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350|回复: 0

“土地财政”损害农民利益

[复制链接]
夜神hpk 发表于 2009-6-2 2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过半,从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到北京,去年的热点“地王”纷纷“流拍”。土地市场迅速“变脸”,致使往日不赞成房价“拐点说”者,如今也感叹承认地价出现“拐点”。$ u5 b% V8 q) d. B# T
. B- m# Z8 b& Q" u7 r
; v! J8 w, G6 ^  _
  地价“拐点”的出现,首要原因是“炒地”已无多大油水。按理说,把钱投向土地是最保险的,土地应有稳定金融的积极作用。但我国土地的出让权主要在市县级政府,地方政府卖地后把钱存到银行,银行钱多了就要贷出去;企业贷了钱,再买地。如此互相推波助澜,土地“招拍挂”终变成了“拼高价”。
$ V0 \4 A$ A( P3 I9 J2 e+ ?
6 x- L2 e: m2 c* ?8 c2 S
- v, X& r' D! Z5 v! U4 L  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暴露出来的顽症,根子在于“土地财政”。目前,地方的土地出让收益大都超过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但这么大一块资金并未按规定完全纳入预算管理,不在人大监管范围内。6月初,审计署公告2004年至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审计结果,71.18%的土地出让净收益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失去监管的土地出让收益,成了“炒高”地价的“罪魁”。
. \: H6 ]4 G" R- z* [* F! B* i1 H" x  `0 T4 Q2 c

/ c8 S3 K# D; s6 W+ |  当前的土地出让金,主要是农地征用增值收益。按规定,土地出让金的纯收益至少要有15%用于农村,分配要向农民倾斜,但实际上多被用于城建开发。结果,貌似“取之于农,用之于市”,实际上在城市里,除大马路、大广场外,广大市民并未直接获得多少好处。
& N4 }% @9 H9 p) o# E/ S: ]0 o+ Z' z: [) F2 H5 Y) r/ |0 R' h

4 g5 b9 a; P# N1 B  “地王”退潮,暴露的将只是对“土地财政”的不合理依赖。国务院已明确要求把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接受人大监督。然而要彻底避免地产大起大落怪圈,归根到底要靠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大地方政府征地成本,使炒地者无利可图。再综合运用税收等约束机制,或可使地方政府彻底走出“土地财政”误区。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5-20 21:56 , Processed in 0.0772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