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人偿命”,曾经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4 ?( q; s" ~6 w$ M: R8 E6 r' k# ?" K5 _, R$ _6 q
' {$ `% d ~8 U; p5 X8 J7 Z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刑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谦抑,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刑法立法的一大原则。我国坚持“慎杀少杀”原则,对于义愤杀人、激情杀人等不是罪大恶极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判处死刑;而对于精神病人等主观上缺乏杀人故意的情形,甚至不会追究刑事责任。% m' |4 |( {& g( u* \/ C8 z
8 h6 y# F& L9 G! i2 L
" [* V4 E- e9 a4 y% }3 { 男子在性爱中杀死女友,并称是过程中因为兴奋而无意识,没有杀人故意。那么,对于这起刑事案件,法学专家会有什么看法?本期“法周大讲堂”邀请两位知名刑事律师a>,分析背后的法律规定,以及案件的警示意义。
: f+ W8 C9 z1 \" @$ J. I- y" |# l- [2 }7 z: O6 Z0 H& r% q
}# N6 |4 P# s: C3 x% c 案情简介! u4 z( v& Z3 ?
6 y" I2 J4 w; a! m3 g
0 h: C8 z; t3 x8 G( Y# m 2008年1月8日上午,震惊全国的海口导游吴以文杀女友分尸案,在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公诉机关认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追究吴以文刑事责任;受害人家属当庭提出290149元的索赔,并将受害人与凶手同时工作的海口市某旅行社列为第二被告。凶手吴以文当庭辨称自己并不是故意杀害女友,而是在性爱兴奋时无意识致女友死亡。8 V) n' @/ R1 V# }, S
0 V1 \& _" c5 Q' O: `7 b9 i/ s- v' x+ u7 j
早在2007年3月25日下午,吴以文在其租住的海口市龙昆南路某公寓内,和其女朋友冯某在发生性关系过程中,用双手卡住冯某的颈部,将冯掐死。之后,吴以文将冯包内的现金600元、诺基亚手机及农业银行卡盗走,并于当天下午到三亚商品街的农行取款机上用密码取出1300元。3月27日吴以文返回案发现场,用床单和衣物及汽油将冯某尸体焚烧,4月2日又用菜刀将冯某的尸体分解装进塑料袋中用水泥封盖住。经法医鉴定,冯某系因颈部遭受外力作用造成机械性窒息死亡。0 |; j7 \1 J, R4 b/ Z
! `- W6 z( ^0 w2 m( u9 E0 o( s! h* ^5 \7 c- [
观点碰撞8 M" u- J4 H1 C$ V
% {4 z0 F4 }; E0 R/ J" W
: p" |5 [- M: N& } 胡勇平律师a>. ]+ I' {0 J3 E2 Q
% y: t# l- b3 T" Z" ]! L# W2 \ G
9 P2 Q/ d* J# Q. r
湖南湘和律师a>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法学硕士研究生,曾任警察三年。4 e/ J$ O) g8 t- V" j5 X
0 K& n2 ?$ s; `! {7 L) `2 R `/ R: a6 C
朱红刚律师a>- @4 w5 G" N% V( {
( m, C& F( Y( v9 X! ], [8 Q: y2 g8 j# w# ?# w: o1 Y/ a& j; n1 f
重庆红刚律师a>事务所主任,先后为开县井喷案第一被告吴斌辩护,为綦江大桥案第一被告辩护。
* G Q6 B2 s3 I
6 J: X5 L# U: T$ D) p, k$ P1 i3 D; {1 c0 _) {$ P) w
1对于“无意识”的看法& X* R; f4 ?' `' K+ g1 W. a
8 i( U+ ^3 V" |" r. V9 P2 T5 I7 t' T: J7 Y
胡勇平律师a>:, ~& S; W6 O _- t7 z H: N
+ @9 G8 U" L0 Y" H' {* l
4 }- t; R$ s. s9 a9 C( d3 ]9 e- @" o 根据目前的证据状况,吴以文构成故意杀人罪是没有疑问的。除非有其他证据的存在,足以证明吴以文不是故意杀人,否则,法院应当不会采信吴以文因“无意识致女友死亡”。3 V$ D9 l) | ]
0 g" \4 o- w6 R$ W* ]1 L: ?8 F7 F
, w5 M' G, i. _ 对于一个正常人,意识或者应当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吴以文完全应当意识到自己掐脖子的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他没有控制,对于女友的死亡是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 Z$ L9 I3 Y' M
- Z5 X& D# N& D) U+ B5 F7 A
/ k( f7 V+ k$ T ]4 m( z 只有一种情况可能导致吴以文的刑事责任减轻,那就是他有精神病。精神病人或者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期间致人死亡,因为主观上欠缺杀人的主观恶性,因此不构成犯罪而免于刑事处罚。但是,吴以文的后续行为将对他非常不利。因为他的后续行为非常残忍而恶劣,有如交通肇事,司机发生交通事故时主观上是过失,没有很强的主观恶性。但是,如果司机当时逃逸,完全可能导致其构成故意杀人罪。+ C& Z7 Z0 k9 D) S% W) k8 h& g
1 Y1 q9 G5 ~" o! M0 g
- H% Q2 _" t! K1 @* @ 朱红刚律师a>:7 d4 w2 Z" L) b# s1 k# F8 z% P+ H* {
* `/ o0 `) M; S7 ?& [; G
5 D2 a' Y0 K3 F3 M* P 从我这些年的司法实践经验来看,因为发生性关系兴奋而无意识,没有科学和法律上的依据;至今也没有类似案例,因此而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的。
9 W4 p3 e" [4 K2 H7 Q2 Q7 x. t- y( ?
! F+ i. s4 l, \3 D+ p0 H+ }$ W
所以,吴以文表示因为发生关系而过于兴奋,最后无意识而掐死女友,这种说法应当是不存在的。根据多年的司法实践,吴以文应当有意识,也有控制能力。因此,他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而且吴以文后面的连续行为,非常残忍,足以证明其故意、放任的心理态度。
* q! K6 S" A$ A4 l0 C8 R1 b6 d4 K6 X! _- w9 K+ U
% p# ^) m N& h$ r, o2 u% }; o 当然,法院采信的是法律事实,即能够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如果没有相关证据证明,吴以文的主张不会被法院认可。那么负责任的做法,是对吴以文进行精神状况鉴定,看他到底是否患有精神病。现实中,精神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如果吴以文确实患有精神病,或者是行凶时精神病发作,那么就不是减轻刑罚的问题了,吴以文可能因没有主观过错而不承担刑事责任。4 J3 K% e) D$ {3 O5 T
: s4 ]! V+ O ~; m5 F- F9 v0 I1 m; ]7 _& i/ D# L) h
2故意杀人的减免情节& w) b' q/ i: i& L: P
" n+ y+ K9 S c+ l+ `! ]4 i4 G F q9 C; h8 [" q" J% K, d
胡勇平律师a>:4 D6 i1 m+ @$ y" p9 {
! ^8 C" x: A* C2 N
: F; D/ o- a: p! K
的确,我国《刑法》在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关键是怎么理解“情节较轻”了。
% ~8 n& T! k+ h6 c% V" x. v. l9 Z# i) z' q# }; }5 O7 L
3 S8 Z6 v1 E" s3 I
例如,某甲功夫很好,而另一个人乙身体很差,甲因为某些原因踢了乙一脚,结果把乙踢死了,而事实证明甲对乙并没有深仇大恨,只是一时气愤踢了人,这则可能被认定为“情节较轻”,给予较轻的刑事处罚。" v' [. P( e4 _2 X/ y- J
: _' q* {2 g5 w+ O
2 n- j0 K7 a- b1 m% y
除此之外,就是防卫过当的行为了,否则,对于普通的故意杀人行为,要按照标准刑罚,即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进行处罚。- j' {# o0 ~0 \ ^5 _: U
9 d) }% P d; k5 q3 Y. N' a" U
9 h9 F8 U \, v! S8 a% H 朱红刚律师a>:
! r- ], T' |2 \; ^; S. t: T- b2 W* d$ F+ W( Z
* W r5 C5 s7 U# A5 s
对于故意杀人的减免情节,这些年刑事法律界还有一些新的动向。如对于“激情杀人”的刑罚,曾经引起过广泛的讨论,例如“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掐死少女”案。) E' Q* L% s5 b3 @% b8 J, }+ t
% w; r; }8 t9 J7 n8 |3 D
( F4 c# O; ^- B+ m1 q2 J3 g 所谓“激情杀人”,是指本来没有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同时,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且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c& ~( @6 W6 T4 i- }
# z8 d1 o$ m5 _( M ]" x
3 V( T) B* o8 F0 y3 n$ Y 同时,还有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等情况发生时,可以被认定为“情节较轻”。
; m) \& J" T- c# ^
w" m$ ~+ I& I0 ]$ R
& [- m4 c0 F2 R! n$ w( W& ` 3案件的警示意义
+ w2 P+ l) }' R7 R* n
+ l% b) b! T' \) j9 x, O3 C
, Y+ p4 g; n8 F( v# q 胡勇平律师a>:3 A @) F3 z- Z3 N: |# r
) m4 C) a6 t+ {2 ^9 R9 M8 B! Z9 J: Y" |9 S
我认为无论怎样,生命是最珍贵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决不能付诸暴力乃至剥夺他人生命。法网恢恢,终究疏而不漏,任何以身试法者,最终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 q: u2 d& d4 ]2 W. g7 I$ S! s6 P
P' `, E& p% e6 P: w& O q l Z2 Q9 L* R
朱红刚律师a>:/ A T3 g: X) t9 B1 [8 {$ k1 i
! C! B, _6 V9 v% c$ W$ d. |+ v9 P H- g! o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曾有着偏重刑罚制裁的倾向。重刑惩治,虽然对犯罪分子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刑罚并不是根治犯罪的关键。对于犯罪嫌疑人,如果确实的罪大恶极,当然要重刑以待;如果确有隐情而罪不至死的,则更应当重视刑法的教育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