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5402|回复: 1

2006年8月华东游之08-苏州拙政园之一

[复制链接]
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06-11-27 22: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拙政园是苏州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一般随团的旅行因为那里门票没有折扣的缘故,通常都是不去的。没跟团,自有没跟团的好处,这个门票自己买,也是很值得的!
2 E) `, c. {5 |去的时候,旁边的苏州博物馆正在重建,回来后看到新闻报道,才知道是贝聿铭给设计的,风格独特,可惜未能参观……
2 A* W" `( |$ e" E5 j; p- _/ j. x6 ^8 Q" h

! T' R* p. e# Y2 X* e8 M$ z; i, `8 C. `, {* l2 z% R# X) T

- f# Y1 \( x) i% r7 n# |3 g. G7 u7 }, ~- b

' C. f8 M3 x( j2 E6 B/ Q6 G7 ]8 a
% G. p9 m( L* i/ F) O7 B; G# Z' W" r2 I; b4 t
; L& k$ C$ w0 u1 s0 k

6 L+ [3 M5 |4 E  `1 v2 v$ J, }3 K8 @9 q& t$ f4 |$ S

3 b; U+ l" d- F$ z( _! M2 C
# n7 n! S* @9 x
8 E. y( `' f- K
/ v; B1 U9 D8 h8 i! l: m% ?( I0 W3 ]' a  l/ k  P- J' E/ K: s

- Y( v. P! e& g4 k/ \/ N! i! Q6 e# v" Q1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暂停注册!

×
 楼主| 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08-3-20 13: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地理杂志介绍的苏州园林……

<P><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1-l.jpg" align=left vspace=5><FONT face=宋体> <BR>  粉墙黛瓦,是苏州的基本色调。我把粉黛叫成“苏州色”。我走过一些地方,也见过一些粉墙,比较起来,还是苏州的粉墙最幻,这种幻,除了“年代的长短位置的阴阳”等等因素外,我想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忘记,这就是黛瓦。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如此从容、谦虚、内敛、谨慎。而粉黛,又可以说是苏州园林的基本色调。 <BR>  中国古典园林在观念上古不过汉魏。从乾隆年间的进士钱大昕的话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出先有皇家园林后有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又有两个体系,一是商人园林,一是文人园林。而商人园林比文人园林出现的时间又要早很多。 <BR>  我认为文人园林的出现要到唐朝,但对往后文人园林起实质性影响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文人园林的几个要素都在其中了。 <BR>  唐宋两朝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滥觞,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高潮,到五四时期则已经海枯石烂。 <BR>  <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2-l.jpg" align=right vspace=5> <BR>  李斗《扬州画舫录》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肆市胜,扬州以园亭胜”,这是清朝人的说法。现在园亭(也就是园林)首推苏州,这实在与苏州文化有关系,也就是说只有苏州还能把园林重修——苏州园林有两次重修,一次在太平天国之后,一次在1949年之后——第一是苏州有上乘的工匠,第二是苏州有供移建的资本。 <BR>  苏州园林大抵是文人园林,气息上不张扬,园主的为人也不张扬,所以和扬州的商人园林不同,在动荡岁月往往能逃过劫难,侥幸传承。于是一些不著名的文人园林就给著名的文人园林提供了物质保证:当著名的文人园林颓废而需要重修,就可以从不著名的文人园林中移花接木。明朝以来,苏州园林见诸记载的,有的专家说不下七十,有的专家说至少有两百余座,为什么现在就剩下这么几个,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以小园补大园的结果。当然这个大不一定就指园林规模,有时候指的只是名气。苏州目前所开放的十几个私家园林,大多数是文人园林,它们的格局普遍偏小。在这十几个园林中,有所谓的四大名园。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BR>  <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3-l.jpg" align=left vspace=5> <BR>  “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园&gt;字之内。”这是童先生的话。园林的“园”,写成繁体字,是“”。“”据童先生说,“口”是围墙;“土”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这是才子的眼光,富于美感。而对于当代人,园林的“园”已经写成简体字了,似乎失去了这种较为写实的图像,但还是能够看到一些亭台楼阁的影子,一些流水与一些假山与一些植物的痕迹,像是一幅抽象画,或者说被符号化了。“园”中的“一”,仿佛亭台楼阁的屋顶;那长长一横,是假山的走向;一撇如树影隐隐;一捺宛如曲池拐了个弯 <BR>  从“”到“园”,尽管是字体上的变化,但其中可以领略到园林作为文化的季节转换。 <BR>  “”是栩栩如生的象形,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是他们呼之欲出的日常生活;“园”是溶溶欲滴的会意,对于当代人而言,更像是一种内心生活。中国古人(当然是一小部分古人)的饮食起居于园林之中,而我们当代人是饮食起居于另一个地方,只是偶尔去园林里转转,做一个梦。 <BR>  <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4-l.jpg" align=right vspace=5> <BR>  我在苏州生活了三十余年,在苏州的时候,很少会想到去园林转转。好像从书店买回的书,并不急着阅读。现在每年回苏州小住,不去一下园林,回到北京后多多少少会有些遗憾。好像从朋友处借了书,没读就被要还了。有一年春节我回苏州,约了几个老朋友在网师园吃茶,抽空在园子里转了一圈。几乎不见人影,我感到少有的静。这静,说是宁静又多了点落寞,说是寂静又不乏生气。我在这里看到两三朵芍药花,但却像是一庭院的芍药花!中国的艺术是以少胜多的,自然界在中国艺术的氛围里,也就不以少为少了。园林里的一棵垂柳,就是乡野中的一座柳林。苏州园林里的片石断溪,实在是一山一水。人不在高,以品为高;园不在大,以小见大。网师园里有座著名的“一步桥”,跨一步就能过去。我跨了老半天都没跨过——看那粉墙上的藤影,娑娑有声。此刻,没有风,只有夕光漫过。想不到藤影在夕光里也能娑娑有声的。 <BR>  <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5-l.jpg" align=left vspace=5> <BR>  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气象万千,从季节入手,也可以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真是一个巧合,说起苏州园林,挂在嘴上的就是四大名园,像春夏秋冬一样。四大名园的顺序按朝代排列,宋元明清,依次对应为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这种排列,由造园年代而定,虽然园林专家有不同的说法,但约定俗成。文化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部分,正是这些部分构成了文化的无穷魅力。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从艺术感觉上着手,它们的顺序可能就要换一换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从中国私家园林这个方面而言,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都可以说是像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流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流连光景。拙政园雍容华贵、优雅大方,喜欢昆剧的人不去拙政园转转,是会有许多遗憾的。造园和演戏,游园和听戏,有一种文理上的缠绵,正如“梧竹幽居亭”上的那一副对联所示: <BR>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BR>  但即使是春的风格的拙政园,还是能感到它秋的气息,从那些匾额上就能一目了然,匾额往往是一处园景的主题词:“秫香馆”——秫香,就是稻谷飘香的意思。苏东坡有诗曰“秋来有佳兴,秫稻已含露”。因为中国文化对季节的敏感是一种隐形结构,所以拙政园里秋天的故事,有时候也是隐隐约约。 <BR>  <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6-l.jpg" align=right vspace=5> <BR>  如果把拙政园认作娴静,留园就是幽静;如果把拙政园认作春容,留园就是夏姿。从窄门进到长廊,通过一扇扇漏窗往外望去,经幢、枫树、栏杆、湖石折回身,踱步到“绿荫水榭”,盛夏就来了。水榭里的窗,是空透的,与长廊上的漏窗形成对比,一个像是清式家具,一个像是明式家具。留园的精华在于它的水面和水面四周的景观,绕水一周,等于穿过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从探春的“清风池馆”出发,走过“涵碧山房”,这里是欣赏荷花的好地方,所以又称“荷花厅”。然后访秋,顺着长廊渐次升高——“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下上,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真州东园记》)”——这是欧阳修的句子——在阵阵清风里,没有坐进“闻木樨香轩”,就闻到桂花的香气了。如果中秋夜有幸坐在“闻木樨香轩”的话,大概会和白居易一样,听得到月宫里桂子轻轻滴落的声音。“闻木樨香轩”和“清风池馆”遥遥相对,一个春天,一个秋天,时间沙沙而去,历史沙沙而来,遥遥相对的“闻木樨香轩”和“清风池馆”,一部春秋,谁来解读?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苏州园林是历史的艺术。从“闻木樨香轩”往高处望去,是用来赏雪的“可亭”,碰巧遇到银桂飘落,也是可以以花代雪,也是可以陶庵梦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是没有人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罢了。沧浪亭沿河一带的黄石,据说是宋朝造园艺术在苏州惟一留下的雪泥鸿爪。是耶非耶,并不重要,细细体会,的确大有遗味:隔水相望,朴素坦率一如王禹、梅尧臣的诗作;近身相抚,方阔瘦硬恰似欧阳修、黄庭坚的书法。在午后的阳光里,远远看来,黄石的色泽,更使沧浪亭这个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秋天醇厚如酒的况味。陈从周谈到园林时这样写道: <BR>  <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7-l.jpg" align=left vspace=5> <BR>  中国园林,予谓有静观与动观,大园以动观为主,小园以静观为主,并相辅而行事,要之景随人意,动静适时,且与园之大小有关,苏州拙政园以动观为主,而玉兰堂、海棠春坞、鸳鸯厅,则辅以静观也。网师园以静观为主,而循廊渡水,则佐以动观也,怡园则动观静观几参半矣。即小如畅园亦深悟静动组合之理。 <BR>  苏州园林,除了动静适时相辅相成之外,还有身体和心灵在刹那间领悟到永恒的交流。或者说动静适时相辅相成,就是为了获得身体和心灵在刹那间领悟到永恒的交流。正因为有了这一层面,所以苏州园林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风景区,它虽然是人工山水,但它的人文精神,使它具有了即使天开也不能达到的某种深度。如果把拙政园认作娴静、留园认作幽静,沧浪亭就是寂静;如果把拙政园认作春容、留园认作夏姿,沧浪亭就是秋思。苏州园林中,结构最为精巧的,当推留园;气息最为高古的则非沧浪亭莫属。北宋时的沧浪亭一带,地势高阔,草木郁茂,三面环水,仿佛大隐隐于市,虽在城里恍若郊外,庆历年间,被罢官的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举家南迁,一见此地,即以四万贯钱买下,他的朋友欧阳修听说了,随即寄赠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BR>  <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8-l.jpg" align=right vspace=5> <BR>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BR>  有点调侃。因为李白曾说“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把这两个人的诗句放在一起就会看到,李白是个倜傥少年,衣食无忧,风流飘逸;而欧阳修已是位颇有世故的中年了,柴米油盐,相视一笑。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深渐浓。顺便说一下沧浪亭的两个特色:一是苏州园林都围墙森森,而沧浪亭以水环园,可谓独一无二;二是沧浪亭的山水之间是条复廊,唐代的皎然和尚曾说“诗有六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沧浪亭里的这条复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狮子林是个石园,在审美上接近冬天硬朗的风声。传说园中的每一块太湖石都具狮子状,其实狮子林的出处是佛陀说法威仪如狮子吼。它过去是个寺院。坐在“听雨楼”里喝茶,帘卷树声——石榴仿佛木铎,银杏好像一只只翡翠的铃铛&#8943;&#8943;想起昆剧《跪池》,也是狮子吼,只不过是“河东狮吼”,也就想起了这句成语的发明人苏东坡,也就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BR>  <IMG hspace=15 src="http://202.107.212.150:82/qkimages/dlzs/dlzs200703/dlzs20070310-9-l.jpg" align=left vspace=5> <BR>  荷尽已无擎雨盖, <BR>  菊残犹有傲霜枝; <BR>  一年好景君须记, <BR>  最是橙黄橘绿时。 <BR>  春夏秋冬,春天的拙政园、夏天的留园、冬天的狮子林,或多或少都有秋天的色彩,而沧浪亭则是秋天的故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苏州园林的风格尽管纷呈,但总体是娴静的,幽静的,寂静的;是蕴藉的,既不喧哗,又不骚动。春夏秋冬,最后说到的好像还是秋天,看来秋天是一个象征,就是说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从不缺失的品质,它接近黄金般的秋天——这种品质就是成熟的精神。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从檐头漏下,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FONT></P>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5-21 23:30 , Processed in 0.0875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