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u( o6 |3 p5 D+ z# a1 |* N+ }$ X, O$ R6 }0 A4 t
当今社会,第四种“权力”的媒体监督日益突显出举足轻重的影响。“无冕之王”上可以批评国家政要,下可为庶民伸冤,其影响无所不及,权力无所不见,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3 l4 _- ~; U8 Q. E8 P0 x- R
% p" r+ B" K( B( H: p( m% z0 S" Q* h& F2 j( {
在中国,政治批评尚有禁区不敢突破,于是相当多的媒体喜欢批评司法。这一方面是因为司法自身有批评的短处存在,另一方面司法也是民众关心的热点,自诩“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在民众看来似乎难尽如人意。当然,还有重要一方面,批评司法不会陷入批评政治的雷区,尽管外国一般把司法制度作为政治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于是,频受指责的司法在公众的指责和媒体的监督下,犹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7 b7 j$ p/ v1 }3 @: ^
4 j: d: N6 [3 ]/ f% q
. E8 B5 K4 t* k9 ~5 m 在不同的场合,我不止一次听法官抱怨,“媒体当然可以监督司法,但谁来监督媒体呢?”
2 @5 s: u7 b( t* A4 J ^# h6 W/ J
& M1 v/ J( {+ G9 l% I
谁来监督媒体?这个问题问得好。
, j, ^- v1 Z: W" T, {7 d7 p
/ ]' b7 Z& P' ?& r* n+ j' j; X+ E5 s5 v2 U
相信媒体从业者自然可以列出长长的监督者名单。因为诸位须知,在中国,任何部门都不缺少监督。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官员即使是因腐败落马的官员上面都有不少的婆婆,但问题在于有效的监督并不多。! Q0 R2 w2 @$ \5 m2 x
$ }% Y0 {. D" G5 K$ F" h' Q& H3 S+ ?8 p7 F* M/ |
当然,就我看来,在法治社会,任何监督都要依法监督,因为“法制……更靠得住些”。9 {2 D! w; D& T! i$ Q5 J- [
5 w( k* b; c+ [8 ]" b1 N8 ~0 ]
, ~1 c, U1 q3 w0 K" L3 r. J9 m4 n 靠法制,最终就落实到法律代表者——司法机关身上。不管你承认与否,这个机关很大程度上就指法院。
' e" `) P& @& Y& t& J2 {1 Y6 B
+ ?# V$ ]. K) o* u# h2 [+ E! {' m F1 ]
2009年12月23日,一则事关人民法院与媒体关系的新闻很耐人寻味。
, [$ a0 c H# N F1 ~; k+ j& `. Q9 S+ s6 u
$ m' h8 M8 k1 [# z3 m
这一天,一则名为《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A>》的通知见诸新闻,规定中要求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 _, C; Q7 f0 s4 y9 B
& z3 Q6 @4 a& g0 l. B$ o' S) R( v: [1 @5 a1 v
这无疑是人民法院“落实公开审判的宪法原则,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妥善处理法院与媒体的关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司法公信”的正常举措。
& I2 r, j7 ^& I! O- C
4 e# r* R% f7 Y2 e+ j+ M& L$ T
( ?& E/ V4 J) B2 } 但该通知还规定,“人民法院发现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法院工作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新闻主管部门、新闻记者自律组织或者新闻单位等通报情况并提出建议。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第九条),并列出了四项具体内容:, p! q2 _( s9 c2 q) Z
/ @8 u4 D; C& D5 K2 \
! J, g% t- ?" z) |% l 一是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
) M' R2 X) @. i7 [; I1 m) T: v* X; ~( Q) c8 n
" V! R+ o2 z& X6 B2 H5 ^/ f
二是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公正审判的;: v2 y( ^4 q* G; I& P
+ s) e6 ^* {+ `& L3 _/ Z
) N3 G& A+ y1 H# R9 e
三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法官名誉,或者损害当事人名誉权等人格权,侵犯诉讼参与人的隐私和安全的;
. E+ E( _7 d O" e
6 b3 R, Y2 m. r* i! d+ E+ X+ l* U
四是接受一方当事人请托,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干扰人民法院审判、执行活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j% g3 ]# e0 V/ Y* P
* `1 l8 O# _3 O+ B2 I
2 J d( C0 z- j/ d! j
这则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媒体界的强烈反应,大家颇有“国将不国”的危机感。因为这哪是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分明是法院的“拐子马”,是法院在监督媒体啊。- w |7 t* K- a! h" J
' m2 q% l' ]' h' U, J5 b
0 ^) w+ _0 W0 |* q8 ~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第一项本来就是新闻纪律,也是宪法所规定的中国任何一个公民都不能违反的,这样的规定纯属多余;0 E9 ~6 m/ }+ M. T1 B% R+ ?
3 p. X/ L! R3 a6 D: Y; W. u' X/ ~. b1 `
第二项更是让媒体从业者不服,何为恶意?难道说与你法院的判决不一致就是恶意?这样的规定让媒体怎么还敢监督司法?其实,不用说媒体恶意,哪怕是媒体与人民法院有点不同声音,法院就不能容忍。我今年在一个新闻点评中,只因为说了一点与法院高大形象不符的话、没有为法院光辉形象唱赞歌,竟然受到指责。现在的法院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啊!
4 V1 S0 I" ?9 u0 o5 U2 C9 B" n( d t; Y3 v# c0 y/ B
) d0 ~% V& D9 ?) S' ?0 t: G
第三项更是突破了公众人物、官员的名誉权受限之一般法理,直指媒体要有批评“分寸”;
- s+ G: {) L9 w, j" l
, p% U/ f) ~+ k( {3 Z; Y! [9 l' U9 }9 `3 X# c1 F7 W- I- I
第四项是指媒体及从业人员不廉洁行为。问题是这些都是新闻从业纪律所不允许的,不知道最高法院旧规重提意在何方?怕是胡萝卜加大棒吧?
, Z( H1 v ` {' Y3 H( P+ u/ K. x5 k0 c( D9 `' T" P
3 s M+ M: B/ V; m) D1 T, V
更为可怕的是该条还有个兜底条款:“其他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的”。这真是要命的规定。或许这才是媒体从业者最担心的,因为到底是不是“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是由人家人民法院来认定的。你如果硬说不是,那无异于与虎谋皮。
4 @5 r. V6 _, i0 |) g8 E7 E. h9 C; ]; W! A
% I8 p& d% R/ X) [* T
可能有人会说,要相信法官是公正的。
$ h& g; q t! V3 W' ?) n; {# o! B! b' d' Z$ d8 B5 [3 ^5 W7 n
2 [* B& d; ~* V/ J+ H
这我们当然会承认,也相信,但问题就怕有个别法官不公正,会借用这些条款来打压媒体。
`$ H& i, J+ i, z. \. ^4 W5 J0 w4 `3 w" h2 D8 ^% q, t
4 ^3 m6 S+ P9 S F% r
毕竟是一个老鼠屎,会坏一锅汤的。% u, b' d- u0 h8 o
2 k7 x; |. X4 h+ Z
% G- O* P! x4 G- ^7 I1 E6 h, M
另外,我们会看到这个仅仅10条的规定中,还有一些疏漏。例如“审判场所座席不足的,应当优先保证媒体和当事人近亲属的需要”(第三条),就我看来,当事人近亲属的知情权要高于媒体记者。但按中国人的一般表达习惯,上述规定似乎与我的理解相反。难道是我的理解有误,或许是吧?! R- h; V- ]. z) M9 s# X4 V) q) U
5 k, Y) Z* p6 F9 S
! b {, B% t4 {+ _: A/ V: j 再比如,第4条“对于正在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擅自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对于已经审结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通过新闻宣传部门协调决定由有关人员接受采访。对于不适宜接受采访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不接受采访并说明理由”,我们明显看出,是否接受采访,还是人家法院自己说了算。这叫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7 ]$ J4 _' l5 f- |. ?* z: o7 Q
8 q7 e* @+ j6 v% N5 _; B
' c5 b/ h0 ~1 w" |9 A' Z 综上,我个人认为,这个规定有欠妥之处。/ `' t& F: r* t
! P! V( r0 z: ]( }; z( D
; }6 T7 P9 _9 y) y' F q5 D 当然,诸位媒体从业者也无须惊慌,更不须害怕,因为我们这个国度,从来不缺少规定。一般来说,新规定出来,总有人在说好(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异见分子,总是把光明看成漆黑一团),然后炒作一番,再然后不久再出新规定,只是上述执行不执行就没有人问了。
$ q9 T3 i% N" P$ Q5 `2 H$ J
- U2 ~9 a) C* s; Q3 {& |2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