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单位: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a5 G- j% z7 m5 [# e
/ r+ u& M9 L7 z4 R6 X 《法庭风云》演的是四个人大的女生毕业后到北京某基层法院工作的成长经历。该剧穿插地演了四人的情感经历和工作经历,反映了她们从书记员成长为法官的过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进步,生动地呈现了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到法院工作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6 ]1 b9 P$ c+ D& P# t: ]& Q& j
& Q# H3 T% f' {' I
该剧的情感戏演的是四人的婚姻经历。艾香和许欣不是门当户对,农村出身的艾香为了尽快融入到城市,找到了高干子弟许欣,她为了得到许家的认可,可以说是忍辱负重,扭曲了自己。之后,她选择了离婚,明白了要想站稳脚跟还得靠自己努力。经历磨难之后,两人都成熟了,并重归于好。陈楠和郑晋海是以悲剧结束。郑晋海为了得到陈楠付出了许多,但强扭的瓜不甜,陈楠到得的是被爱,但她始终找不到去爱的感觉。最终两人离婚,陈楠也因为挽救一个杀人犯被害。于水和长林都是普通人,他们以普通的标准去要求对方,并不断地去发现对方的优点,他们的生活并不浪漫却最幸福。李慧是一个挑剔人,她不想委曲求全,甚至有些清高。张炎一直追求她,但始终得不到李慧的认可,张炎也几乎要放弃。但一个机遇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可谓是患难见真情。5 o6 ~* F9 z* Z$ X, d; h
+ U+ M3 r& T0 F/ ~" G) ?' B# m* `- \ 3 A x+ e S. G
) Y3 R9 X& j$ o
2 H% v0 h4 S% g! L- w% l4 K 该剧的重头戏还在于介绍她们的工作经历。剧中选取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案例诠释了中国艰难而又动人的法治进程。
( G; r! k/ g6 X
7 Y) Z/ v6 T7 y# U, V3 w4 {' z 一、实现法治之路必然是迂回曲折/ h" y$ r/ G7 d& [1 m8 L
- E# S" N6 _& A. b0 C: F. M4 w2 x
一起故意杀人案件的被害人曾多次强奸该案的被告人,长期逼迫被告人与其保持性关系。被告人忍无可忍将被害人杀死。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杀人,引起很大争议。此时,案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舆论对被害人长期霸占被告人的行为深恶痛绝,讨伐之声不绝于耳,纷纷都站在支持被告人的一边。而书记员于水走访目击人得知,被告人可能是在被害人的强奸行为被制止之后,将被害人杀害,有故意杀人嫌疑,但目击人并不愿作证,认为被告人是罪有应得。小于在事实真相与舆论压力之间犹豫不决。一旦将真相追查到底,被告人很可能被判故意杀人,必将引起舆论的不解与不满,甚至是对司法公正的质疑。而如果放弃对真相的追查,则有违“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准则。最后,考虑到判决被告人有罪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和付出的社会代价,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这样既满足了人们的社会正义感,又树立了法院维护社会正义、惩恶扬善的形象。通过这个案件,刚进法院的书记员小于明白了,在一个缺少法律传统和法律信仰的社会,实现法治之路必然是迂回曲折,必然有各种各样的博弈和妥协,从书本上学来的法律知识无法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
, S# y7 Z% R" @) ~! Y4 G* `
$ `) b6 s% w- @1 e 二、法官应当审慎断案
5 O9 x1 S$ x' s Z; M0 @0 A) X3 m8 M" y1 [, f1 ~* x8 m
宝马车撞人案,公诉人起诉的罪名是故意杀人罪,辩护人则认为是交通肇事罪。在本案中,此罪与彼罪的区别关键在于被告主观上是否有杀人的故意?有两个细节至关重要,一是被告人案发时曾说过“信不信,我把你弄死”,二是宝马的档位设置。被告当时可能是因为不熟悉驾驶,把宝马车的前进档误认为是倒车档,本来准备倒车,却前行将行人撞死。经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法庭认为,被告当时说那句话只不过是气话,他当时还说了一句“回头再找你算账”,仅凭那句话不能证明被告故意杀人的主观过错。其二,通过现场实验得知,当时宝马车档位是在空档,而不是停车档,此时被告如果向下拉档,则正好是前进档。被告很可能是由于驾车不熟悉,把前进档误认为是后退档。最后,法庭认为,将此案定为故意杀人罪证据不充分,应当定为交通肇事罪。此外,该案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舆论纷纷认为被告就是仗着权势和财富,欺负被害人,应该以故意杀人将其定罪。法官没有被这一种呼声所淹没,她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观点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仇富心理,并不是理性的思考,最终她凭借冷静和责任心,将案件的细节逐一查清,准确定性,写出一份说理清晰的判决书,让舆论的仇恨回归了理性。这个案件给人的启发是,案件中一个小的细节就可以决定判决的走向,这需要法官的认真负责,而面对舆论的压力时需要的是法官的理性和理智。! o! _6 m% H5 k
/ T0 G, W* d' U+ x5 [' Z 三、“一个再坏的调解也比好的判决要好”
& |9 Y3 A* _' }0 U( f6 C- P
: V( h1 Q) z: \) ^# h 被告某公司不正当竞争,侵犯原告的商业秘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庭本可以迅速作出判决,但法官于水考虑到一旦判决被告败诉,那么该厂的一百多号员工就可能失业。于是,于水思考着“要做的比居中裁判更多”,除了法律责任,她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最终,于水找到了双方调解的基础,作通了双方的思想工作,使双方原本剑拔弩张的关系走向了缓和,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使双方的利益同时实现了最大化,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正如剧中台词所说,“一个再坏的调解也比好的判决要好”。
- s; f1 i4 ^. z! z& |% x
' p3 X' P6 _( F 四、实现司法公正需要“内外兼修”
* ?. ~0 O3 F& T* |# A. U6 V# f. T4 k8 R2 a4 P
法官于水的一个同乡为一个案子找于水求情,于水拒绝了他,结果引起了同乡包括自己家人的误解;而另一个法官艾香在得知自己家里得到了一个当事人的帮助时,却没有回避,虽然她最终秉公做出了判决,但仍然由于违反了法定程序被迫离开了她深爱着的法官职业。在得知由于自己的缘故致使艾香失去了工作,那个当事人也吐露了心声:他之所以想方设法地找关系,就是因为害怕因为法院没有自己人而被别人“黑掉”,而事实上案件发回重审之后,判决的结果和之前是一样的。这说明,一方面,为了实现司法公正,法官要提高警醒意识,加强自身约束,同时法院的工作也应该更加透明化,进一步树立司法权威,提高法院的公信力,增加老百姓对法院、法律的信任感。另一方面,法官腐败也有社会的原因。为了实现司法公正,每一个公民也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做司法公正的积极维护者和缔造者。$ M' m% A8 L' R# D7 z
# j: O% [ L3 C, N8 Z+ c8 Y) o 五、优秀的法官必须做的比法律要求的更多
) I, I( @ V7 n1 [
# M% E$ r0 |. S% R* W/ t+ E 剧中的压轴大戏是法官涉嫌玩忽职守案,这个案件也把整个电视剧引向了高潮。法官审理了这样一个案件:原告起诉被告偿还借款,并有被告亲笔签名的借条为证。而被告称,借条上的签名是原告用暴力逼迫他写的,但没有逼迫的证据。法官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判决被告败诉。被告在判决之后自杀身亡,而原告逼迫被告写借条的事实也被公安机关查证属实。原审法官因涉嫌玩忽职守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个案件在社会上甚至是法院内部引起了很在的反响。社会上流行的传言是涉案法官贪赃枉法,应当依法严惩,而法院内部则认为法官风险太大了,一旦败诉的当事人自杀就要追究法官的责任,对法官的压力太大。当然,最终的判决在意料之中,原审法官被判释放。但是,整个事件引发的思考却很多:一、在一审判决之后,被告并没有选择诉求法律途径去讨回公道,而是选择了以死抗争。被告之所以自杀根本上是源于对法律、法院的不信任,他们认为追求正义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是,我们并不能去责怪他们,因为他们生长在这样的传统下,生活在法治意识有待提高的国度里。二、在一审中,法官也没能帮助当事人消除对法律的不信任,只是判决了事。在目前的环境下,仅仅熟知法律和程序还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法官,一个优秀的称职的法官必须做的比法律要求的更多。
; P. r( V3 L5 ~4 `
. i! ]% Z5 F# Z" i 总的来说,《法庭风云》使我对法官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法官不是神是人,但法官不是普通的人。法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还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丰富的社会经验;法官不仅要适用法律,还要定纷止争,解决矛盾,使当事人服判息诉;法官不仅要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还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剧中有一句台词说的很好,“一个国家培养出一代公正的法官,可以保证一个时代的公正,培养出几代公正的法官,可以保证永久的公正”。我既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法官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法官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职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