口,对《法制周报》记者说,那天上午他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缩短了恢复通讯的时间,将电话打进被困矿工的身边。/ i$ ]' g" ~, c% X# \" Y( b; ?
3 K+ d: `8 G8 s2 R* _$ b5 t2 Q
  宁保军说,他在井下转了两圈,发现了有些地方的电话线被塌了的巷道打断,但在水没有淹到的地方,电话线没有断。+ p4 @  d& E* Y, U* f; K5 v* d
' C9 T* d3 t! C, a1 y9 M
  宁保军说,在查清所有情况后,他从其他巷道绕了300多米改了一条线,完成后,他试着拨打了被困位置的井下电话,然后兴奋地跳了起来,“8044通了!”这一时刻,是7月29日中午12时整。
4 f) {; J( ^, \! j5 j3 Z* @: g: T/ [1 ~% d/ h
  就在宁保军试着拨打电话的同时,被困电工马彦虎也正在忙着转换接头、调拨电话。尖锐的电话铃声,让他全身一个激灵,高叫“通了,通了”。朱念群向电话那头的宁保军介绍了大家所在位置、被困人数和当时的状况。5 p2 ?" I9 V8 U2 y, k$ d% q

! U; b7 B7 T) s  Q- h
% u, [. @  R- k0 E$ V2 X& H9 m' d- t, x* O; {& O& i$ Y
  “这个电话,对稳定矿工们的情绪起了极大的作用。”朱念群说。! M- b$ l  L0 G9 `- n  G
5 V$ N5 V! l  D- h8 z
  宁保军接着给调度室拨打电话,汇报被困矿工的情况。+ O* c% ^0 m6 S% N  T+ t

+ N4 G5 z8 X2 R$ j: C3 G  此刻,奋战在地面的救护人员,已成功将第一个透水口堵住,并将随后发现的第二个废弃井口也堵上了。但真正将透水口完全封死,是在一个整夜之后。从洛阳和三门峡调来的300名武警官兵,为此奋战了一个通宵。事后有人统计,在透水的巷道口共压了6000多个沙包。
3 X+ k. Q4 L1 ~! T" Y, O
% Y$ T  n0 g) e( x# G  井下的水位不再上涨,朱念群给大家打气:“上面已经成功把水控制住了,大家一定要坚持下来。”他说,他当时的唯一想法,就是一定要把69个人全部带出去。
4 g5 H, C. i  Z0 \. v/ j/ j& \4 [" r; i# M6 g& Q
  电话带来的安慰+ e. G6 _7 p5 H( E- K
* I* O$ _0 Z; t& W% ]
  从电话恢复畅通的那一刻起,朱念群和吉先法便不停地接听着从井上打下来的电话。
6 h3 ]0 `) F; f
7 j  J6 G" K, V; j% ~$ H0 U  当天下午4时,朱念群接到第一位领导、陕县副县长王玉山的电话,“放心,一定能救你们出来。你们一定要搞好团结,不要乱跑,保存体力。”6 @+ F" R  H  |% ~# d
* f  E+ m8 M; x1 S+ W* s
  王玉山是带着重病,赶到支建煤矿承担起一线救援指挥任务的。接报前,王玉山因缺钾在郑州住院。
/ e0 F& ]- L# r: W1 B! m. M5 B4 M2 i+ R+ f5 H2 O
  张建朝告诉记者,从赶到事故现场,王玉山就没有离开过,直到最后一名矿工被救上来,他才倒在地上,被抬着送上救护车。
: j) ^# K' Z* p9 S* m0 I) Y; H2 C% q  m
  7月29日下午4时10分,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打进电话,询问井下情况。晚11时30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打进电话,亲切慰问受困矿工。
$ D! a4 j. u- W# p6 G- |/ J  F0 l, V, x0 e: c1 X% N
  徐光春在电话中说:“各项抢救措施都已经确定,要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把你们抢救出来!”
3 }# U* B3 s" U6 y* r
4 b" [1 P# w; P  “领导们的电话让大伙有了精神。”朱念群说,情绪一度失控的矿工开始安静下来,大家知道,一场大营救正在上面展开。2米多宽、20余米长的平台上,69名矿工或躺或坐,默默地等待着。
9 s  \, N# H9 P  G3 r* ^$ w
  X1 z0 n- U9 z3 z7 h- @) E) W  另外一条生命线2 f* g! m; R6 `- R, {4 {- ?# `  i+ r) X( t
" ^% D  M2 }; p: M* R5 o
  7月29日晚上7时许,已经在平台上呆了11个小时的69名矿工感到憋得慌。朱念群向地面汇报了这一情况。已经赶到现场指挥营救的徐光春决定往下供氧。6 {* o/ Q- u) u
6 j$ m, h2 A5 d( F5 f6 U. O
  事实上,早在朱念群提出送氧要求前,三门峡水工机械有限公司就已早早拉来了7车195瓶医用氧气。在决定送氧后,气瓶被搬往压风机房。晚上8时,工作人员切开压风管,接上三通管,开始输氧。6立方一瓶的氧,8至10分钟就输完了。* ?5 ]0 P2 w, Q: k

+ L& Q& q* G. t1 g" h1 C  10分钟后,朱念群电话报告,大家呼吸顺畅多了。9 l& ^! c" e, |; _5 W! J

: p0 b4 S: d. `/ v- _! ^3 p  晚上11时50分,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赶到现场。1 @: H9 m$ g4 K( c# B* X, [) H

6 T, @$ ]! j: N* l+ \  “供氧有问题。下面有瓦斯,万一爆炸怎么办?”李毅中问。) a+ H9 ~/ Z  j/ K& V, ]
! K2 T# F1 `6 w, L
  “医用氧气不会引起爆炸,分解过,量小。”徐光春答。李毅中没有表态。9 H# {7 f4 L7 |5 {5 e" Z% W. T' ]# a
4 K5 U; g3 d' U7 U7 g( k
  曾在指挥部参与救援工作的某机关人员事后描述,指挥部里坐着的数十人,谁也不敢吭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d6 h  v) y/ q; q& ?# t" ^

! x* b( K& z* m$ y8 r  供氧被暂停,不到一会儿,井下报告69名矿工感到头晕。5 B4 h' {/ ?, A* A8 @* I+ J+ p9 F
# i6 g5 u/ z4 A  a8 f' G2 ^% }
  供氧继续。! o( L3 V# @" ^& E0 A6 s& N

: H* F5 ~: T# f: m* F2 K( m" V  7月30日上午,矿工们感觉有点头晕、恶心。河南省副省长、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史济春问卫生部门专家:“通了氧,为何还会这样?”专家说没氧表现为呼吸困难,氧多了,会出现眼睛外突、头晕症状,史济春要求调氧。! e' x& m0 F% z4 @, d0 P

% |0 _) ^- ^, K; q" V( C! K: A) H  调氧后,矿工们的呼吸恢复正常。
+ x4 j6 c1 ~+ ~) h. S# E6 i0 r$ J! c( q) v4 ~; f4 i0 v
  最后的13米“生命通道”7 x- I' \% v- [* i7 @  R3 J+ S
# a7 K; o7 ^) q7 ~+ b+ T9 N
  核心提示5 t/ s9 }' L" f  a1 T! g

- D( F3 a0 Z. X  “出来一个了,出来一个了!”欢呼声迅速从任耀的身边向井巷的上方传去,几十名在场救援的矿工,都兴奋得忘记了疲劳和饥饿。' I8 D& p. t) _# I" {# j
0 {. ?+ v* ]+ o; p) {+ Z0 G  O( @
  井下矿工喝上牛奶
+ ]3 E: r% j1 I, K& h- n( R0 F1 ^! C$ g. |
  24个多小时过去,69名矿工还没有进食,饥饿一阵阵地袭向他们。矿工们要求朱念群分配食物。17个馒头、2个烧饼和五六个鸡蛋。两个烧饼被水一泡,已经发霉。一个馒头四个人分,一个烧饼掰给两个人,鸡蛋给了生病的张群官和高群巷。3 }0 m3 g$ a. |& C  D% }

5 b" |! {) c/ }2 J% V* n! T  吃过这些东西后,大家还是感到渴和饿。班长吉先法向值班室打电话,请求井上想法输送营养液。$ ^* {, n# R4 y$ \7 F

/ C8 c! h1 V  C" |3 {& v. k  “太难办。”井上值班人员回答道。
; K7 ^0 R6 X- A2 p+ V& P, P" U( U+ w$ X
  “不是你们说行不行的问题,应该请示上级领导、有关专家一起来研究。”吉先法在电话里吼了起来。事后,他承认这是他在井下打得最激动的一个电话。) s* A5 E# ?, p2 @4 q. g! u* @2 D! e
3 J, ?1 C" R0 Y5 U& v6 q
  7月30日下午6时许,值班室回话,经指挥部研究,同意向井下输送牛奶。通过压尘管输送牛奶,成为继电话线和通风管之后的又一条生命线,对延续矿工们的生命起了重要作用。
8 H, ~3 y. U- [4 y; g$ [% T. P4 ^/ a# t4 B# I
  7月30日晚上8时许,通风管流出了有油的脏水,几分钟后,白花花的牛奶从管道末端嘭地冲出,朱念群赶紧用毛巾捂住口子,牛奶从毛巾里滴落。其他人则有秩序地用矿帽盛牛奶,没有喝完的便储在保温桶、矿帽、矿灯罩里。
- r! D' U. D: N7 P7 X: ]1 s5 N& w: f' V6 ^' L
  从7月30日到8月1日早晨6时,井上输送了三次牛奶共600多公斤,最后一次输送牛奶时,还向井下输送了稀面汤。“就算排水清淤的营救工作再费时,牛奶也保证了矿工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史济春悬着的心暂时落了地。: w/ p6 |! u: Y$ D$ b; f4 e( E

* O- v/ c& N) L3 L4 L( I  井下救援一度中断  R) L) N2 {/ r1 \4 |

  W4 d& x1 Z- R) p7 J  由史济春担任总指挥的救援指挥部,一开始就制定了“一堵、二排、三送”的抢险救灾方案,并成立了地面、井下和后勤三个小组。
% ^" x7 g! I0 U
  k3 i. X; u2 L. I& O0 _" h  7月30日上午,堵水工作基本完成。% M' R5 P) W. E5 J, ]2 @8 f
' E1 L% w) ^) k! A
  “什么时候能够把巷道里的水排空?”被困矿工一趟趟地去看水位有没有下降的迹象。
% M4 j0 m& X* S+ K3 h1 [8 i
/ X( \, o5 Y% ?$ L* ~  然而,直到8月1日早晨,一切都没有任何变化。( O5 Y9 `8 e8 m' V& W" `
/ D# D+ u: i/ |2 J* B
  69名矿工们不知道,在那一端,来自兄弟煤矿义马煤业集团的几百名矿工,已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44岁的千秋矿综二队矿工王耀超,20个小时只吃了一个馍。  |# r1 B7 k# l+ Q  b$ h; a

5 l  o% z  `9 X2 G5 x' B  王耀超被分配在设备组,更多的矿工则被分配在排水清淤组。义煤集团矿山救护大队副总工程师倪跃林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说,义煤集团成立了井下救援指挥部,并成立了三个工作小组,分别是排水清淤组、设备管理组和由救护队组成的救援组。7 i. N0 X' I7 k: q5 p- i. i6 c% O% o

, s- E$ k: B/ h# }6 R3 H  9月14日上午,在义煤集团宣传部的一间办公室里,倪跃林一边画着示意图,一边向记者讲述起抢险时的惊险场面。; C, A6 Y- c2 m9 g( j0 G( V& f

9 N, h6 o3 J/ {' X$ G  7月29日下午3时左右,倪跃林带了一个10余人组成的先遣小分队来到现场进行勘察。具体情况被反馈到井下指挥部后,三个小组的协调运作迅速展开。4 h) \/ u/ r+ J: w

: t  F) [1 L2 X+ k" {! x5 d  清淤小组被分成两个班,一个班工作10个小时,就这样,靠着50多名矿工的接力传递,积水坑道里的淤泥在一点点地往外运出。由于积水量过大,经过一天多的清淤工作,往前推进的速度并不明显。- J2 b  U$ U5 G7 ?

0 F) M5 x+ P4 P- V; r  X) u  就在这时,新情况出现了。7 B5 ], i9 Q( u4 y

. u* a7 K' _5 m  C- E) d1 G* M$ A  7月30日凌晨3时许,指挥部通知,地面有强降雨,河水流量明显加大。考虑到矿井附近地质复杂,可能威胁井下救援人员安全,指挥部决定,井下救援人员全部撤出。
, ]! y8 F/ E& L/ ?" w$ v; [0 ~
* m; x3 R. ~2 H  救援工作暂停2小时。3 ~+ A) }7 F" W; y
8 ~3 ?+ \" |& H+ ~$ i) [/ ]! }
  但救援人员却没有因为危险而放弃努力,7月30日凌晨5时20分左右,清淤工作恢复。已经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的清淤组成员,又用肩扛手提的方式,一点点地往井口运送泥巴。  T1 ^6 [2 ]+ k/ A
. L  C& I. r* u4 Y9 W# f3 I1 G
  义煤集团宣传部副部长杨晓东在事后写的一份汇报材料中,记载了这样一些动人的细节:“(清淤队员)在不足一米高的巷道内作业,只能跪着或趴着,铁锨施展不开,只能用手扒;突击队长张广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一直只能弯着腰干活;掘进队工人朱铁岭,在作业中一颗门牙被磕掉,直到升井后自己才发现……+ G. o% r7 b7 ~  m0 c" k

5 U3 R' V+ z% U/ `/ p5 l. e
' ~0 f2 M# W, Z7 x1 n; h; d6 C2 X9 n* Y- [. H9 I& f3 c
  出现紧急情况1 g" o9 {% h& A3 u

1 k1 p0 F9 S! o, N" h  j. I  即使如此,困在水淹平巷那头的69名矿工,却没有感到水位有什么变化,很多矿工的情绪再次大幅波动起来。4 g3 b+ J# f* V" N0 y3 e5 X

, X9 M0 N& |2 M' H, I6 c  吉先法对《法制周报》记者说,7月31日那天水位下降很少,当时他也急了,对自己能活着出去的想法产生了动摇。5 O  ]. ^# r" @+ k5 x

3 M4 J. E0 ]8 ~: X/ C  更为严重的情况在8月1日早晨发生了。10多名矿工对朱念群说,呆在这里也是死,冲出去也是死,还不如冲一下。这10名矿工起身往水淹平巷冲去。
4 ~0 F, Z& h5 U. o, `& v/ C: I7 k8 [
; F& ?, |( C  y$ T, a. z3 N% S  朱念群赶紧往井上打电话,王玉山高声命令:“念群,一定要把同志们拉回来,现在冲出去只能是死路一条,坚持就是胜利……”
( v  j6 V  L) C! I+ u9 f6 R+ w
( z+ H8 R& D1 e1 i0 e# u1 M  放下电话,朱念群和杨万军追上那些冲动的矿工,把他们拉回到了平台上。. G2 \6 u# h! V) g

- p$ U; ~  F1 M  希望的曙光
9 X/ N- D, C/ P% g1 D8 E+ F$ l: Q! I: m/ t7 u. w8 E" k& G5 s3 @
  几分钟后,朱念群要杨万军和姜维去看看前头有多远。
. C! N; L9 v% E2 J* d3 S9 N7 r; [7 ^0 l" j, ?4 _0 P, ~
  杨万军兴奋地跑回来对大家说,听到平巷那头抢救人员说话的声音了!, j- _2 S2 w. S. F
& n! H2 H0 u" y5 X
  在平巷的那一头,清淤推进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8月1日凌晨,刚刚从外地赶回的义煤集团董事长武豫鲁,与工人们一起挖泥。在黑暗的巷道内,武豫鲁喊叫着对抢险队员说:“69名矿工兄弟就在前面,我们多挖一米,多抢一分,他们就离我们近一米,多一分生还的希望。”2 x% T! P! Q: L5 B
" I! }# _# e9 ?% k: w
  8月1日8时许,清淤小组推进到平巷20米位置时,突然感到呼吸出现压力,周围的空气也骤然上升到29摄氏度。. q; Q" M8 H" N% r$ l
5 l' k, {. a+ h: S. w
  “这是一个好兆头。”倪跃林说,这说明里外的空气已经接通了,清淤后水位下降了10毫米,已经能够听到里头的声音了。
4 d) T4 v3 i% y9 o5 ^8 z. A
- l, A) d, Z- G/ U- e+ H  连接69名矿工的“生命通道”,正在一点点打开。- E$ Z+ b* N( u4 o5 V" j* U- N, x2 A
) f* D7 R* H* |2 L8 h) C- a
  及时调整方案
, i+ k/ p" Z0 s) m3 @1 X
! H) W3 \; y. z  U: ]" j  如果按照指挥部原订计划,清淤工作组将240米巷道内的绝大多数冲积物清除,还需要数天时间。而根据倪跃林的经验,此时被困矿工所在平巷的空气质量已经变得非常差,如果不能在一天之内救出矿工,69名矿工生还的希望会大大减少。% Z# P( P5 \( m
  M1 f) x5 Q) W0 `! P
  地面指挥部紧急调整方案,不再全部清淤,而是在冲积物上层打开一个0.7米仅容一个人通过的小口,纵切面也不挖到底部,而只挖到人能过来就行。1 k* N/ G: B# h( y8 v. S7 P

$ M* ^- W: @9 ^7 ~- H  方案调整以后,向前推进的速度迅速加快,很快就向前推进了13米。27岁的义煤集团石壕矿工人任耀当时冲在最前面,在清理淤泥时,他看到远处有微弱的灯光,兴奋地大喊道:“有人吗?”对方没有回应,但灯光却摆了几下。4 N8 B6 L8 K$ i, l$ W2 S& D8 P: D) J
/ Y- k  k$ l' z9 Q
  任耀激动地大喊道:“出来吧,兄弟们!”但仍然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再次向前走了几步,模糊的灯光慢慢靠近,一个声音传来:“我们是探路的……”
, b1 t2 v3 ~) a  x. @
. m2 h5 q8 p( t) m3 D6 o  最后的胜利5 }3 f  a2 F, C' r) X% i; ]7 q" N" F
1 q  i0 g! A$ j' {! H/ q$ ?; h8 y
  即使是最后的两米,走过来仍有不少困难:前面是一个两米长的水坑!也许是身体太虚弱,也许是害怕,两名探路的矿工不敢涉水!9 `; v5 E7 ]4 P5 J( F/ L' J0 _

# ?% e: ]* W) p6 u  半趴着的任耀使劲把手伸过去,对他们说:“来,不用怕,你们把头扎到水里,我拉你们上来。”5 _: b4 a8 m% M$ o4 N5 W! i4 L/ K

% E) b, k* x) Q, w0 Z4 Y6 r  两名矿工照做了,他们在水中抓住了任耀伸过去的手,被拉了上来。“出来一个了,出来一个了!”欢呼声迅速从向井巷的上方传去,几十名在场救援的矿工,兴奋得忘记了疲劳和饥饿。
* m2 r5 ]; j) ]% P( w
6 |& E1 u( k9 }3 G5 p  第一个被救出来的矿工叫兰建宁,此时是8月1日上午11时05分。
" l$ s0 W" N8 C; y
7 [* O5 c6 o: c# @  除了得病的张群官是被朱念群、杨万军等人抬着从水坑中扶出来的外,其余人都是自己从水里泅过去,被救援人员拉上来的。/ L/ d9 c2 w) @

/ c) o  }, \, G( g7 @0 `0 {1 I  当最后一名矿工高巷成获救时,已经过去了75分钟。
1 V0 _  A+ O; u0 m
* H0 H# @$ y' s2 ?2 x  中午12时55分,被救出的69名矿工顺利升井。按照事先预案,所有矿工立刻被送往医院治疗。一曲在新时代下演绎的救援凯歌,在欢呼声中落下帷幕。
+ _8 D* v6 j4 R) k6 }- G
, Q2 \" |) b8 E* }+ B7 H) a  被困矿工家属是如何度过那揪心的76小时?获救矿工有没有出现心理问题?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下期请继续关注本报独家特稿——6 N+ ~2 k2 {7 f/ u! q, @

5 h4 [3 k, Q: L1 f' T3 I* F  为了69名矿工兄弟(下篇)
5 Q3 v9 F* @) y2 v; [/ ^$ O) ~% X4 w, B1 `
  69盏矿灯的现在和未来A>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12-22 11:09 , Processed in 0.0752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