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1433|回复: 0

中国法制史重点

[复制链接]
幸福之梦 发表于 2012-8-11 19: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律制度
/ k4 |$ V/ @' F& x一.        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
+ ~. b( r+ K  N/ O2 ~  A3 S) n1.        “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失去了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就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2005年63题B项考)
! w1 O; a# I+ w1 l9 s: C& h/ g2.        “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7 h. {6 O/ r. M4 b" Z
3.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05年考)* ^8 _1 |" h: H
二.        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影响:
& q9 y( F9 @2 v; n7 f1.        西周的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T+ B; M: R* u5 }! i0 o) z: W7 v
2.        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a( p2 r7 a, b" R) q
三.        礼的内容与性质:
) y) f4 H. ^2 g3 s! @! f2 }(一).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0 Y( A0 ^  l% E1 W
(二)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9 X* s4 L, _$ l5 e! K6 l
1.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家族范围内)与“尊尊”(社会范围内)。, L  z; d; @- P/ v) t+ P
2.具体的礼仪形式西周时期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五礼”: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行兵仗之礼)、宾礼(迎宾待客之礼)、嘉礼(冠婚之礼)。
' J% u7 W! }' p/ l) ~(三)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 w1 ^( n& m4 O" ~6 v$ w
1.完全具有法的三个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
1 E' f# M/ L# J$ e" W2.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实际的调整作用。
  [1 |% d: c& S+ p! M2 k- C- d(三)礼与刑的关系:2 J9 |0 o# Q  J; W9 L- J0 ]! ]
1.出礼入刑: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 V+ s( I- y; S9 `. u/ J/ e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贵族官僚的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 w* {* }+ {8 }3.先秦时期的五刑指:墨、劓、非、宫、大辟. e7 l! X1 V2 V6 l* j0 G$ d/ c
四.契约与婚姻继承法律; p0 e% Y8 u! z) P+ b- }
(一)西周的契约法规
2 y6 r& G; c1 M1.买卖契约: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的较短的契券。(08年考)
0 [1 @6 u# }4 D2.借贷契约:西周的借贷契约又称为“傅别”。“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个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 T2 d7 \& ^: K; Y
(二)婚姻制度
9 N  f4 t9 t3 G- e3 h1.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一夫一妻”: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妻子只有一个,只有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他皆为庶出。 “同姓不婚”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二是为了“附远厚别”。(04年考)
7 E! U- @* S4 G- M" J+ |' o7 I2.婚姻六礼: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生辰八字);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纳征(男方送聘礼);请期(商定婚期);亲迎(迎娶女子)。
' U( |8 W1 {" n3 ]/ P% y# e3.婚姻关系的解除:一是“七出”又叫“七去”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二是“三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04年、07年考)1 v2 l5 J* U$ C0 e& N8 i# C: }
(三)继承制度(07年考)
7 G9 {' L; G, I- n# I; j1.嫡长子继承制度。如妻无子,则不得不立贵妾之子,不管其年龄如何。- _; C3 u1 J0 i$ H3 h( r% |
2.这种继承主要是王、贵族政治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次之。) ?# }( k9 C' j) t9 [2 d3 q

2 i/ p' S  v9 ~9 Z8 Y( a. `五.铸刑书与铸刑鼎$ b# A% v0 z" e3 `1 w* H' K2 W
    (一)铸刑书
+ {3 }2 Z  ?" U. n7 h. P, a4 R春秋时期,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当政的时候,把郑国由贵族掌握的适用刑罚的刑书适度公开,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就是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08年考)
( m# Z6 C. v) K0 `, h(二)铸刑鼎4 M- S) ]& I- ]0 O) L
   当时的晋国学习郑国,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也把刑书铸在鼎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古人为了和铸刑书相区别,将晋国公布成文法的行为叫做铸刑鼎。
* ?9 G2 d* S& y' q2 V7 \5 ?7 w' k8 ]* J; N9 |
六.《法经》6 @. e# d5 ~; `8 ^% R* n
1.《法经》的主要内容:魏国在法家前期人物李悝的主持之下,完成了一部法典——《法经》。《法经》在编排结构上,像今天制定的法典,被魏国国君定为魏国的法典,这样的一部法典成为中国法律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典。这部法典的结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法经》共有六篇:
( w  z! B; N/ b) Y4 q+ s(1)《盗法》、《贼法》: 两篇列于《法经》之首,是因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两篇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 P4 l7 ?3 [7 o, N( P$ u; f( X(2)《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l3 F# L- w; w6 `& r% @, @
(3)《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规定。
4 w9 b! V8 @5 G' W(4)《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
. h0 I& {' p# C. U(5)《具法》,最后的一篇“具”,带有后世总则性条文的特征,其中的很多规定是针对前面条文在适用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一般原则。“具”的本身在今天还有“备而不用”的含义,“具律”类似后来的法律总则的结构,这种篇章结构,自《法经》确立之后,影响了秦汉的法典编纂。(08年考)
5 n5 {8 K, u$ `$ Z5 j, V2.《法经》的历史地位:
( q8 z5 y7 g" a1 Q! I$ X# v(1)《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
# g1 s. u. v+ W0 D! \; F(2)《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6 P& f) b' C6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07年考第8题)6 f! r/ Z) {  I! T3 r& w3 n4 p+ A2 t
(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 G) p# T6 H$ r  V( w, `# B (2)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终极目的,为此,颁布了《分户令》、《军爵律》。+ a% @$ h& K! m) ?+ P
(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 ]2 {9 ?3 H8 T# W- m4 A (4)全面贯彻法家的“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
$ v; u5 d1 R' x①强调“以法治国”;
) I$ M  j% ~& S2 U②“轻罪重判”;& R  J" \% \" V: _
③不赦不免;
4 ~( G" r; R: G" f: k7 a0 @④鼓励告奸;
3 y* {/ c/ a! {% @( Q# H# V⑤实行连坐:惩罚什、伍之中作奸犯法者。. {: b/ Q2 d5 u" l+ }6 i( x
4.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秦国的封建法制也在变法过程中得以迅速发展与完善。秦国在变法之后迅速强盛起来,最终一统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s. I" Q; j1 i$ o

: b" m1 m! E& h& m) n一、秦代的法律:$ F; j; k) `. I" ~; j/ y
(一)秦代的罪名:1 a) H1 E  W. Q. N
1.危害皇权罪;+ }& c) D4 C; F- f/ `! M
2.侵犯财产和人身罪;侵犯财产方面的主要罪名是盗,侵犯人身罪主要是贼杀、伤人。, k/ j! S. m2 X) o3 m  X2 H
3.渎职罪。①“见知不举”罪;②“不直”罪和“纵囚”罪;③“失刑”罪。
+ ^& F9 g9 Z. [4 u4.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0 r* D( [7 z* a6 d5 {. {
5.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9 e$ C. {( l2 P+ R1 |2 |  u0 Y
(二)秦代的刑罚:
; g+ ^/ T: b! }6 b6 V1.笞刑:用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的轻刑。' L* O9 a+ [  w1 B1 t* a
2.徒刑: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强制其服劳役的刑罚。, a# P. a+ D; R% w6 K
3.流放刑:包括迁刑和滴刑(适用于犯罪的官吏),都是将犯人迁往边远地区的刑罚。/ I& y  F% N- J+ W. ^* Z
4.肉刑:即墨、劓、刖、宫四种残害肢体的刑罚。# s. x  I; I" m1 f
5.死刑;9 H0 R  f! @: g9 f7 H& B
6.羞辱刑;% G. N. `6 w% h2 `1 N7 k- ~
7.赀赎刑:“赀”强制缴纳一定的财物的刑罚;包括三种:赀甲或赀盾;赀成;赀徭。
, m5 l: o7 k. t9 A2 c8.株连刑:就是对犯人判处某种刑罚时,还同时将其妻子、儿女等家属没收为官奴婢。
% S! I/ G. {# t(三)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1 {+ ]: b# I& [2 F1.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5 ~" g! |  J& ]) @( ]5 d2.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
. U+ V) G- b" P$ h6 s3.盗窃按赃值定罪原则。. l' U% D# p1 s
4.共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原则。, y( f; y; _8 B+ R) _
5.累犯加重原则。
, J. B7 F: H: D4 X% w; i6.教唆犯罪加重处罚原则。: T% _* K0 F! C$ s  {% c
7.自首减轻处罚原则。
$ t' X9 k6 U; J2 w8 V+ c8.诬告反坐原则。(06年考)
1 a2 k( U, W7 J% o7 b! ]$ T  \3 I1 D二.汉代的法律+ y7 R7 H9 y2 {  ?" p& I9 f
(一)汉代文帝、景帝废除肉刑# t0 S( p+ Q, h" z3 p% Q
1.文帝13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行墨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①把肉刑改为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5年;②劓刑改为笞300;③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500;④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05年考), ?8 x. ^- S* O$ |' x$ T& `/ B
2.汉景帝对肉刑制度进一步改革:①劓刑由笞300改为笞200;②斩左趾(砍左脚)由笞500改为笞300;③规定笞杖尺寸以及行刑不得换人。
' l* o( u/ u& T( M! i* _% z+ T(二)汉律的儒家化:
9 D  w( V% B% ?6 J# t8 P1.“上请”即通过请示皇帝给有罪的贵族官僚某些优待。: m7 G* B7 g  d# y
2.“恤刑”即给80岁以上的老人、8岁以下的儿童,以及怀孕未产的妇女、老师、侏儒的优待。. ^7 J# @, L' K" s1 R* Z- n
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05年考)4 m/ @$ h$ N0 M8 h# r2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 Y! Y' j; |+ c" b- f- A2 d
(一)《魏律》:鉴于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制新律18篇,后人称为《魏律》。' s! {2 i& }% v: b
1.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放置于律首。9 h. i+ @8 `# q5 C5 \7 [
2.将“八议”制度正式列人法典。(08年考)
' p1 `4 ]4 V5 t( z+ U. d3.进一部调整法典结构与内容。
) W0 Q& D& K6 ~$ C(二)《晋律》颁行与张杜注律:西晋泰始三年,晋武帝下诏颁布《晋律》,又称《泰始律》。
  T% W. {4 N2 i$ X1.对汉魏法律继续改革,精简法律条文,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 ?8 _7 |) B+ {7 d9 W3 O* B
2.与魏律相比,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同时对分则部分重新编排,向着“刑宽、禁简”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08年考)
4 r" f: o- }3 A8 f* s0 ]3 z3 x, J* N3.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经晋武帝批准颁行,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故《晋律》及注解又称“张杜律”。(07年58题A项)
6 x) z+ r) h. f+ A(三)《北魏律》:吸收汉晋立法成果,“取精用宏”修成20篇. {: t' `2 j% f  Z3 w3 p( c
《四》《北齐律》; {% N) R' M! L+ X: d8 w* ?+ i- w  Q
1.《北齐律》共121篇,其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04、08年考). r  m! N& m) @3 h" Q9 a
2.精练了刑法分则,使其成为11篇。  d. x: K' ~4 W& `1 d
3.《北齐律》在中国封建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
% c6 j8 @; z' r/ d(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内容的发展变化9 n. }+ S1 S1 ~, H" G" j
1.“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 ?% x. e  b& b0 V: w
(1)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是,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简言之就是八种人,即这八种人在获罪之后,对其适用刑罚上有特别的规定。八议制度绝不意味着有一定身份的人获罪就一定免死。八议制度说在这八种人犯罪后,不能比照常人适用原来的刑罚制度。(04、05年考)) p0 `% h% `6 S7 [% }% |
(2)“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有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04年考)% a9 ?2 {, X% V. n. ?1 ?8 j
2.“重罪十条”的产生。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根本利益,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并置于律首。
( c+ a6 i4 S  `6 K3.刑罚制度改革:( p. o- s9 S2 i8 ]1 ^, r
  (1)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
( a" a, b2 y. _& F/ A  (2)规定流刑% i4 O! X0 D- h; V% l8 \5 q
  (3)规定鞭刑与杖刑
8 h  \2 A" o! k! x7 q; E4 x  (4)废除宫刑制度,北朝与南朝相继宣布废除宫刑,自此结束了使用宫刑的历史。6 T/ o( r$ Y1 H9 ~% J0 h( c5 l. \
4.“准五服制罪”确立:《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按服制依亲属远近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05年考)
! b. \0 t9 k" b" J, N5.死刑复奏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打下基础。(08年考)1 ~' k& \$ \' ^( F5 r
四.司法制度) `/ A" F/ x. R( E9 z! y. F+ G% j3 L
(一)司法机关
  y# `5 O) h4 b* k' `1.西周时期的大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施法律法令,大司寇下设小司寇,大小司寇下设司法属吏,此外,基层设士师、乡土、遂士等。0 [( k2 a& Y8 R2 M- e4 N
2.秦汉时期的廷尉。皇帝掌握最高审判权,廷尉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负责审理全国案件。- p+ V" v+ b- T  a% Q
3.北齐的大理寺。北齐正式设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
: [, T$ Q0 k0 ?. q* |% N(二)御史制度" T, N1 T  _8 X. k# c. y3 f3 O& \
1.秦代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 k8 I9 F% o2 v/ o: b
2.西汉设御史大夫,东汉设御史中丞,负责法律监督。' H9 k8 o! x2 @2 O* R" [9 j5 C
3.西汉武帝以后设立司隶校尉,监督中央百官与京师地方司法官吏;刺史专管各地方行政与法律监督之职。9 R, \. Z- N# h) O* A# G5 ^9 t
4.魏晋以后,为抑制割据势力,御史监督职能有明显加强。
% v- `0 g2 d( [5 ^0 m! J! k(三)诉讼制度3 V) S, k0 r/ [6 W4 s: |2 t
1.西周时期的“狱”指刑事案件,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讼”指民事案件,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7 N3 f; y+ g& x% d
2.西周时期的“五听”指断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 s3 X% y2 {7 m" n1 v- q3.西周时期的“三刺”制度:西周时期凡遇到重大疑难案件,应先交群臣讨论;群臣不能决断时,再交官吏讨论;还不能决断时,交给所有国人讨论决断。是“明德慎罚”思想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 `+ ^$ u' a& ^1 r2 C4 K4.汉代的《春秋》决狱: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强调人在案件中的主观动机,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在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05、06年考)
: C' `9 c4 ]3 s  |  a5.汉代的“秋冬行刑”。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制度。汉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 S  x  k7 v  n  F, n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4-29 10:58 , Processed in 0.0966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